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詩

現代詩歌題材的一種。用詩歌的形式來介紹科學知識。科學詩是新詩中一個最具有現代精神的品種,它是隨著現代科學思想的傳播和對青少年兒童科學知識教育的重視而發展起來的。

簡介

以科學知識為題材的詩歌。科學詩是科學與詩相結合的產物,它用形象思維、擬人化手法,通俗、生動、有趣地把科學知識表現出來,具有藝術的形象性和科學的知識性,是普及科學知識的工具。創作科學詩,強調內容的科學性與詩意,並體現出一定的人生至理。

表達手法上分,有科學敘事詩、科學幻想詩等。科學家高士奇的《科學詩》,是這類詩歌的薈萃。

產生與發展

科學詩,顧名思義,就是把詩與科學結合起來,用優美的詩語言和意象去描繪科學世界,去傳播科學知識,去表現科學精神,去啟迪科學思維的詩。我國現代科學詩的發展始於五四,而真正自覺的藝術創造是從新中國成立起,高士其的《我們的土壤媽媽》(1951)就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首最有影響的科學詩。新時期初,科學詩一度以兒童文學中的“兒童科學文藝”的身份大量湧現且達至繁榮,當時主要從事兒童科幻小說創作的劉興詩、葉永烈等創作發表過不少科學詩,還有一些從事新詩創作的詩人也加入到了科學詩創作的行列。但近十年來,科學詩在兒童文學界基本銷聲匿跡,而新詩界也鮮有人為之盡力。在國內的專門詩歌刊物上,除了《詩刊》曾辟有“科學詩園地”且發表過沈致遠等人少量的科學詩外,其它刊物幾無科學詩的蹤影。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兒童文學界創作科學詩的人非常少,只有任溶溶、尹世霖鄭世芳、高洪波等老壯年詩人創作過少量的科學詩。近兩三年來,中青年詩人幾乎無人為兒童寫科學詩,只有湖北青年詩人蘭帆出過專門的集子。
記得去年因為研究兒童詩,於是就到處蒐集有關兒童詩的資料。結果在資料庫找到了一本《中國科學詩選》(張鋒、王一義編,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版),細心閱讀幾遍後,發現這是一本科學美和詩歌美兼備的佳構,至今仍然值得廣大青少年閱讀和吟誦。但為這本科學詩驚喜的同時,我又不禁為之嘆息,它可是20世紀初以來中國第一本也是唯一的正規出版的科學詩選集呀!諾大一個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科學技術如今已發展進步到了電子時代、網路時代、數碼時代,我們的“神舟號”宇宙飛船已經成功載人上天,而月球的探測和火星的探測也即將進行,可我們卻缺少科學詩這樣的好的精神產品!
前已述及,新時期初科學文藝非常豐富,許多、科學家、科技工作者、作家和詩人都投身於這一園地,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科學詩也成為文學園地非常鮮艷的一朵紅花。上個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整個社會都非常重視科學詩創作,出版社和報刊雜誌都非常支持和重視科學詩創作,出版和發表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詩,教育了一代新人。發表科學詩的刊物當時有《科學文藝》、《科普創作》、《科學24小時》、《化石》、《少年科學》、《科學天地》、《少年探索者》、《青年科學》、《科學時代》等,它們都設立專欄推出了譚楷的《飛翔的China》、劉後一的《從猿到人》、張鋒的《化石吟》、《黃河古象之歌》、蔡威林的《奇特的姻緣》、陳仲義的《宇宙人,你在哪裡》、張小敏的《和愛因斯坦商榷》、陳廣斌的《昆蟲世界的荷馬》、郭曰方的《花鳥篇——寫給那些環境污染的城市》等膾炙人口的詩篇。