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孔聖文

祭祀孔聖文

祭文努力體現“典雅大氣”的特點,用典比較多。優點、缺點可能都體現在這點上。不用典,寫不好,但用典多了,就不太容易看懂。祭孔大典影響很大,前些年的祭文都出自知名人士或著名學者,我在他們之後撰寫,不免誠惶誠恐。祭文的特點可用“原道求真、返本開新”來概括,簡單說來,就是力圖在古代文明的具體背景下,還原一個真實的孔子,領略真正的儒家之道。

作者簡介

楊朝明教授,1962年7月出生,當代著名學者、史學家、儒學家。現任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教授、博

當代著名學者、史學家、儒學家楊朝明教授當代著名學者、史學家、儒學家楊朝明教授

士生導師。 師從學術泰斗、歷史學家、古文字家李學勤先生學習歷史文獻學。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多次應邀赴香港、台灣、韓國、歐洲等諸多國家和地區講學,傳播儒學思想。

北京師範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四川大學等校教職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中國詩經學會理事、山東省孔子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歷史學會魯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山東省周易研究會副會長、曲阜魯班文化研究促進會副會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孔子研究》執行編委,武漢大學《儒家文化研究》編委,四川大學儒藏工程學術委員,韓國成均館大學國際版《儒教文化研究》編委。

對傳統文化廣泛涉獵並有不凡造詣,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文獻學、中國思想文化等,側重於儒學文獻與儒家學術史研究。出版學術著作1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先後出版的著作有《九家舊晉書輯本》(校補)、《齊魯文化》、《魯國史》(合著)、《儒教名流》、《儒家文化面面觀》(主編)、《周公事跡研究》、《魯文化史》、《儒家文獻與早期儒學研究》等。在《歷史研究》、《文史》、《中國史研究》、《孔子研究》、《中國文化研究》、《史學月刊》、《史學集刊》、《歷史教學》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

創作緣起

每年的祭孔大典都會吸引著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注,而在大典中誦讀的祭文更是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在繼

祭孔大典現場祭孔大典現場

許嘉璐、范曾、金庸等國內知名學者撰寫的祭文後,2011年孔子文化節祭孔大典上將要誦讀的《祭祀孔聖文》,由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教授執筆撰寫,全文800餘字。

本祭文分為通行版和原稿兩種版本,原稿言辭深奧,字數較多。通行版按要求進行了刪削。在祭祀大典上正式恭讀的祭文通行版,有重要改進。

通行版

維公元2011年9月28日,歲在辛卯,至聖先師孔子誕辰2562周年,山東各界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內外賓朋,謹備蔬果鮮花,獻以樂舞,敬告夫子之聖靈。

煌煌中華,郁郁文明,唐虞稽古,夏商乂寧。文武周公,天下景從。嗟我夫子,降誕昌平。少賤鄙事,博學多能。通天之德,旁徹物情,金聲玉振,愛集大成。乾坤並立,日月代明,陰陽合和,萬物蒸蒸。首出庶物,人為秀靈。禮自外作,樂由心生。好惡有節,敬德懷刑。言則忠信,行則篤敬。和而不流,與時偕行!為政以德,仁愛百姓。舉直措枉,尚賢使能。知民之欲,察民之情,富而後教,德化流行。遠來近悅,萬邦鹹寧。大哉夫子,既聖且明,出類拔萃,卓乎獨盛。垂儀立極,百代同宗。三千弟子,惟道是弘。章句漢唐,義理宋明。遠播歐美,澤及亞東,夫子精華,代代相承。

秋高氣爽,玉宇澄清,社會祥和,物阜民豐。巍巍神州,蕩蕩德風,仁愛誠信,中華魂靈。濟濟多士,眾志成城;融古鑄今,中西會通。而今而後,乃昌乃隆。炎黃子孫,祈祥鞠躬;四海一家,天下大同!伏惟尚饗

【中國孔子研究院楊朝明恭撰】

原稿

維公元2011年9月28日,歲在辛卯,至聖先師孔子2562年之誕辰,海內外賓朋,港澳台同胞,以虔誠之

著名學者、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教授著名學者、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教授

心、尊崇之意、敬仰之情,謹備蔬果鮮花,獻以樂舞,肅立恭拜,告祭於夫子暨諸聖哲賢儒。其文曰:

煌煌中華,鬱郁1文明,綿綿相延,斑斑可征2。穴居野處,易以室宮;結繩而治,書契彝銘3。 唐虞稽古,夏商乂寧。文武周公,萬邦景從4。欽崇天道,體恤人情。制禮作樂,地緯天經5。

降至東遷6,霸者7迭興。任以權智8,譎而非正9。君臣相弒,父子有爭10。戰伐不已,民不聊生。嗟我夫子,誕於昌平11。少賤鄙事,天縱多能12。通天之德,類物之情13。博學無已,爰集大成14。

百物何長?四時何行?人從何來?禮由何生?惟天為父,惟地為母15。陰陽相輔,人最秀靈16。 禮自外作,樂由心生17。節心和聲,四達以通18。 庶物有體,人而無誠!人而無誠,何止何行19?

