統一新羅

統一新羅時代(公元668年 -- 公元901年),是指新羅滅亡了高句麗和百濟後,統一了朝鮮半島之後的時代。

統一新羅時代(公元668年 -- 公元901年),公元668年,新羅滅亡了高句麗和百濟後,統一了朝鮮半島,朝鮮進入了統一新羅時代。
公元892年新羅王族建立後百濟、901年建立後高句麗,統一新羅時代結束了,朝鮮半島進入後三國時代。 統一新羅時代是1945年南北分治以後的術語,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現代政治的渴望,因為這個原因,一些歷史學家建議使用南北國時代,其中包括了渤海國。 統一新羅併合了朝鮮半島上舊屬三韓的地域,沒有也無意於北上占據本非三韓的高句麗故地。有唐一代,遼東即鴨綠江南北的高句麗故地主體仍然屬於中原王朝,渤海國僅只據有一部分高句麗舊地。所謂“統一新羅與渤海國的相互敵對很像一個被分割國家的南北兩部分”這樣的說法,顯然是對歷史的誤解。順便說一下,新羅統一在歷史上的作用決不應該因此而被貶低,如韓國學者李基白所說:“畢竟是統一的新羅的領土和人民,在那裡形成的社會文化構成了後來朝鮮歷史的主流。”這在韓民族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統一新羅(668-935)時期,其北部邊界長期保持在從大同江界線到江原道德源附近。直到王氏高麗(918-1392)初期,這一狀況仍然變化不大。為什麼會形成這種狀況?有人認為:“新羅統一三國後,當時由於新羅統治者對高句麗舊領土的消極態度,停止了向大同江以北地方活動”。也有人認為:新羅“統一了原百濟的全部疆土和原高句麗的大同江以南地區”,但“未能完全實現它在戰爭初期所期望的統一三國全部領土和居民的目的。這是它一開始就引進企圖侵略朝鮮的強大敵人唐朝侵略者作為自己的‘同盟者’的嚴重錯誤所造成的後果。”我們知道的實際情況是,所謂“原高句麗的大同江以南地區”就是在唐、羅剛剛聯手消滅高句麗,新羅就發起歷經八年(669-676)的驅逐唐軍戰爭而最終獲取的。唐朝同盟者的身份未能阻擋新羅為實現自己的目的對其發動進攻。顯然,新羅北界止於大同江的原因不在唐朝的政治軍事實力,而在於新羅自身,在於“新羅統治者對高句麗舊領土的消極態度”。也就是說,新羅原本就不期望“統一三國全部領土和居民”,它要統一的只是半島舊有的三韓故地,所謂“原高句麗的大同江以南地區”不過是歷史上高句麗在向南擴張中奪取的百濟故土。  
 在對於朝鮮半島地位和歷史主線中,認為統一新羅為朝鮮半島社稷的繼承,而不承認渤海人宣稱的高句麗繼承國的地位。 897年在新羅與渤海爭長的事件中,崔致遠所作的《謝不許北國居上表》中,就是把渤海人稱為“靺鞨”,稱為“粟末小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