科學詩集的出版也較為常見,如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出版了《你們知道我是誰——高士其作品選》,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了葉永烈的科學詩和科幻小說合集《奇怪的病號》,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了陳廣斌的科學詩集《飛吧,科學之鳥》,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81年出版了科學詩集《森林裡的討論會》。而報紙刊物對科學詩的刊發就很常見了,如《北京日報》1977年8月29日就發表了高士其的名篇《讓科學技術為祖國貢獻才華》,這首詩是“十年”文化荒蕪後最響亮的科學之音,反映了人民渴望建設“現代化國家”,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學習科學、尋找真理的心聲。可以說,這首詩的時代意義和藝術價值是許多被新詩界奉為經典的“歸來者詩人”的詩作所難以企及的。又如《光明日報》1981年12月18日就發表了王一義的《芬芳的離子田》這樣充滿大膽科學幻想、語言優美的詩篇,在新詩史上恐怕也是少有的佳構。還有《詩刊》、《星星》、《十月》、《上海文學》、《西湖》、《中國少年報》、《少年報》和各省市日報的文藝副刊都發表了大量的科學詩。這些報刊雜誌發表的科學詩對於傳播科學思想,啟發讀者,特別是引導青少年愛科學、學科學,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在各個領域已取得成就的許多中青年專家、學者或多或少都受益於那些優秀的科學詩。
為什麼科學詩近年來就幾無人問津了呢?中國未來一代的健康成長難道不需要科學詩這樣的文學作品嗎?答案肯定是“不!”科學詩之所以在近十來年陷入衰微,不是科學詩本身不好。而是社會的原因:第一,詩歌創作界的人不懂科學詩創作,也不重視科學詩的研究和評介,而兒童文學界的作家也都專心於少年小說和童話這樣容易出版且能直接帶來經濟效益的文體的創作去了,而不願意在寂寞的科學詩園地耕耘。第二,商業文化和流行文化沖淡了人們對科學思想的認識和崇拜,導致包括科學詩在內的科學文藝創作邊緣化。第三,狹隘的、功利的“技術至上”思想,使得人們忽視了科學啟蒙的重要性,科技界以經濟效益為第一選擇的價值取向,也使得科技界有寫作能力的人也輕視科幻文學、科學詩的創作。第四,市場機制掌控了文化傳播和藝術推廣,科學詩這樣的“非短期效應”的文化產品的生產必然受到限制。特別是文化工業化和教育產業化,大大衝擊了不屬於“物質生產”或“商品生產”而屬於“精神生產”的文學創作和科學普及。等等,這些都人為地阻礙了科學詩創作的發展,也限制了科學文藝的傳播和科學思想的啟蒙。
北京師範大學兒童文學博士生導師王泉根教授幾年前在給四川一位少年詩人的詩集的序言中就曾呼籲過要重視兒童詩歌,他認為“應該讓朗誦詩、科學詩等占領校園,素質教育需要詩。”的確,從全面的素質教育出發,也應該大力扶持科學詩,扶持科學文藝的創作。最近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於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意見書,也專門強調了“加強少兒文藝創作、表演隊伍建設,注重培養少兒文藝骨幹力量。鼓勵作家、藝術家肩負起培養和教育下一代的歷史責任,多創作思想內容健康、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少兒作品。”我想,為少兒多創作科學詩無疑更加具有現實意義。聰明的孩子愛科學詩,愛科學詩的孩子聰明。21世紀的中國需要科學詩,我們的孩子需要科學詩!