五帝用說,三王有度20。天敘有典,五禮有庸21。人生而靜,感物而動22。好惡有節,以懷德型23。 擇鄉就士,防邪近正24。仁義在身,思慮通明25。出入由戶,惟道是從26。言則忠信,行則篤敬27。

春秋錯行,日月代明28。政猶蒲盧,待化以成29。知民之欲,察民之情30。庶政惟和,四方鹹寧31。 日月西移,江河東流,人道惟中,與時偕行32。趨時以變,變而遂通,通則恆久,如崗如陵33。

嗟我夫子,既聖且明,述而識文,作而知情34。垂儀立極,山海麟鳳,生民以來,卓乎獨盛35。弟子拱衛,後學述宗36。章句漢唐,義理宋明37。千秋榮辱,百代廢興。搖撼摧夷,沐雨櫛風38。

秋高氣爽,玉宇澄清。國家業安,民人心定。 知止能定,福善盈盈。靜安能得,39利用厚生40。誠正修齊41,物阜42民豐。胞與骨肉43,戮力44同躬。 操危慮患,自強莊敬。眾志成城,神州永寧。

巍巍中華,蕩蕩德風,穆穆45文廟,熠熠46儒行。 輪奐之美47,文化之盛;仁愛誠信,吾族魂靈。 濟濟多士,惟道是弘48。古今會通,以昌以隆。華夏兒女,祈祥鞠躬;明德新民49,庶幾期成。

嗚呼,夫子!魂兮不昧,克鑒斯誠!伏惟尚饗

【中國孔子研究院楊朝明恭撰】

注釋:

1、郁(yù)郁:文化繁盛的樣子。《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

2、征(zhēng):證明,證驗。

3、穴居野處,易以室宮;結繩而治,書契(qì)彝(yí)銘:《周易·繫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書契彝銘,指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文字。此四句簡括人類自野蠻至文明的發展歷程。

4、唐虞稽古,夏商乂(yì)寧。文武周公,萬邦景從:唐虞,指唐堯虞舜。《尚書·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乂。”按《堯典》、《舜典》開頭,均為“曰若稽古……”。意指唐堯、虞舜之事是由口耳相傳而來,屬傳說時期。乂寧,治理,安寧。此四句指出由唐虞而夏商,而夏商而西周,特別是文武周公時期,政治文明逐次演進,文化影響也日漸擴大。

5、欽崇天道,體恤人情。制禮作樂,地緯天經:《尚書·周書》等篇多次提到周公要求成王等欽敬天道,體恤小人。制禮作樂,制定禮樂制度;經天緯地,指周公於西周初建時期的政治實踐。

6、東遷:西周為犬戎攻破後,周王室東遷洛邑,是為東周。

7、霸者:春秋五霸,一般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一說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8、權智:權謀,智謀。《桓譚新論》說:“三皇以道治而五帝由德化,三王由仁義,五伯以權智。”

9、譎而非正:詭詐而不正派。《論語·憲問》:“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10、君臣相弒,父子有爭:《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指春秋時期,君臣父子之間倫理敗壞、相互殘害的情狀。

11、誕於昌平:誕,降生,誕生。昌平,《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於魯昌平鄉陬(zōu)邑。”在今曲阜市東南。

12、少賤鄙事,天縱多能:鄙事,指低賤而瑣碎的事務。孔子自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但其弟子子貢卻認為:“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應將兩者結合來理解。

13、通天之德,類物之情:《易·繫辭下》:“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孔子集成上古三代之學,更兼具三代聖王之德,故此是借指孔子之德能。

14、博學無已,爰集大成:《論語·子罕》:“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禮記·儒行》也說:“儒有博學無窮。”孔子是博學不已的典範。而博學成就了孔子的偉大,故《孟子·萬萬章下》讚嘆:“孔子之謂集大成。”

15、惟天為父,惟地為母:出自《淮南子·精神訓》,原作:“聖人法天順情,……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

16、陰陽相輔,人最秀靈:出自《孔子家語·禮運》,原作:“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亦見《禮記·禮運》,略同。

17、禮自外作,樂由心生:出自《禮記·樂記》,原作:“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意為樂由內心發出,禮則為外在約束及表現。

