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

《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

王蒙的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在第9期《人民文學》上發表。作品描寫了某區委組織部新來了個年輕人林震,他了解到組織部長劉世吾和工廠建黨組長劉新對生活缺乏熱情和敏感,對工作不講原則,對人民失去了責任感,使基層黨組織在發展方面出現了不少問題。林震尖銳地批評了機關工作中的消極因素。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

無任何背景的黨校青年教師呂遠,偶然結識市委組織部湯處長,憑藉幾個段子調進了組織部。不料兜頭砸來冰雹般的繡球,使他陷入與女友曾一倩、高幹之女張蕾蕾的糾結三角戀中。在基層調研、幹部考核中,呂遠發揮才幹受到重用。一次同學會後他卻遭遇警察上門,原因竟是涉嫌嫖娼,這場陰謀其實是指向副市長王志恆。經過幾番權謀博弈,王志恆當上代市長,不料又捲入一樁會館疑案中……呂遠與各色人物打交道,逐漸適應了機關生態,經女部長一手提拔,平步青雲成為最年輕的副處長。湯震江的兒子犯了命案,為報恩呂遠不惜得罪權勢人物,找到自己的紅顏知己作辯護,卻捲入了險惡的人情漩渦;新部長來了,呂遠驚訝地發現,正是自己在幹部考核中得罪過的人……

小說以呂遠的組織部經歷為主線,以絕對原生態的寫實筆法,展現了活色生香的官場全景畫卷,於詼諧幽默中盡顯處世智慧,於荒誕中揭露令人戰慄的真實。

作者簡介

卓左右,新銳作家,當過刑警、機關幹部、報社記者和編輯部主任。1991年11月在《作家》上發表短篇小說處女作《在租來的房子裡占卜》,之後有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小說200餘萬字發表於各大文學刊物。2006年出版長篇小說《法醫的羅曼蒂克歲月:一刀能割出多少愛》。2009年長篇小說《半熟男職場催熟記》入選人民文學出版社商小說大賽20強。作品風格詼諧幽默,以深厚生活閱歷為底蘊。

評價

王蒙的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在第9期《人民文學》上發表。作品描寫了某區委組織部新來了個年輕人林震,他了解到組織部長劉世吾和工廠建黨組長劉新對生活缺乏熱情和敏感,對工作不講原則,對人民失去了責任感,使基層黨組織在發展方面出現了不少問題。林震尖銳地批評了機關工作中的消極因素。

小說表現了強烈的反官僚主義、主觀主義的思想主題,劉世吾這個官僚主義者形象的塑造也具有典型意義。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究竟是一部什麼性質的小說?“問題小說”還是“成長小說”?“反官僚主義”之說為什麼如此之盛?王蒙本人為什麼在1957年說寫作的目的是“揭露消極現象”、“提出問題”,而在粉碎“四人幫”後又盡力拒斥這一說法呢?因此,對這部小說性質的基本定位是必要的。

讓我們來看這篇小說的敘述設計與故事的基本結構。從敘述策略上講,小說採用的是第三人稱的全知敘事,即有一個外部的敘述人敘述林震來到組織部發生的故事。但是,作品又大量的使用了“內聚焦”,以林震作為視點人物,寫他眼中的人——劉世吾、韓常新、趙慧文等,他經歷的事,以及這些人與事在他內心所引起的心理反應。這一設計,主觀化、心理化、內傾化的特徵非常明顯,是一種個人精神傳記的常規策略。

作為一篇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截取的是主人公林震人生的一個橫斷面,設定的故事的起因是林震因工作出色,由國小教師的崗位被調到組織部工作,小說敘述時間的邏輯起點是林震到組織部報到。故事展開的主要動機是一個心理事件:對生活現狀的不滿,渴望建功立業。“現在二十二歲,他的生命史上好像還是白紙,沒有功勳,沒有創造,沒有冒險,也沒有愛情——連給某個姑娘寫一封信的事都沒有做過。”因此,他將工作的調動想像為“也許真正的生活在這裡開始了?”故事的主體部分是林震在組織部——所謂“真正的生活”中所經受的考驗,具象化的事件是因為通華麻袋廠廠長王清泉的官僚主義事件所引發的組織部內部的分歧與矛盾。但小說敘述的重點在林震置身其中的態度與心理反應(這一部分粗略歸納,後文詳細討論)。故事的結尾,即事件矛盾的解決非常重要、但經常被評論者忽略或誤解——它不是“問題小說”的解決模式——以矛盾的一方的勝利另一方的失敗化解矛盾,而是一個真正的“成長小說”的解決模式——主人公林震通過自省自審而成熟。