高士其與科學詩

科學和作為文學門類之一的詩,在一般人的眼裡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不是嗎?科學是理性的,詩是情感的;科學是嚴謹的,詩是浪漫的;科學是抽象思維,詩是形象思維。把他們拉在一起,套用一句福州話的比喻,是“藕接上蔗”了。但是,就是這位福州籍的科學家高士其,偏偏把科學和詩來個“拉郎配”,來個科學與詩的“聯姻”,給科普園地創造了一個新品種——科學詩。
1959年,高士其在他的《科學詩》一書序言裡寫道:科學詩“就是把科學和詩歌結合起來,把一般人認為枯燥無味的科學,變成生動活潑富有詩意的東西。”高士其的科學詩,就是以科學的真實為基礎,用詩的形式來表現科學,達到科學與詩的互相滲透、交融。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即“科學中有詩,詩中有科學”。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高士其做到了,我們讀他的科學詩,既可獲得科學知識,又可得到精神鼓舞和藝術享受。
高士其的科學詩,題材非常廣泛,內容十分豐富,既描寫微觀世界,也歌唱巨觀世界。他寫了最微小的“電子”,寫了“核子彈的母親”鈾;他歌唱《天的進行曲》、《太陽的工作》;他還寫過《我們的土壤媽媽》、《空氣》、《手的進化》、《腳和交通工具》、《眼睛和它們的朋友》、《時間伯伯》、《黑暗與光明》、《火的歌》、《石林》、《森林之歌》、《走進原子能時代》、《歌唱原子反應堆》、《獻給人造衛星》、《火箭頌》……這裡,有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細菌學、生理衛生學、藥物學、原子工業、宇航事業等等多方面、多門類的科學內容。他用詩歌藝術這把鑰匙,去打開五光十色的科學聖殿。冰心曾說:“高士其同志是一位優秀的作家。他以詩人的情懷和筆墨,為少年兒童寫出許多流暢動人的科學詩文,這在兒童文學作者中是難能可貴的。”
高士其寫於1946年的《天的進行曲》,是一首近300行的科學長詩。作者以其淵博的科學知識為基礎,以充滿詩情畫意的筆墨,向讀者揭示了神秘莫測、虛無縹緲的天的實質,講述了天、地、人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表現了大自然的發展規律。
天,什麼是天?/是屋瓦上的天呀!/是山尖上的天呀!/是原野上的天呀!/是海波上的天呀!/都是我們所熟悉的。
天,什麼是天?/是白晝的天呀!/飛鳥在那兒盤鏇,/白雲在那兒遨遊。/是黑夜的天呀!/星星在那兒聚會,/月亮在那兒獨唱,/也都是我們所熟悉的。
接著寫“天包羅著一切”:所有的星雲、恆星、行星和衛星流星;“天統一了一切”:黑暗和光明,寒冷和溫暖,陰電和陽電,以及萬有引力和拒能;天的無限量的過去和無窮盡的未來……詩人還歌頌了英勇的科學家哥白尼如何推翻神學的寶座,豎起了科學的真理的旗幟;歌頌了科學家克卜勒怎樣打破舊說,闡明眾星都是繞著太陽而鏇轉;還歌頌了首先提出太陽進化理論和星雲說的康德,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詩人最後提出“天也是矛盾和統一的整體”,並且指出天是可以變革的,“天不是死硬派的天”,“天不是頑固分子的天”,“天是人民的天呀!”筆鋒如此一轉,這首原是讚頌天體的科學詩,竟也成為帶有十分濃烈社會色彩的詩篇了!
你看,寫得多么瀟灑自如,錯落有致;文筆如行雲流水,自然暢達;語言精練,富有韻律感。
高士其的科學詩,是他科普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極有特色的一個部分。科學詩在我國新詩創作中也成了一個“珍稀品種”。如今,在我國科普園地和詩苑裡,科學詩這朵花還不是開得很絢麗奪目,這大抵是因為寫科學詩,既要懂科學,又要懂得詩;科學家不少,詩人也不少,而像高士其這樣兩者兼備的人卻不多。因此,高士其的科學詩更值得從事科普創作的人們認真加以研究、學習。