18、節心和聲,四達以通:出自《禮記·樂記》,原作“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此及前二句講禮樂文化與政治人生密不可分,乃西周政治文明、道德倫理之核心理念。

19、庶物有體,人而無誠!人而無誠,何止何行:《詩·墉風·相鼠》有云:“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祭文四句取義於此。庶物:萬物,眾物。

20、五帝用說,三王有度:出自《孔子家語·五帝德》,亦見《大戴禮記》同名之篇。意為關於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等五帝之事主要依靠傳說,而關於夏、商、周三代聖王則存有現成的法度。

21、天敘有典,五禮有庸:出自《尚書·皋陶謨》,原作:“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此二句意為上天安排等級秩序之常法,而人則要遵循各種禮儀和常道。

22、人生而靜,感物而動:出自《禮記·樂記》,原作:“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

23、好惡有節,以懷德型:《禮記·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論語·里仁》:“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說文》:“懷,思念也。”此指人注意力所集中的地方,有關注之意。刑:張有《復古編》曰:“從刀井,法也。”字形與漢石經一致。今本皆作“刑”,有法典、禮法之義。實際上,此“刑”與“型”相通,有法式、典範、榜樣的意義。如《大盂鼎銘》中“今我唯即型憲於文王正德”,《詩·周頌·我將》中“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詩·大雅·思齊》中“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皆有此意。祭文此處意為心有典範、法則。

24、擇鄉就士,防邪近正:出自《大戴禮記·勸學》,原作:“處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僻邪而道中正也。”亦見《荀子·勸學》,略同。

25、仁義在身,思慮通明:出自《孔子家語·五儀》,原作:“所謂君子者,……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亦見《荀子·哀公》,略同。

26、出入由戶,惟道是從:出自《論語·雍也》,原作:“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27、言則忠信,行則篤敬:出自《論語·衛靈公》,原作:“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篤敬,忠厚恭敬。

28、春秋錯行,日月代明:《禮記·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祭文二句即取義於此。

29、政猶蒲盧,待化以成:出自《孔子家語·哀公問政》,原作:“夫政者,猶蒲盧也,待化以成。”蒲盧,蜾蠃,即土蜂。相傳其取螟蛉而收養,以為“義子”。此處比喻統治者施政,應視民如子,並對其加以教化。

30、知民之欲,察民之情:《孔子家語·入官》:“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習其情,然後民乃從命矣。”祭文二句取義於此。

31、庶政惟和,四方鹹寧:出自《尚書·周官》,原作:“庶政惟和,萬國鹹寧。”此處意為實施各種政令都應以和諧為本,這樣四方萬國才可皆平安無事。

32、日月西移,江河東流,人道惟中,與時偕行:《逸周書·武順解》:“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東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祭文四句即取義於此。孔子儒家的中道思想與文、武、周公淵源極深。其精華在於“時中”。《禮記·中庸》:“君子而時中。”意為中道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處於發展變遷之中的。這就要求君子只有“與時偕行”(《周易·乾·文言》),才能真正做到中庸。

33、趨時以變,變而遂通,通則恆久,如崗如陵:《周易·繫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詩經·魯頌·閟宮》:“三壽作朋,如岡如陵。”

34、嗟我夫子,既聖且明,述而識文,作而知情:出自《禮記·樂記》,原作:“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意為通曉禮樂功能的人才能製作禮樂,熟悉禮樂表現形式的人才能傳授禮樂。製作者,稱聖;傳授者,稱明。而孔子,就是這種述作禮樂、既聖且明的人。

35、垂儀立極,山海麟鳳,生民以來,卓乎獨盛:儀、極,皆指法則,法度。如曲阜孔廟大成門旁懸雍正御書對聯:“先覺先知為萬古倫常立極;至誠至聖兩間功化同流。”山海麟鳳,比擬孔子對中國文化的重大貢獻。《孟子·公孫丑上》:“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于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進而指出自有人類以來,就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

36、後學述宗:《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漢書·藝文志》稱儒家者流:“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

37、章句漢唐,義理宋明:此指儒學尤其是經學發展的兩個階段。一般說來,漢至唐比較重視章句、訓詁之學,而宋至明則比較重視經義、義理之學。

38、千秋榮辱,百代廢興。搖撼摧夷,沐雨櫛風:此處概指孔子、儒學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所經歷的興廢、榮辱及風雨等。

39、知止能定,福善盈盈。靜安能得:《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40、利用厚生:出自《尚書·大禹謨》,原作:“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意為盡物之用,使民眾富裕。

