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號[國家稱號]

國號[國家稱號]
國號[國家稱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國號,國家稱號。中國古代的國號就是朝代名稱。歷朝建國者第一要事即確立國號。國號很早就有,《史記·五帝本紀》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當然這裡記載的國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朝代,僅僅是傳說時代的部落或部落聯盟,是司馬遷錯誤追認的結果。實際上,中國的第一個國號是“夏”,由夏啟所定。

基本信息

簡介

國號國號
中國古代所有朝代都不以中國為國名,又都以中國為通稱。至晚明、清初西方傳教士東來,他們均稱明清兩朝為“中華帝國”,簡稱即是“中國”。康熙二十八年(1689)訂立的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中國與外國劃定邊界的第一個近代主權國家間的條約。簽訂這個條約的中國政府是清朝廷,但使用的國名是中國。比如中國首席代表索額圖的全銜是:“中國大聖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就是說,他是中國皇帝欽差,行使中國主權。《尼布楚條約》對疆界劃分與兩國人民歸屬的稱謂,使用的是“中國”與“中國人”來稱呼。這是以國際條約的形式第一次將“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專稱。中國古代對“正統”問題十分重視,不僅對古代史學是一大原則問題,即令在王朝替代時確定道統、法統等問題上,也是一個重大原則問題。但所有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在古代史學中都承認其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以“正史”為例,宋代所稱“十七史”,明代所稱“廿一史”,以及清代中晚葉所稱“二十四史”,都包括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史在內。即使少數民族在邊疆地區建號稱王,也並不自外於中國,常以作為中國一部分為榮。如金末元初,女真人蒲鮮萬奴據今牡丹江西岸東至日本海等地稱王,其國號初名“大真”,是“大女真”的意思,後改名“東夏”,即東部之夏,自視為中國東部的王。又如公元十世紀時,在以突厥人居統治地位的喀什噶爾(今新疆西部)建立了喀刺汗王朝,他們認為自己是中國的西部,其汗往往加“桃花石汗”的稱號,即“中國之君”的意思。

由來

來自源地

無論是周朝以前由後人追記的國號,還是之後由開創者定的國號,都存在這種情況。如夏部落酋長啟建國,以夏為國號。周酋長姬發(即周武王)滅商建國,以周為國號。秦的祖先為嬴姓,因養馬有功被周封於秦地,遂以秦為國號;後升為諸侯,仍以秦為國號;秦王嬴政滅六國稱始皇帝,繼續沿用為國號。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前曾為後周歸德軍宋州(今河南商丘)節度使,因該地原屬古宋國,便以宋為國號。

源於封爵

這種國號直接來自創建者爵名,歷史上類似朝代最多。如隋的國號來自楊堅稱帝前承襲其父楊忠的隨國公之爵,隨本為地名,在今湖北隨縣南。到楊堅稱帝時,因隨字從走,徵兆國家政權不穩定,就改隨為隋。而創建者爵位往往與某一地名相一致,如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平定天下後便以“漢”為國號。三國時魏國創建者曹操曾受封為魏王,兒子曹丕承襲爵位後建國,仍以魏為國號。

據發跡地

這種國號多見於少數民族政權,如契丹人所建的遼國。“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鑌鐵之意,遼太祖發跡地盛產鑌鐵,故該國第六代皇帝遼聖宗改國號為遼,象徵國家如鐵堅強。而金太祖認為“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壞。”為顯示比遼更堅強,便以金為國號。

循讖語義

南朝齊的國號就是來自讖語,《南齊書·崔祖思傳》載:“宋朝初議朝太祖(尚道成)為梁公,祖思啟太祖曰:金刀利刃齊刈之,今宜稱齊,實應之,從之。”元朝國號則源於文義,是取《易》中的“大哉乾元”,元為首,為剛,遂由蒙改稱為元。而清朝國號之所以為清,系因前朝為明朝,清又是五行屬水,明屬火,水克火。

按建國者

如春秋末期,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於是建立以這三家姓氏為國號的國家。南朝陳朝建立者陳霸先在梁末曾被封為陳王,建國時也以陳為國號(陳以陳王為國號而不是因姓陳)。

尊崇沿襲

歷史上曾出現幾個周朝,建立者大都尊崇周禮,欲仿周制或因周朝延續長久而沿用之,如宇文覺的北周,武則天改唐為周,後周太祖郭威自認是周朝王族姬姓後裔均屬此類,後漢劉知遠也認定自己是漢高祖劉邦後代而沿用漢為國號。凡此種種,無非是顯示皇族歷史悠久和血統高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