科學詩對推動現代文明發揮重要作用

郭曰方說,我到中國科學院後,發現很多科學家文學造詣很高,不僅科學技術方面作出傑出的成就,他們還會和你交談文學、音樂、書法、繪畫等,中關村詩社就是在老一輩科學家的關懷下組織發起的。科學家之所以能夠作出傑出貢獻,與他們的文學修養、藝術修養分不開,文學修養、藝術修養對激發科學家靈感有非常大的作用。我們一直想找機會,讓我們的科學家啟發我們年輕的科普作家的文學創作。特別是,現在學科交叉非常厲害,作家不能沒有科學素養。我是學文科的,沒想到被分配到中科院。但是,正是中科院這方沃土,給了我源源不斷的藝術靈感和源泉,讓我創作出許多作品。我認為自己的作品與科學知識的積累直接相關。我們研討的目的是推動文學與科學的結合。
居雲峰在致辭中談到,科學文藝委員會開這樣的研討會很有必要。能把科學和詩歌結合起來,對於普及科學、促進科學與藝術的深入結合與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詩歌是文學藝術的一種形式,是形象思維,是集中精煉的語言,善於反映事物的本質。科學在近現代發展非常快,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學與詩歌的結合,能使我們既感受到科學之美,又感受到文學之美。
劉洪海在致辭中談到,中國文化中詩歌的比例很重,有人說,中國是個詩的國度。我認為中國在藝術領域也有“四大發明”,第一就是詩歌,其次是國畫、書法、京劇。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歌決定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學習詩歌對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講到科學,我們得承認科學在我國的文化傳統中相對來說比較弱。我們都講現代化國家,實現現代化的主要是些歐洲國家,亞洲做得比較好的有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省。為什麼歐洲國家實現得比較早呢?我認為是因為它們有希臘文化的傳統、形式邏輯的傳統。譬如古羅馬的復興以及羅馬法,羅馬法之所以能夠形成法律是因為它遵循嚴格的形式邏輯。與這三方面直接相關的是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宗教改革運動。從而導致產業革命、社會革命。中國傳統文化中悟性很重、靈性很重,但形式邏輯相對弱。我想如果能把科學和詩歌結合,在我國普及現代文明中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年輕時讀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作品中用了許多數學公式,公式我不是都能讀懂,但飛揚的文字,公式的視覺美感非常好,形成了很特殊的視覺效果。郭曰方的科學詩我也閱讀了一些,我認為郭曰方的科學詩在科學與詩歌的結合方面作出了非常好的探索。  
嚴加安院士在發言中說,要成為好的科學家,一定要有好的文學素養。大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陳省身以及丘成桐等都有很高的文學素養。好的文學素養對於科學研究、啟發想像力和靈感非常有幫助。英國思想家培根說,讀詩使人睿智。詩歌對人的想像力和靈感很有幫助。中科院每年有研究生大概近4萬人。最近,在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和建院60周年之際,中國科學院在廣大青年中展開“閱讀經典,品味成長”的主題活動,請院士、各研究所領導給青年人推薦幾本書並寫寄語。受元曲“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啟發,我寫下了:“花可重開舊日枝,人無再返少年時。勸君歲月休辜負,莫待白頭悔悟遲。”我結合我的統計學、機率專業,創作小詩“隨機非隨意,機率破玄機。無序隱有序,統計解迷離”。文學藝術對青年學者很重要,要多接受藝術薰陶。我認為寫詩要有一定儲備,有需求時在此基礎上加以發揮,才可以有好的創作。  
嚴加安院士認為,科學與詩歌是相通的。數學家維納認為,數學是一門精美的藝術。在某種意義上講,數學成果的創造最接近藝術中的詩歌創作。詩歌的美學準則是“豪華落盡,返璞歸真”,是“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數學的美學準則是獨創、簡潔、對稱、和諧。這裡說的“獨創性”在藝術那裡叫做“獨特的藝術風格”。藝術家由於生活經歷、藝術修養、審美取向的不同,在作品的表現手法和藝術境界方面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例如,李白的詩豪放奔放,飄逸若仙,杜甫的詩則深沉蘊蓄,抑揚曲折,蕭邦的鋼琴曲平易優美,飽含詩意,李斯特的鋼琴曲則氣勢恢宏、直率粗獷。簡潔也是科學和藝術的共同美學準則之一。尤其是詩歌,它力圖通過最簡潔的語言,營造如畫的意境,抒發沁人肺腑的情懷,表達深邃的哲理。這與科學,尤其是數學追求的“在儘可能少的前提條件下,用最簡潔的形式,概括儘可能多的經驗事實”的做法十分相似。

