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鼻洋海戰

穿鼻洋海戰

穿鼻洋海戰是由清水師提督關天培率軍在廣州虎門口外穿鼻洋戰敗英軍挑釁,是鴉片戰爭爆發前中、英之間在虎門南面穿鼻洋海面上的戰鬥。

戰爭簡介

穿鼻洋海戰穿鼻洋海戰
鴉片戰爭爆發前中、英之間在虎門南面穿鼻洋海面上的戰鬥。 1839年——清水師提督關天培率軍在廣州虎門口外穿鼻洋戰敗英軍挑釁,史稱“穿鼻之戰”。

戰爭背景

清道光十九年五月林維喜事件發生後,英國駐華商務監督查理·義律既抗拒交出林案正凶,又阻止英船自願具結。

穿鼻洋海戰穿鼻洋海戰
清欽差大臣林則徐於九月十七日下令,嚴索林案正凶,限令英國商船3日內,或具結入口,或開回本國,不得滯泊伶仃洋面。此前九月初九英國商船“擔麻士葛”號,不聽義律亂令,前來具結,保證“永不夾帶鴉片”,隨即被引入黃埔,進口貿易。林則徐本著“奉法者來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則,保護其安全,並傳見船主彎喇,面加獎勵。這為正當貿易的英國商人開一先例。

具體過程

穿鼻洋海戰穿鼻洋海戰
九月二十八日,又一英國商船“撒克遜”號(船主噹啷)也遵令前來具結。義律惱羞成怒,即派“士密”號(又稱“窩拉疑”號)和“華倫”號兩兵船於中午趕至穿鼻洋,阻止正報關入口的“撒克遜”號。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正欲向前查究,“士密”號竟先開炮,前來攻擊,釁端遂開。關天培遂令本船兵弁開炮還擊,並揮令後船協力進攻。英國侵略者挑起的穿鼻洋海戰爆發。關天培親自挺立水師船桅桿前,拔腰刀督戰,厲聲喝稱:“敢後退者斬。”適有英船炮彈飛過桅邊,剝落桅木一片,從關天培手面擦過,皮破見紅。關天培奮不顧身,仍復持刀屹立,又取銀錠先置案上,有擊中敵船一炮者,立刻賞銀兩錠。其本船所載3個銅炮最稱得力,關天培督令弁兵對準“士密”號連轟數炮,將其船頭(粵人呼為頭鼻)打斷,船頭數十人紛紛滾跌入海。水師提標左營游擊麥廷章,督率兵弁,連轟兩炮,擊破“士密”號後樓,英兵亦隨炮落海,左右艙口,間有打穿。“華倫”號畏不向前,未致受傷。激戰約一個時辰之久(中午12時至下午2時),“士密”號帆斜旗落,且御且逃,“華倫”號亦隨同遁去。清軍水師3隻兵船受擊進水,兵丁死15名,傷數十。這次戰爭,清軍由於遭到突然襲擊,英軍武器又占優勢,所以損失較大。儘管如此,仍奮勇抗擊。林則徐在十月十六日向道光帝的奏摺中說,關天培奮勇督戰,士兵英勇抗擊。“收軍之後,經附近漁艇撈獲夷帽二十一頂,內兩頂據通事認系夷官所戴,並獲夷履等件,其隨潮漂淌者尚不可以數計。”道光帝閱後朱批:“可嘉之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