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高句麗

後高句麗是新羅貴族弓裔在朝鮮半島建立的國家。後高句麗疆域北及平壤,南至尚州。後高句麗904年建國號摩震。905年又改國號為泰封。918年被部將王建的王氏高麗所滅。

一、概況

899年,弓裔(?—918年,新羅第47代王憲安王的庶子)起兵反對新羅。901年建都開城弓裔聲稱復興高句麗,定國號高句麗,史稱後高句麗。實際上,後高句麗和高句麗沒有任何繼承關係,不過是新羅弓裔借用已經消失的高句麗稱號罷了。
實際上王建是奪的弓裔之位,而其一生最大的敵人是甄萱。這兩支勢力都是直接從新羅分裂出來的。根據三國史記的記載,弓裔本為新羅王子。
弓裔所建之國,稱為‘泰封’,甄萱所建之國稱為‘後百濟’(該政權實際上是純粹是都是新羅人),王建奪弓裔之位後建立高麗。朝鮮半島出現了,原新羅(已經衰敗)以及王氏高麗後百濟三隻勢力。但是這三支勢力全部都是出自新羅。與兩百多年前的百濟和高句麗已沒有多大關係。仔細看以下內容就可知,甄萱實際上是新羅人。弓裔的身份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其實公元十世紀上的半島三國,全部都是新羅和從新羅分裂出的勢力。和兩百多年前的三國沒有可比性。

二、歷史

1、建立

真聖女王五年(891年)弓裔參加箕宣領導的竹州農民起義軍,次年轉投北原賊帥梁吉手下,深得信任,令其分兵攻略郡縣,894年自稱將軍,897年自立,自稱新羅王室出身,乃憲康王之庶子,先據鐵圓(今江原道鐵原),後移據松岳(今京畿道開城)。899年,梁吉率軍進攻弓裔,雙方戰於非惱城下,梁吉敗走。弓裔在兼併戰爭中剪除了其他勢力,漸漸壯大,孝恭王五年(901年),弓裔放棄正統,在開城建都稱王,聲稱復興高句麗,定國號高句麗,史稱後高句麗。904年改國號曰摩震,年號武泰,911年改為泰封,改元水德萬歲,神德王三年改元政開,其疆域北及平壤,南至尚州。他向新羅展開激烈攻勢,占領了漢、朔、溟三州之地,又出兵北方,拓長浿西十三鎭,更從海路南下襲百濟後背,他東寇新羅,南侵甄萱
雖然後來實際上弓裔之位是被王建奪得,而其一生最大的敵人是甄萱。這兩支勢力都是直接從新羅分裂出來的。根據三國史記的記載,弓裔本為新羅王子。

2、覆滅

弓裔的統治沒有一點仁政的味道。他因為仇視新羅,就試圖殺死所有的新羅人。弓裔利用佛教來維繫自己的統治,他自稱彌勒佛,頭戴金幘,身披方袍,以長子為青光菩薩,以季子為神光菩薩。他曾經自述“佛經”二十餘卷,其中全是為自己歌功頌德的歪理邪說。有僧人釋聰批評弓裔所授皆為“邪說怪談”,弓裔聽說以後,立即將釋聰逮捕,用鐵錐活活打死。和世界上一切暴君一樣,弓裔對自己的部下百般猜忌,有許多人因為他的無端懷疑而被誅殺。為了震懾人們的心理,弓裔宣稱自己具有洞察別人內心世界的神力,結果搞得他的部下人人自危。弓裔的倒行逆施終於導致了他的垮台,從而使他的心腹大將王建(字若天,松岳郡(京畿道)人,生於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登上了朝鮮的歷史舞台。
新羅景明王二年(公元918年)弓裔部下軍官起事,王建的心腹騎將洪儒、裴玄慶、申崇謙和朴智謙驅逐弓裔,擁戴王建為王(弓裔在出亡的路上被殺)。至此,後高句麗覆滅。

