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洞遺址

穿洞遺址

穿洞遺址為中國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和稍晚的史前期遺址。在貴州省普定縣城西南約5公里的新寨村一孤山上。洞穴因南北對穿而得名。1978年貴州省博物館調查發現,1979年試掘,1981年和198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貴州省博物館合作, 先後作了兩次系統發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介紹

穿洞遺址穿洞遺址
穿洞遺址系石灰岩溶洞,高 9米,寬13米,深18米。洞內文化層已被破壞。發掘區在洞前沿的岩廈內,已挖的文化層厚約 3米(未到底),可分為上、下兩部,發現了豐富的用火遺蹟,大量的石製品和骨器以及近百件的人類遺骸等。
人類化石都出自上部地層,包括完整的頭骨一具以及上、下頜骨、單個牙齒和部分體骨,至少分屬於 5個老年、中年、青年和兒童個體。1982年發現於第 4層的頭骨保存較完好,系一女性青年個體。穿洞遺址出土的人類化石的形態特徵多數具有現代人形態特徵,與山頂洞人柳江人資陽人同屬晚期智人亞種。
石製品已找到 1萬餘件,絕大多數來自上部地層,除石片和石核外, 石器類型有砍砸器、尖狀器和刮削器。骨器以骨錐為主,還有骨鏟和骨棒等以及少數刮制的鹿角鏟。骨、角器總數近千件,骨器類型多,器形周整,磨製精工,為國內少見。骨角器也主要出自上部地層。用火遺蹟包括上、下部的幾個灰燼層、火堆遺蹟以及數以萬計的燒骨和少量的燒土塊、炭屑和燒石。共生的哺乳動物化石有犀牛鹿等10餘種,基本上都是現生種。
穿洞史前遺址的年代,下部早於距今1萬年,但晚於距今1.6萬年,上部距今1萬~8500年。下部石製品細小,石器多向背面加工,與北方小石器文化傳統有關係;上部石製品相對粗大,打片多用銳棱砸擊法,石器加工精細,多向破裂面加工,具有貓貓洞文化的特點。穿洞遺址對研究同時代不同文化關係以及舊石器時代後期和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銜接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大量磨製和刮磨製骨器的發現,也改變了中國南方骨器貧乏的狀況,對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製造骨器技術增加了較多的新知。

考古發掘情況

發現古人類頭骨化石

穿洞遺址穿洞遺址出土的人類頭骨化石
一九六九年五月試掘,獲得大量石器、骨器。一九八一年五月中國科學院和省博物館聯合發掘,出土石器、骨器、動物化石和人類化石兩千多件。其中骨器出上四百餘件,製作精巧,形式多樣,為其他地方所少見。該遺址發掘出土各類舊石器2萬餘件,骨器千件,20餘種哺乳動物化石200餘件,古人類頭蓋骨化石2個,還有人類骨、齒多件。骨器之精,均為世界所罕見,被譽為“亞洲文明之燈”。此外,還發現多處用火遺蹟。出土文物之多,全國之冠,震驚考古學界。
普定穿洞遺址是貴州省普定縣發現的石器時代晚期和稍晚的史前期遺址。因洞穴南北對穿而得名。穿洞古文化遺址位於普定縣城西南五公里處。洞高九米,長十八米。1979年,貴州省博物館南京大學首次發現了洞內的石器、骨器和古人類化石。1981年,中國科學院與貴州省博物館首次共同組成發掘隊,進行第一次正式發掘,出土石器2000件,骨器400多件。1982年進行第二次發掘,又發現了完整的人頭骨化石。1969年5月試掘,獲得大量石器、骨器。1981年5月中國科學院和省博物館聯合發掘,出土石器、骨器、動物化石和人類化石兩千多件。其中骨器出上400餘件,製作精巧,形式多樣,為其他地方所少見。 該遺址發掘出土各類舊石器2萬餘件,骨器千件,20餘種哺乳動物化石200餘件,古人類頭蓋骨化石2個,還有人類骨、齒多件。此外,還發現多處用火遺蹟。出土文物之多,全國之冠,震驚考古學界,該遺址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和極高的學術地位,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研究中國西南原始社會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穿洞遺址出土石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近20年來,貴州考古發掘成效顯著。首先是舊石器考古。迄今為止已發現的早、中、晚三個時期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有50處,已正式發掘20多處,主要有黔西觀音洞遺址桐梓岩灰洞遺址水城硝灰洞遺址興義貓貓洞遺址、普定穿洞遺址、六枝桃花洞遺址。在發掘的遺址中,不僅出土了打制石器、骨器、哺乳動物化石,而且還發現了一批人類牙齒、頜骨、股骨、頭骨等化石,分別被命名為“桐梓猿人”、“水城人”、“興義人”、“穿洞人”。