戴汝為院士在發言中說,我做科學研究工作,也非常喜歡詩歌。中學時代,常寫些打油詩。我有一點體會,就是科學研究與藝術有相通之處。我大學畢業後,分到力學所,正值錢學森回國,時任力學所長。我作為錢先生的學生,從他身上體會到科學和藝術確是相通的。一次,我參加了鳳凰衛視舉辦的錢學森夫人蔣英的音樂會。蔣英先生當時90歲,在中央音樂學院從事音樂教育工作50年。她的學生在國際上都已經很有名望。表演的人全是從國外回來的蔣先生在聲樂方面的學生。蔣英出身名門,早年在德國專門學音樂。錢先生是個力學家,但他不單單是個力學家。蔣先生每次演出都要錄音,回家後拿給錢學森聽。錢先生每次能聽出該怎樣進一步改進。可見,錢先生的音樂修養很高。錢先生在上海交通大學上學時,是吹小號的。每次學校附近有音樂會,他都會去聽。即使到了美國,別人在科學和音樂兩方面也很佩服他。科學與藝術是相通的。我學了錢先生的《工程控制論》,轉到了自動化所作研究。自己除了做科研工作,也很注重提高藝術修養。
夏畦院士在發言中說,我們知道愛因斯坦小提琴演奏得很好,這對他相對論的提出起到一定的作用。老一輩科學家常講,數學是無聲的音樂。藝術的成就與科學研究互相啟發靈感。愛因斯坦和錢學森,又是科學家又是藝術家,科學與藝術的相通到底有什麼樣的機理,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李邦河院士在發言中說,數學和詩歌一樣很講究對偶。凡是比較著名的數學家文學素養都很高。現在,中國小對文學教育打壓得太厲害,奧林匹克數學競賽、英語都嚴重地排擠中國語言文學,導致現在許多年輕人寫文章很差,我發現現在的一些學生寫論文表述不清、邏輯混亂。好多學生很注重英文寫作,豈不知中文與英文是相互影響的。如果中文文章能寫好,英文也只是解決相應的辭彙積累過關問題,找到優美的英文表達就好了。當前學校只重視應試考試,使得多數學生偏科很嚴重。據了解,甚至有些中學老師對學生講,不考試的都沒用。所以中學生對文學不重視。語文學習不好,很影響人的想像力,想像力對於科學的思維很重要。1964年,我大學時期曾寫勵志詩:“五洲風雲卷狂瀾,千仞高峰何時攀?青龍赤兔揚塵處,六將殺盡過五關。”我在做研究、遇到困難,腦海中經常會閃現這首詩,它會鼓勵我。我看到數學公式很優美,就覺得它是一首好詩。因為數學公式講究對偶、簡潔,詩歌講究韻律和諧、文字對仗。我認為,中文是中國人的根本,是愛國主義的根本。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王直華在發言中說,對於教育來說,最要講究的是科普興趣教育,最重要的是情感教育。聽了嚴院士的話我很有感觸——就是心中有詩。所有藝術都是在流露感情,譬如攝影藝術就是攝影家用鏡頭在捕捉、反映一種情感。我想起這樣一句話:“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實際上,作為詩人來講創作詩歌就是在“奏無弦琴”。有人說,青年是寫詩的時代、中年是寫小說的時代、老年是寫散文的時代。《科技潮》雜誌給我開了一個叫《詩意散步》的欄目,每期刊登我的隨筆和攝影作品。起名散步是有來歷的,從亞里士多德時期就有散步學派。著名物理學家狄拉克說,他的大部分靈感是在散步中得來的。我們要發揮人們的藝術靈感、科學靈感,在不知不覺的輕鬆環境中,靈感會發揮得更好。因為,一是直覺是發現的工具,邏輯是證明的工具。這是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龐加萊100年前說的。沒有發散的思維不會有新發現。錢學森也講,科學發現的過程就是先藝術後科學。我想起現代科學教育所提倡的三個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我們要理解科學、欣賞科學,才能實踐科學,這是我們對科學的完整態度。促進科學與詩歌、與文藝的發展是很有意義的。我們追溯到科學發現的源頭應該是藝術。二是法國著名文學家福樓拜說:“科學與藝術在山腳下分手,在山頂匯合。”要做一個有更大貢獻的科學家,就要往山頂上走。我寫過一篇散文《讓科學與詩歌在山頂上相會》。我們要推動公眾往山頂上走,在山頂我們能領略科學與藝術、與人文融會的最美風景。在山頂上,我們會有最豐富的想像力、最豐富的創造力。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創新型國家,就需要有創新型人才。讓我們向科學與藝術交融的山頂進發。愛因斯坦說:偉大的科學家和偉大的音樂家是一樣的,都是大詩人。三是推動科學與藝術、科學與詩歌、科學與人文在公眾素養上的融合。季羨林過世後,我寫下《一介布衣與文理的融合》。我認為科學與藝術、科學與詩歌在素養上融合就是在培養我們民族的創造力。四是要以科學詩人易感的心、理性的腦來感染公眾。倡導未來人都有一顆易感的心、理性的腦。推動我們的教育在更科學的道路上發展。就愛因斯坦自己而言,他並沒拿自己拉小提琴當回事,無論外界評價他拉琴如何高超。據說,曾有人想送愛因斯坦一把非常昂貴的小提琴,愛因斯坦卻說:“對不起,我不能收你的禮物,我知道自己拉小提琴的水平。”可見他是作為一種素養、一種人生的愛好在拉小提琴。
