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

結核

結核(英文:Tuberculosis,簡稱TB)是常見並可致命的一種傳染病,由分枝桿菌(主要是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又稱“結核桿菌”[tubercle bacillus])導致。結核通常感染並破壞肺(稱“肺結核”,又稱“肺癆”)以及淋巴系統(稱“結核性淋巴病變”,又稱“淋巴結核”),但其它器官如腦、中樞神經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骨骼、關節、甚至皮膚亦可受感染(如感染腦部可引致“結核性腦膜炎”)。其他的分枝桿菌,如牛分枝桿菌、非洲分枝桿菌、卡氏分枝桿菌、田鼠分枝桿菌亦可引起結核,但通常不感染健康成人。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結核結核

全球現有6億人,即全球人口的十分之一,感染有結核桿菌。大多數的受感染者沒有病症,稱為潛伏結核感染(latentTBinfection),但其中約5-10%的潛伏感染者會發展至活動性結核;若無適當治療,一個活動病例平均每年可使10-15人新受感染,病例本人的死亡率則超過50%。若潛伏感染者同時罹患免疫抑制,如愛滋病,每年就有10%的病發機率。2005年全球有880萬新髮結核病例,160萬結核死亡病例。大多數結核病例在開發中國家,其中非洲的人均發病率最高,在28%;但半數以上的病例在6個亞洲國家:印度、中國、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巴基斯坦菲律賓(以上依照總病例數排序;若依人均發病率排序,則為菲、印尼、孟、巴、印、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及某些已發展國家,患結核病的人數有上升趨勢,因為不少人的免疫系統因抑制免疫力藥物、物質濫用或愛滋病而受損。

愛滋病的蔓延及忽視結核病控制工作令結核病再次成為一種主要的傳染病。此外,多抗藥性結核及廣泛抗藥性結核正在蔓延。世界衛生組織在1993年宣布結核病是一件全球健康緊急事件,而“終止結核夥伴”(StopTBPartnership)提出“全球結核病防治計畫”,其中一個目標是在2015年前把結核病死亡人數及流行程度減至1990年水平的一半。

主要分類 

結核結核

結核病分為五類 

1、原發性肺結核

(代號--Ⅰ),包括原發綜合症及胸內淋巴結核; 

2、血行播散型肺結核

(代號--Ⅱ),包括急性粟粒性、亞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 

3、繼髮型肺結核(代號--Ⅲ),是肺結核病中的一個主要類型,病變可以含有增殖、浸潤、乾酪以及空洞等不同的病理改變; 

4、結核性胸膜炎(代號--Ⅳ),包括結核性乾性胸膜炎、滲出性胸膜炎和結核性膿胸; 

5、其他肺外結核

(代號--Ⅴ),按部位及臟器命名,如骨結核,結核性腦膜炎,腎結核等。

症狀

大約75%的活性結核病個案是肺結核。肺結核患者的病徵可分為全身性症狀、呼吸道症狀以及胸部X光的異常。全身性症狀如消瘦、厭食、疲乏、微熱以及夜間盜汗(即不是因為體溫高而出汗)。呼吸道症狀最常見的是咳嗽(持續超過三星期)、吐痰、咳血、胸痛。

傳播

肺結核的傳染經由細小的飛沫,當病人講話、咳嗽、唱歌或大笑時產生飛沫,這些飛沫落在塵埃中,乾燥後飛揚在空中,傳染給親近的人。肺結核不會經由無生命的東西傳染,必須要直接或間接吸入飛沫才會得病。

診斷

診斷的方法可以依據臨床表現與X光,也可以參考結核菌素試驗、組織病理切片、耐酸性染色、結核菌培養、〔MTBPCR〕。

治療

結核結核

治療原則可以被概括為早期治療,適量、聯合、足療程的規律用藥及分段治療,治療上通常只要口服抗結核藥物,但療程需時至少六個月,有時長達一年,使用的藥物與療程長短需要依照抗藥性與病人對藥物的反應與副作用來調整。在中國大陸地區,常用療法如下:1)標準療法為每日服用INH+RFP或EMB,療程9~12個月;2)兩階段療法,頭3~4個月聯合套用3~4種殺菌藥物,稱為強化治療階段,後12~18個月聯用兩種抗結核藥物;3)短程療法:例如DOTS。