1982年至1992年考古工作者在桐梓縣九壩鄉岩灰洞發現的猿人化石,是繼雲南元謀猿人之後西南地區再次發現的猿人化石。盤縣大洞舊石器文化遺址是在中國南方新發現的古人類遺址,被列為1993 年全國十大考古成果之首。其次是商周至秦漢時期的考古。主要發掘的有普定銅鼓山遺址赫章可樂墓群安順寧谷墓群興義萬屯漢墓群興義交樂漢墓群仁懷合馬東漢墓群。普定銅鼓山遺址出土的冶銅坩鍋和一批石范石模,為研究貴州冶鑄發展史提供了戰國至秦漢之際的實物依據。此外,在貴州還發現了許多墓葬方式不同的少數民族墓葬。

亞洲文明之燈

普定穿洞為什麼叫“亞洲文明之燈”?
穿洞遺址穿洞出土的骨化石
普定穿洞人,晚期智人代表之一,距今5~1萬年。從舊石器中期所創造的銳棱砸擊法,在舊石器晚期穿洞人那裡,又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普定穿洞最令人震驚的是,僅在此就出土了近千件骨器角器,這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據說,除貴州外,中國其他地區出土的骨、角器加起來的總和不過200件左右。在中國,舊石器時代的磨製骨器是極少的。除貴州興義貓貓洞外,只有遼寧營口,寧夏寧武,湖南桂陽,四川資陽各出土一件骨錐,北京周口店山頂洞出土了一枚骨針,可在穿洞竟然出土了近百件磨製骨器,這在人類技術發展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貴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分布廣,類型多,內涵豐富。主要遺址還有:興義貓貓洞、桐梓 馬鞍山、六枝桃花洞、普定白岩腳洞、安龍觀音洞、安龍福洞、長順青龍洞、威寧草海等。古代貴州出現了舊石器的輝煌時代。

穿洞人類頭骨化石與人類起源

穿洞遺址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體徵除具有某些原始性狀外,己基本上與現代人類接近。晚期智人化石不僅在亞、非、歐三大洲分布廣泛,而且在澳洲美洲也有發現。晚期智人階段(距今約5萬年到1萬年)是當今世界四大人種(黃、白、黑、棕)蘊育形成時期。
世界上最早發現晚期智人的化石地點在法國克羅馬村,人們常用克人來統稱歐洲的晚期智人。克羅馬農人被看作是白種人(歐羅巴人)的直系祖先。晚期智人以漁獵為生,已能磨擦取火,會製造精細石器及骨器,還能從事繪畫及藝術活動。世界許多地方都有這一時期的大量人類文化遺存。在考古學上屬舊石器時代晚期.。
中國的晚期智人化石,在1949年前僅發現北京周口店山頂洞和內蒙烏審旗大溝灣兩處.建國後出土晚期智人化石30餘處. 在我國發現的晚期智人化石中,以廣西柳江人和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最具代表性. 柳江人化石 包括一具較完整的頭骨(缺下頜骨)、部分體骨和肢骨,屬於同一男性中年個體。頭骨性狀較現代人為原始,更具有原始黃種人(即蒙古人種的基本特徵,如面部扁平,鼻骨低寬,上門齒舌面呈鏟形等。柳江人距今6.7萬年左右。柳江人是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己發現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很可能是現代黃種人的祖先.。
穿洞遺址晚期智人頭骨
關於河套人,最早於1922年在內蒙烏審旗境內薩拉烏蘇河邊發現兒童門齒化石一枚,1956年又在同一地點找到頂骨及股骨化石.河套人特徵既接近現代人類,又保留某些原始性狀,屬晚期智人無疑.由於化石采自經過搬運的再沉積地層,並非原地埋葬,因此,河套人生存的確切年代一直難於解決。據人類化石特徵及伴生哺乳動物群性質判斷,河套人晚於大荔人和丁村人,而早於山頂洞人四川資陽人化石,為一壯年女性頭蓋骨及一塊完整骨性硬齶,距今3.9-3.6萬年. 男女不同的個體,其中較完整的頭骨3具。可悲的是從前發現的山頂洞人化石,連同北京猿人一起從美國人手中丟失了。只留下失落前製作的一些模型。
山頂洞人的體徵與蒙古人種分支的現代中國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極的愛斯基摩人很相似。因此,山頂洞人不僅是現代中國北方人的祖先,而且還可能是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的遠祖。山頂洞人生存在距今約2-1萬年。 貴州普定穿洞人類化石為一少女較完整的顱腦。穿洞人頭骨性狀與資陽人接近,但更相似於現代南方人。如果穿洞人確係晚期智人,那么可算是我國最進步的古人類代表了. 此外,在廣西來賓、荔浦、土博,雲南麗江、西疇、蒙自,陝西黃龍,山東新泰,山西峙峪,江蘇泗洪,遼寧建平,吉林榆樹,台灣左鎮等處均有晚期智人化石材料發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