三、史料記載

《三國史記.甄萱傳》
甄萱,尙州加恩縣人也。本姓李,後以甄為氏。父阿慈介,以農自活。後起家為將軍。初,萱生孺褓時,父耕於野,母餉之,以兒置於林下,虎來乳之。鄕黨聞者異焉。及壯,體貌雄奇,志氣倜儻不凡,從軍入王京,赴西南海防戍。枕戈待敵,其勇氣恆為士卒先。以勞為裨將。
唐昭宗景福元年, 是新羅真聖王在位六年。嬖豎在側,竊弄政柄,綱紀紊弛,加之以饑饉,百姓流移,群盜蜂起。於是萱竊有覦心,嘯聚徒侶,行擊京西南州縣。所至回響,旬月之間,眾至五千人,遂襲武珍州,自王。
猶不敢公然稱王,自署為新羅西面都統指揮兵馬制置持節都督全武公等州軍事,行全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國漢南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
是時,北原賊良吉雄強。弓裔自投為麾下,萱聞之,遙授良吉職為裨將。萱西巡至完山州,州民迎勞,萱喜得人心,謂左右曰:“吾原三國之始,馬韓先起,後赫世勃興,故辰、卞從之而興。於是百濟開國金馬山,六百餘年,摠章中,唐高宗新羅之請,遣將軍蘇定方,以船兵十三萬越海,新羅金庾信卷土,歷黃山至泗比,與唐兵合攻百濟滅之,今予敢不立都於完山,以雪義慈宿憤乎。”

四、與高句麗的關係

高句麗之後的後高句麗或王氏高麗為什麼要削尖腦袋去冒充繼承原高句麗?
為什麼高句麗亡了之後,朝鮮半島上出現了沿用或借用其名稱的政權,即所謂的後高句麗和王氏高麗,應該有這么一些原因:
第一,高句麗在朝鮮半島上畢竟存在的很長一段時間,其影響並未隨其滅亡而消失。其強大形象為當地後人所景仰。高句麗打敗了前來征伐的大隋軍隊,而新羅最後卻臣服唐朝,被封為君王。
第二,高句麗畢竟有一部分人留在了當地,新政權可以藉此收買部分人心。而新政權的建立者是取代新羅,當然不願意沿用新羅這一名稱。
第三,新政權雖然實際上是對新羅的延續,但畢竟占據了高句麗的相當一部分領土,為了強調對所占領土的合法性,當然就刻意突出對高句麗歷史的繼承。雖然客觀上並沒有所謂的歷史繼承,但新羅的後人錯把領土繼承當成了歷史繼承。這種誤會導致的錯誤的歷史認識據此延續了上千年,對朝鮮、韓國人影響很大,甚至中國人也受其影響。
第四,應該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客觀原因,就是隨著唐朝中後期的衰弱,新羅和王氏高麗的疆域不斷向北擴展,蠶食中國在朝鮮半島北部的領土,最終占據了原高句麗在朝鮮半島的絕大部分故地(註:從嚴格意義上講,占據的雖然是高句麗的故地,但不是高句麗的領土,因為高句麗早就不存在了,在其滅亡時,其領土,包括在朝鮮半島北部的領土大部分是由唐王朝繼承或收復的),而且包括了高句麗後期的都城。在這種情況下,王氏高麗在編撰本國歷史的時候,就面臨著如何完整的闡述本國歷史的問題,必定繞不過曾經在朝鮮半島上存在了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的,並且與新羅、百濟並列的高句麗。怎么辦?為了體現其疆域的歷史完整性、正統性,就人為的將朝鮮半島上高句麗、百濟、新羅的並立闡述為所謂的“三國時期”,也就把高句麗歷史人為的納入的所謂的朝鮮或韓國歷史。
第五,當然,應該還有一個歷史局限性方面的原因,即當時的所謂“後高句麗”、“王氏高麗”人,他們雖然很清楚在他們身邊的高句麗歷史,但並不清楚完整的高句麗歷史,而把他們所知道的那點高句麗歷史錯當成的完整的高句麗歷史;也沒有搞清楚怎樣才算真正且總體上繼承了高句麗歷史,誤以為自己占了人家的很大一部分故地,尤其是連都城都占了,就是繼承了人家的整個歷史,好像就順理成章的把人家高句麗的歷史完全變成的他的歷史了。
第六,新政權出於領土擴張的企圖,以人為製造的對高句麗的繼承拉近其與渤海國人民的關係,並以對高句麗的繼承為由,可以為其進一步吞併高句麗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故地製造歷史依據。恐怕今天的韓國刻意強調和延續其古人的錯誤認識也有領土欲望的因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