中科院研究生院原黨委書記顏基義在發言中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全國人民都往熱的地方跑,冷的地方沒人關注。我們這個詩歌就屬於冷的地方、冷課題,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我們這個課題很有意義。我認為作為一個正直的、有眼光的知識分子,應多傾注我們的熱情、我們的智慧來關注這些所謂的冷課題。華羅庚先生非常重視人文素養,我當時作為華羅庚的秘書很有體會,1964年2月,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華羅庚給高中生講座。他開場講的是一首詩,很有感染力。聽講座的老師同學第一次見到大數學家講詩,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影響了很多年輕人。我們搞科普創作,沒有感性的激發,就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科學本身的東西也可以寫得很漂亮,許國志院士搞數學研究,但他可以把一個組合算法寫得生動形象。國外科普日中有π日,我曾創作了一首π詩,是一首圓周率排序詩。我們中關村詩社,基本以科學家為主體,崇尚文理結合。我們每期還會對已故科學家、詩人的詩歌加以點評。  
中國科普作協科學文藝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鄭培明在發言中談到,科學詩貴在曉暢。寫景詩、言情詩、哲理詩、敘事詩有時需要朦朧、需要曲徑通幽,但科學詩是要儘量用形象的語言把科學內容說明白,用富於想像力的詩句把科學幻想展示成人們可以感悟到的意境。所以,科學詩不是像其他詩歌那樣力求把平淡的生活神秘化,科學詩是要把神奇的世界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明白地告訴讀者。目前在科學詩的創作中有一個現象,在不多的詩句中標有很多的註腳,注釋的尾巴很長,有的多到上千字。這就讓人感到失去了讀詩歌的樂趣。從我國第一部科學詩《步天歌》,到現代著名科學詩大家高士其的詩,還有著名詩人艾青的《魚化石》、張鋒的科學詩《化石吟》、郭曰方的《共和國科學家頌》等,讀起來都是朗朗上口、明白曉暢。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星河談到,我認為教育不光是文理分科存在問題,社會的功利浮躁氛圍也對教育有很大的影響。應試教育的功利性太強,比如聯考作文若改為詩歌體裁,就會湧現出一大批註重詩歌的人。我認為,激情也是詩歌創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如你做了一宿數學題,把一個問題解決了,這時你興奮的心情不用詩歌表達都不行。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塗明求談到,李政道說,科學與藝術本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華羅庚說,科學與藝術本是他與她,論性質相差十萬八,但在現代化社會的今天,他們相互交匯融合可以走到一起,組建美好的家。我認為要更好地發展詩歌,一是國家在政策上給予扶持,2002年科普法的通過給我們很大的激勵。詩歌的發展與國家的政治氣候環境是分不開的。二是應鼓勵科學家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多寫詩。長期在科研領域,思維緊張,寫寫詩思維不會僵化。我最近研讀了葉永烈的《科學家詩歌選》以及賈保其的《當代科學家詩文選》,我們知道數學家蘇步青就寫了幾百首詩,他認為那只是他的一種興趣愛好。三是鼓勵詩人廣泛地涉獵科學。四川的流沙河、北京的綠原都寫了很好的科學詩。四是科學詩要從孩子抓起。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五是高校鼓勵通才教育。台灣做得很好,但我國大陸目前在這方面沒太重視。六是高校要加強對科學詩的研究。七是科學詩人要有傳播學的理念,借高科技更好地傳播科學詩。八是科學詩本身也要革新,比如發展科學短詩等。
中國科普作協科學文藝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吳岩在發言中談到科學對人文藝術的貢獻。他說,雪萊的夫人寫了第一部科幻小說。小說的創作來源於她經常聽雪萊和拜倫的談話。雪萊和拜倫是好朋友,他們經常一起在院子裡談科學、講藝術。雪萊夫人聽後很受啟發,於是創作了第一部科幻小說。我認為尤其現在隨著學科的交融,學習文學的學生也應多了解科學、加強邏輯思維。同時,數學、科學、詩歌之間關係的機理研究非常重要,應該開展研究。
中國科普作協科學文藝委員會副主任尹傳紅在發言中談到,至今科學與詩歌的相通尚沒有很深刻透徹的闡述。個案研究力度也不夠。比如愛倫坡的小說對黑夜的想法與現代科學的大爆炸理論都有相通之處,科學與詩歌相互促進,院士們的心得體會對科學詩的創作研究很有啟發。

