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族

古漢語詞條,意為魏晉南北朝時士族內部無勢力的中下層或南北朝時與皇室王族對待而言,指異姓高門。

簡介

1、又稱“素姓”、“寒族”、“寒門”。魏晉南北朝時士族內部無勢力的中下層。受高級士族排擠和壓迫,仕途艱難,大都起身於外郡小吏。《晉書.華譚傳》:“又舉寒族周訪為孝廉,訪果立功名,時以譚為知人。”《南齊書.高帝紀下》:“【建元四年】,詔曰:‘吾本布衣素族,念不到此,因藉時來,遂隆大業。’”又《豫章王嶷傳》:“【嶷】又啟曰:‘......常見素姓扶詔或著布履......’上答曰:‘傳詔台家人耳,不足涉嫌。’”《文獻通考.職役一》:“按魏晉以來最重世族,公家以此定選舉,私門以此定婚姻。進門之視華族,如冠屨之不侔。則夫徭役賤事人之所憚,固宜其改竄冒偽,自附流品,以為避免之計也。”
2、亦稱“素姓”、“素門”、“素貴”、“勢素”。南北朝時與皇室王族對待而言,指異姓高門。《宋書.后妃傳.孝懿蕭皇后》:“孝皇陵墳本用素門之禮,與王者制度奢儉不同。”又《桂陽王休范傳》:“及太宗晏駕,主幼時艱,素族當權,近習秉政。”《梁書.皇后傳.太宗王皇后》:“父騫......嘗不容謂諸子曰:‘吾家門戶,所謂素族,自可隨流平進,不須苟求也。’”按,王騫出於琅琊王氏,王導之後。又《伏挺傳》:“【挺】又善處當世,朝中勢素多與交遊。”《陳書.孫瑒傳》:“【瑒】有鑑識,男女婚姻,皆擇素貴。”又《蔡凝傳》:“【凝】常端坐西齋,自非素貴名流,罕所交接。”

相關條目

文化 民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