41、誠正修齊:此是簡括《大學》之“誠意、正心、修身、其家”而言。

42、阜:盛、多之意。43、胞與骨肉:胞與,“民胞物與”之簡稱,即以民為同胞,以物為朋友。胞與骨肉,此指我民族之全體同胞骨肉。

44、戮力:併力,合力。

45、穆穆:莊重,嚴肅。

46、熠(yì)熠:光耀,鮮明。

47、輪奐之美:即美輪美奐,此指孔廟建築高大、華麗。

48、惟道是弘:出自《論語·衛靈公》,原作:“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語體現儒家的主體擔當意識。

49、明德新民:出自《禮記·大學》,原作:“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此即儒家的“三綱領”。

楊朝明教授

“萬山遍列終歸雲橫泰岳,千載傳承共仰源溯仲尼”以“儒濟天下,和寧四方”為主題的2011年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漸漸拉開序幕,一場國際間的盛會,用一根名曰“孔子文化”的主線引來了四方賓朋。作為歷屆孔子文化節中的重要一環,每年的祭孔大典都會吸引著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注,而在大典中誦讀的祭文更是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在繼許嘉璐、范曾、金庸等諸先生撰寫的祭文後,今年孔子文化節祭孔大典上將要誦讀的《祭祀孔聖文》,由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教授執筆撰寫,全文800餘字。

2011年4月份,楊朝明教授收到撰寫辛卯年祭孔大典祭文的邀請。“孔子是中國文化的象徵和代表人物,撰寫祭文表達個人對孔子思想學說的理解,對孔子、儒學研究者來說,是十分榮幸的事情。祭孔大典影響很大,前些年的祭文都出自知名人士或著名學者,這些人撰寫的祭文水平高、影響大。我在他們之後撰寫,不免誠惶誠恐。”在談及當初的感受時,楊朝明教授這樣談到。

作為一名專門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學術界專家,能為高山仰止的聖人孔子書寫祭文是極為榮耀的事,但也不免深感重任在肩。在接受邀請後,楊朝明教授遲遲沒有動筆。為了能使祭文展現出至聖先師孔子的千秋偉績,表達出後人對至聖先師孔子的無限敬仰,楊朝明先是細心閱讀了大量傳統祭文,並專門找來前人書寫的祭孔文章認真研讀,包括近幾年許嘉璐、范曾、金庸等諸先生撰寫的祭文,覺得應當寫出自己長期以來對孔子儒學與中國文化研究的一點心得,努力使這篇祭文體現“典雅大氣”的特點。

楊朝明教授認為,在自己撰寫的祭文中,應當對孔子思想學說有一個“正本清源”的體現,這應該是祭文首先要表達的內容。“我們說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又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那孔子的思想來源於哪裡,又是怎樣逐漸發展形成的?需要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梳理,否則就不能完整呈現出孔子‘集大成’的思想高度和歷史地位。”另外,儒學在傳播發展過程中,曾受到兩次比較大的外來文化衝擊,一次是佛教的傳入和傳播,到宋代逐漸形成疑古思潮,疑經疑傳;一次是西方文化的衝擊,在中國形成了影響巨大的“反傳統的傳統”。這些內容不應迴避,在祭文中如何表達,從什麼角度、用什麼方式表達,是楊朝明思考的另一個問題。祭文的落腳點,則在於對孔子思想、儒學現代意義的思考。楊朝明教授說:“孔子本身是一個文化符號,孔子思想學說中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傳承至今,仍產生著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其中,對於仁、義、信觀念的信奉,對於真、善、美的追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人生態度,在今天同樣彰顯著獨特光彩。”

在反覆醞釀斟酌的基礎上,楊朝明開始動筆。“寫得很順利。第一稿出來後,自己感到還比較滿意。我又專門找來一些青年朋友,包括自己的博士研究生,把這份文稿給他們看,請他們提意見和建議,根據大家意見進行了一些修改,最後定稿。在我自己看來,這篇祭文整體比較渾然一體,與自己追求的風格典雅大氣、剛柔相濟比較接近。”

在談到這篇祭文的風格時,楊朝明教授說道,“自己感覺有點‘學究氣’,用典比較多。優點、缺點可能都體現在這點上。不用典,也寫不好,但用典多了,就不太容易看懂。”楊朝明教授的學生崔海鷹博士評價說,這篇祭文的特點可用“原道求真、返本開新”來概括,“簡單說來,就是力圖在古代文明的具體背景下,還原一個真實的孔子,領略真正的儒家之道。在此基礎上,立足現代問題意識,關注孔子學說的新發展及其對現今社會的積極意義。祭文呈現的孔子形象,是一位博學的導師,是一位亂世的覺醒者,是一位對天道、時世、人情都有深刻認識的思想者,更是一位集其大成、澤被後世,堪稱民族之魂、人類祥瑞的聖人。”

楊朝明教授說:“我寫的祭文,雖不一定達到這樣的效果,這卻是我的努力追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