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是1956年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鼓舞下出現的寫人民內部矛盾的優秀作品。1957年反右擴大化,這篇小說曾被打為毒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它又獲得正確的歷史評價,被稱為“重放的鮮花”。

基本信息

主題思想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是1956年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鼓舞下出現的寫人民內部矛盾的優秀作品。1957年反右擴大化,這篇小說曾被打為毒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它又獲得正確的歷史評價,被稱為“重放的鮮花”。

這篇小說寫的是青年教師被調到區委會後,在工作和鬥爭中怎樣碰壁和怎樣遇到挫折的故事。它觸及了我們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揭露了我們黨委機關內部已在滋長並亟待克服的官僚主義現象。

作者簡介

王蒙,男,中國當代作家、學者,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滄州,1934年10月15日生於北京。1940年入北京師範學校附屬國小。1945年入私立平民中學學習,上中學時參加中共領導

王蒙王蒙

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地下黨員。1950年從事青年團區委工作。1953年創作長篇小說《青春萬歲》。1956年9月7日發表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由此被錯劃為右派。1958年後在京郊勞動改造。1962年調北京師範學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十多年。期間學會的維吾爾語。1978年調北京市作協。1979年平反。1983至1986年任《人民文學》主編。1986年當選中共中央委員,任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同年6月任文化部部長,1990年卸任。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中共中央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第十二屆和第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八和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人民文學》主編等職。現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心中國分會副會長、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2002年4月任中國海洋大學顧問、教授、文學院院長等職。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歷程,他也由初期的熱情、純真趨於後來的清醒、冷峻,而且樂觀向上、激情充沛,並在創作中進行不倦的探索和創新,成為當代文壇上創作最為豐碩、始終保持創作活力的作家之一。

王蒙在國內首開新時期國內意識流小說創作先河,倡導作家學者化、學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討論,是中國當代文學走向現代寫作技巧的開拓者。

文章分析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的敘述結構特點是:

1)從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林震的角度,通過他的眼光,他到組織部後的經歷,描寫了組織部的情況與問題,塑造了劉世吾等官僚主義者的形象。因此,林震這一人物,既有思想、性格上的意義,也有結構上的作用。

2)小說以組織部處理麻袋廠黨支部的問題為中心情節展開敘述,線索單純而清晰,不枝不蔓,結構嚴謹。

林震形象的性格特徵

在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中,林震是個富於理想主義精神、勇於進取的人。他來到當的組織部門,對黨的工作者的生活充滿了神聖的憧憬,故而與劉世吾發生尖銳的矛盾衝突。他們的矛盾歸根到底是對黨和人民的事業的兩種不同態度的矛盾。

林震還年輕,他也有弱點。他的理想主義不是從實際生活中產生的,例如他是根據電影裡全能的黨委書記的形象來猜測黨的工作者的,所以會碰壁。

他單純,不免幼稚,和劉世吾等人相比是弱小的,還曾有過惶惑,但沒有退卻。在討論麻袋廠問題的區委常委會上,他勇敢地站出來,提出一個人們需要深思的問題:“王清泉個人是作了處理,但是如何保證不再有第二、第三個王清泉出現呢?”並擲地有聲地表示:“黨是人民的、階級的心臟,我們不能容忍心臟上有灰塵,就不能容忍黨的機關的缺點!”

他在實際的生活和鬥爭中成長、成熟起來,懂得了生活的真正美好和分量,懂得了鬥爭的困難和價值,漸漸明白單憑個人的勇氣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

劉世吾形象及其典型意義

王蒙的《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這篇小說成功的主要標誌,是它真實而深刻地塑造了一個新式官僚主義者劉世吾的形象。

劉世吾的性格比較複雜,是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典型人物。他身上帶有嚴重的官僚主義的作風和習氣,但他並不那么惹人討厭,有時他還令人感到可親和欽佩。他知道什麼是“是”,什麼是“非”,還知道“是”一定戰勝“非”,又知道“是”不能一下子戰勝“非”。但他並不熱愛“是”,憎恨“非”,並幫助“是”去戰勝“非”。他取笑缺陷,卻並不憤懣,更不想克服它;他欣賞成績,卻沒有熱情,也並不想去鞏固和發展它。是與非,成績與缺陷,在他心中都不過是“就那么回事”。他經常講的“就那么回事”,是他的口頭禪,又是指導他工作和生活的哲學,因而在“就那么回事”的背後掩蓋著劉世吾可怕的冷漠與麻木的心態和病症。他仿佛是一個看透一切的“哲學家”,成了對事業、對生活的旁觀者。他沒有熱烈的愛,也沒有強烈的憎。他容忍一切。他整天也忙忙碌碌,但只不過是機械地做著自己不得不做的事。