常用的抗結核藥物異煙肼(isoniazid,INH)、利福平(rifampicin,RIF)、吡嗪醯胺(pyrazinamide,PZA)、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等。潛伏的結核病通常使用單一藥物,而活性的結核病最適宜同時服用數種藥物,減少病菌產生抗藥性的風險。[3]治好潛伏的結核病是為了防止將來演變為活性結核病。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不建議醫療人員使用利福平加上吡嗪醯胺去醫治潛伏的結核病,不過這兩種藥物仍可同時用於治療活性結核病。

短程直接監督治療法

由於治療結核病所需時間長,約需時六個月,許多病人常常無法按醫囑確實服用藥物,造成近年來抗藥性結核菌株增加。因此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短程直接監督治療法”(directly-observedtreatment,short-course,DOTS),或直接音譯為“督治計畫”(港譯:“全監督治療”,口號為“送藥到手、服藥到口、吞了再走”。由地方衛生機關指派觀察員送抗結核藥物給病患,使其務必能按時服用,根除結核病。

自我保健

結核病自我保健一:如果是活動性肺結核病人,在家庭中要做好消毒隔離,切斷傳染途徑。如碗筷要分開,每日必須煮沸消毒;經常擦拭桌椅及地面;經常曬被褥,更換清潔的床單;每天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結核病自我保健二:保持正常的睡眠。結核病急性期要絕對臥床休息,病情穩定後可進行輕度的活動。結核病咯血病人要消除緊張情緒,臥床休息並及時去專科醫院就診。

結核病自我保健三:結核病人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如有痰液要及時排出,可用變換體位、拍背等方法,使痰液順利排出;如痰液咳不出,可遵醫囑用藥物霧化吸入法有助於痰液的咳出。

結核病自我保健四:加強營養。結核是消耗性的疾病,因此平時要多吃有營養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飲食。

結核病自我保健五:自覺養成不隨地吐痰的好習慣。做到咳嗽或打噴嚏時用手帕捂口的衛生習慣,病人應當把痰液和鼻咽分泌物放進痰缸里,經消毒液浸泡後再倒掉。要多飲水,常洗澡,保持身體的清潔。飯後多散步,做些適當的體育鍛鍊,增強身體的抵抗力,防止繼發感染。

患結核病後不要悲觀失望。要保持樂觀的情緒,並做好長期服藥治療的思想準備,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耐藥變種

由於病人漏服治療藥物,或在治療周期完成前終止治療而產生的結核病耐藥變種對治療藥物有不同程度的抗藥性。對利福平(rifampicin)和異煙肼(isoniazid)等一線藥物具抗藥性的結核稱作“多藥抗藥性結核”(MDR-TB)。多藥抗藥性結核中,對全部喹諾酮(quinolone)類藥物以及至少對二線治療結核藥物中卡那黴素(kanamycin),捲曲黴素(capreomycin),和阿米卡黴素(amikacin)之一具有抗藥性的結核病稱為廣泛耐藥結核(XDR-TB)。

耐藥結核具有死亡率高(MDR-TB死亡率與肺癌類似,XDR-TB更高出很多),傳染性低的特點,通常只由普通結核病人治療不當產生,只有在低免疫人群(如HIV普遍感染)中會出現人與人直接傳播。

歷史

結核病是古老的疾病,至少可溯至新石器時代,在世界各地的歷史上都不乏有死於肺結核的名人,比如發明聽診器的laennec、演出《亂世佳人》的費雯麗,以及台灣早期小說家鍾理和等。歷代名醫對結核病都有深刻的認識。明代的李梃《醫學入門》指出肺癆六大主症為:“潮、汗、咳嗽,或見血,或遺精”。清朝人李用粹《證治匯補》對結核病的描述:“癆瘵外候,睡中盜汗,午後發熱,煩躁咳嗽,倦怠無力,飲食少進,痰涎帶血,咯唾吐衄,肌肉消瘦”。日本幕末時期慶應3年2月(1867/3)新選組1番隊隊長沖田總司,有患上肺結核而無法承受戰鬥的案例。1882年柯霍首次發現結核菌,1921年卡脈特與介嵐發明了卡介苗(BCG),用來預防肺結核,但其成效在近三十年來倍受質疑。1944年鏈黴素(streptomycin)發明,是為第一個有效的抗結核藥物。雖然新的抗結核藥物陸續被發展出來,然而結核病仍然是棘手的公共衛生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