小說的結尾部分首先是一個有關季節輪換的隱喻——春天,象徵著青春、朝氣、活力,但也象徵著未成熟與未收穫;隨後是自審,自省與自責;再後,“他懂了”,“他漸漸明白”:“單憑個人的勇氣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林震在理智與思想上所作的這一有關個人與社會(單位、組織部)關係的思考與結論,不正是林震在心理與人格上成長與成熟的標誌嗎?那么,“堅決地、迫不及待地”敲門聲究竟何謂呢?當然包含有林震“向生活衝擊的勇氣”,但僅僅如此嗎?或者說,他不是已經衝擊過了嗎?這次又有什麼不同呢?我想,從隱喻的層面上,完全可以將敲門聲理解為林震“真正的”進入組織部,步入“真正的生活”的開始。如果上述對故事事態的理解與描述符合文本實際的話,我們就不難發現《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遵循的是這樣一條“內在性”的敘述線索與敘述邏輯:不滿意現在的生活(生存)狀態而出走/在“真正的生活”里接受鍛鍊(考驗)/變得成熟(成長)。這一敘述邏輯所宗所本的是人的“成長”邏輯,是由青春走向成年的人本邏輯。結合上文所述小說在敘述視角選擇上“內傾、主觀、心理化”這一重要策略,《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在主型上應該被理解為一部“成長小說”。

那么,將這篇小說理解為“反官僚主義”以及僅將代際關係理解為衝突關係的文本依據何在呢?換個角度說,我不同意上述說法的文本依據何在呢?除了上文在主型上將這篇小說歸納為“成長小說”的依據之外,有無更充分的依據展開討論呢?因此,有必要回到理解文本的一個關鍵性因素中來,那就是林震與劉世吾的真正關係到底是什麼。表面上看,小說似乎是圍繞一個二元對立的衝突結構,即兩組人物及其相關意象展開的:林震、趙惠文、娜斯嘉、《義大利隨想曲》為一方,代表著青春、熱情、理想與繼續革命,容不下任何缺點與錯誤;以劉世吾、韓常新為另一方,代表了權威、體制、一種“成年人的世界”——精神分析學意義上的“父之法”,冷靜、世故、麻木是其精神狀態,維護現狀則是他們基本的處世準則。這種矛盾衝突一度正面交鋒,其情勢甚至顯得劍拔弩張。我想,對小說的核心結構作這種二元對立式的理解,是將這篇作品的主題闡釋為“反官僚主義”和在心理及文化意義上將代際關係僅僅理解為衝突關係的主要原因。

但仔細的閱讀與審慎的辨識後會發現,用這種“二元對立”式的矛盾衝突模式闡釋這篇作品太過簡單化,太明了,太涇渭分明,而事實要比這複雜得多。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繡球冰雹

第二章 命中貴人

第三章 初入機關

第四章 新老搭檔

第五章 下鄉調研

第六章 上訪村官

第七章 情路歧途

第八章 禍水小三

第九章 幹部考核

第十章 城火池魚

第十一章 警察上門

第十二章 致命反擊

第十三章 社交壓力

第十四章 喜獲升遷

第十五章 律政佳人

第十六章 恩怨糾結

第十七章 指路明燈

第十八章 進退寵辱

第十九章 英雄有淚

第二十章 專職秘書

第二十一章 出位錯位

第二十二章 難得練達

第二十三章 會館疑案

第二十四章 年輕處長

第二十五章 高處微寒

第二十六章 私奔迷情

第二十七章 眾怒難犯

第二十八章 部長宿怨

第二十九章 江水流春

第三十章前路漫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