但劉世吾決不僅僅是一個馬馬虎虎的官僚主義者。他善於對部下啟發誘導,有時還能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並且還有一套堅固的理論,諸如“領導藝術論”、“成績基本論”、“條件成熟論”等,成為他掩蓋和庇護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的擋箭牌。即如林震到區委會後,發現了許多他意想不到的缺點和問題,因此非常激動和憤懣。而劉世吾卻告訴他:“當然,想像總是好的,實際呢,就那么回事。問題不在有沒有缺點,而在什麼是主導的。我們區委的工作,包括組織部的工作成績是基本的呢還是缺點是基本的?顯然成績是基本的,缺點是前進中的缺點,我們偉大的事業,正是由於這些有缺點的組織和黨員完成著。”以此來迴避和掩蓋現實矛盾。

劉世吾的精神世界裡充滿了冷漠,但這並不等於往日的革命熱情在他身上已經完全泯滅。不,他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時也有不滿之感,因而他為了擺脫自己對實際生活的厭倦感情和無聊心緒,常常貪婪地讀小說、詩歌等文藝作品,從中寄託自己的思想感情,“夢想一種單純的、美妙的、透明的生活”。可是當他睜開眼睛來看現實的時候,那種“透明生活”的幻影就立即消失,心情又回到黯淡和灰色。他懷念過去的戰鬥生活,然而對於眼前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卻陷入極大的麻木與冷漠。像劉世吾這樣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在革命到來之前,昂揚興奮,對革命抱著詩一般的幻想;然而一接觸革命實際,他們便容易失望。特別是社會主義革命事業,它本身就是一種十分繁瑣的事業。對於劉世吾來說,如果過去那種暴風驟雨式的、充滿激情的戰鬥生活曾經鼓舞過他,那么當前需要進行堅韌、瑣屑的日常工作的時候,現實在他眼裡就失去了詩意。革命的日常工作不再是他的內心要求,而變成了他的負擔。因此革命熱情隨之衰退,疲憊情緒應運而生。他自己的靈魂里害上了與時代對立、無愛無憎的精神冷漠症。

通過對比塑造人物性格的特色及其作用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通過對比,塑造了劉世吾、韓常新、林震三個主要的人物形象。劉世吾性格比較複雜。他有一定的革命經歷,有能力、有魄力,懂得“領導藝術”,知道如何去抓重點,“下決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卻不主動去抓工作。對於損害黨和人民利益的錯誤和缺點,漠然置之,麻木不仁。他自我解嘲是得了如炊事員厭食的“職業病”。他什麼都“習慣了,疲倦了”。他一再說“就是那么回事”,這句口頭禪表現了他看透一切,極端冷淡,革命意志嚴重衰退。小說還深刻揭露了他的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論,他就是用這些來掩蓋和庇護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的。這就使這個形象具有相當深刻的典型意義。韓常新是另一種類型的官僚主義者,是“金玉其外”,“漂浮在生活邊上,悠然自得”的新生官僚主義者典型。林震是與劉世吾、韓常新對立的人物,也是作者筆下的中心人物。他熱情、單純、富有理想,是個朝氣蓬勃、正在成長的青年共產黨人的形象。

細節運用和心理描寫

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塑造人物除了運用對比外,在人物描寫方面多運用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因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比較鮮明。如林震,第一天到組織部報到,口袋裡裝著《拖拉機站站長與總農藝師》一書,這一細節很有時代特點,表明林震的單純、熱情。團中央推薦的書,他作為青年黨員也認真閱讀,讀了就要“按娜斯嘉的方式生活”,就要“對壞事決不容忍”,勇敢地進行鬥爭。又如描寫劉世吾,第一天他就向林震借這本書看。這一細節表現他喜歡看文藝小說並很有鑑賞力和較高的文化修養,也表現他從借書看來了解人的精明處,他後來批評林震一到新的工作崗位就想對缺點鬥爭一番,充當娜斯嘉式的英雄。雖不是完全,卻是基本說中林震的,都表現他聰明過人處。在處理王清泉後,他和林震在小鋪子裡吃餛飩,劉世吾發表感慨,袒露內心,心理描寫挖掘很深。劉世吾是個官僚主義者,但作者並不把人物簡單化,通過心理描寫深入展示他心靈的矛盾複雜性,啟示人思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