佳作舉例

暖氣片
冬日裡
人們用感激的雙手
撫摸著她的溫暖
然而
一旦
鍋爐滅了
她卻象冰一樣冷
圓規
雖然
她勞動的結果都是零
但這零並不等於沒有
因為
這每一個零
都充滿了無盡的內涵
電熨斗
一生
用溫暖和體貼
平息了
多少風波

棉花(外二首)
名為花
卻沒有花的嬌艷
名為花
卻沒有花的浪漫
但她至死
是潔白的
留給人類的
是無盡的溫暖
掃帚
一生名不鮮赫
一世避在角落
為了他人的乾淨
寧可弄髒自己
為了別人的完美
寧可讓自己殘缺
冬棗
科技的結晶
林業的奇蹟
天下奇果啊
在母親截肢的劇痛中
出世
但她卻創造了
人類的營養
生活的甜蜜

現代詩分類

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是詩歌的一種,與古典詩歌相對而言,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韻律。現代詩的主流是自由體新詩。自由體新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形式上採用白話,打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內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現新思想。
敘事詩 | 創世敘事詩 | 英雄敘事詩 | 婚姻愛情敘事詩 | 抒情詩 | 自由詩 | 諷刺詩 | 寓言詩 | 童話詩 | 朦朧詩 | 格律詩 | 科學詩 | 散文詩 | 寓言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