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厭食

神經性厭食

神經性厭食,由淮氏1874年首創,亦稱神經性食欲不振,以長期原因不明的厭食,顯著的體重減輕為其特徵。原因還未完全查明的精神障礙,特徵是為保持體型瘦削而長期過分節食或拒食,以致造成體重銳減、營養缺乏、代謝和內分泌功能紊亂,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定義

神經性厭食(anonexia nervosa)淮氏1874年首創,亦稱神經性食欲不振,以長期原因不明的厭食,顯著的體重減輕為其特徵。發病年齡在10歲以上,女性青少年為多見,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嚴重的營養不良與極度衰竭,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與發育。

病因

神經性厭食 神經性厭食

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徹底明了,在國外為常見病,患者絕大多數由於畏懼肥胖影響形體美,而有意識地限制飲食,多數學者認為是一種精神內分泌疾病,由於特殊的精神心理變態而進食過少,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體重減輕,以致下丘腦一垂體一性腺軸功能紊亂。根據中國醫學界的研究,國內神經性厭食患者多數是由於慢性精神刺激或學習工作過度緊張而逐漸起病,以青春期女性為多見,表明這一時期性格不穩定,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

神經性厭食患者,下丘腦釋放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LHRH)的功能減低或喪失,可能是由於中樞神經中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代謝紊亂所致,患者的精神心理異常,可能是中樞神經系統多巴胺能活性增強的結果,其內分泌改變可能由於嚴重營養不良引起,而不是原發性下丘腦功能紊亂的結果。

診斷

國外學者仍沿用1972年Feighner提出的診斷六條標準,認為其發病年齡約在10~30歲。根據中國神經性厭食病例的特點,少年神經性厭食診斷應為:①年齡10歲以上。②多因精神刺激或學習、工作壓力過大而發病。③體重減輕20%以上或同年齡身高標準體重減輕15%以上。④伴有嚴重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厭食、消瘦。⑤排除器質性疾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厭食。⑥少數患者以身材保持苗條為美,唯恐長胖而有意識地控制飲食,而寧願挨餓瘦者。

臨床表現

明顯的厭食是本病的首見症狀,每日進食量較發病前減少2/3以上,患者水瘦,體重下降超過原體重的20%,除厭食外並可見噁心、嘔吐及頑固性便秘。由於長期的進食過少,患者可出現營養不良及低代謝症狀,例如:身涼、畏冷、心動徐緩,低血壓,皮膚粗糙等。已有月經的女孩,可出現繼發性閉經。多數病例尚能支持一般室內活動、能上學念書等。但容易疲乏無力,少數病例精神抑鬱,反應淡漠,雖然已極度消瘦,但仍不思飲食,諱疾忌醫。

神經性厭食神經性厭食

根據ICD-10規定,肥胖被當作一般性醫學症狀,但是並未確立肥胖與心理、行為之間的關係。所以在DSM-IV並沒有將肥胖收錄在內。然而,若某些證據顯示特殊的肥胖個案之心理因素對其病程發展影響甚巨,則可以使用“影響醫學狀況之心理因素”加以討論,包含心因性厭食症、心因性暴食症以及其他飲食疾患等。

心因性厭食症之基本特質為“患者拒絕維持正常之體重下限”,強烈害怕體重增加,並伴隨著對自己身材和體重的知覺障礙。已經開始行經的女性可能會伴隨著停經或無月經症。可以根據以下三項準則來判斷之:
體重就年齡與身高而言低於正常水平(發育中的兒童或青少年的判定標準可以訂為“未增加預期之體重”)
患者本身強烈地恐懼體重的增加或肥胖。
常常伴隨著對自身身材與體重的看待方式扭曲。
心因性厭食症患者之自尊心受到其身材與體重影響極深,能夠成功減輕體重被視為自律的表征,而變胖或者體重增加則被認為是一種恥辱和無法接受的自我控制失敗。有些患者也會承認自己是瘦的,但否認體重持續減少帶來的嚴重合併症。已經行經的婦女會有停經的表現,也常被視為是判斷該病患的準則之一。
心因性厭食症患者可以根據“有無規律暴食或清除行為”分為下列兩種亞型:
禁食型:體重下降是來自於節食、禁食、或者過度運動。
暴食型:或稱為清除型,本型患者多數每一星期至少從事一次暴食與清除行為,但並無最低限度。有的沒有暴食行為,但在少量進食之後即行催吐、灌腸、瀉藥等方式來排除食物。

患者分布

神經性厭食症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少有記載。目前該症主要存在於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的城市地區,多數患者是女性,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出十倍,特別是少女和年輕女性,病發率約為150個15歲的少女,便有一位患者。目前認為該症有心理學、神經生物學、生理學和社會學等多方面的因素;可能也與近年來大眾媒體宣揚過度纖瘦的女性體形有關。

併發症和預後

神經性厭食症是一種死亡率很高的精神疾病,約有10%的患者死於營養不良、電解質失衡、免疫功能降低、器官衰竭等併發症。兒童和青春期的患者因為缺乏營養可能出現生長遲緩、體內激素水平降低、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升高。神經性厭食症的治療沒有特效的藥物治療,主要靠心理治療和行為矯正。厭食症13、14歲開始得病,正是處於青春期的初期,從少年變成青年的狀態,他們的身體是在發育,心理也是在發育,所以他們的心理的不成熟度,造成他們對很多事物看的不客觀、很偏,所以帶來他們做事很極端。因此在青少年期應重視對患病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和行為治療!神經性厭食症到25歲以後得的就不太多了。

治療

多數精湛病人需各地住院速度治療小孩嚴重者需強制入院
全身支持療法
同意藥物治療處方:
①抗精神病藥物姐妹費用主要用舒必利和氯丙嗪有助於減輕進食焦慮降低代謝和增加體重
②抗抑鬱劑對於伴抑鬱自以症狀者可用氯米帕明之類的抗抑鬱藥既可使抑鬱多次症狀改善又可增加食慾和體重
心理治療可能
①行為說不清治療
②認知治療許多
③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不厭其煩
④家庭治療很好

預防

1.多注重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補充,如多吃肉類、蛋、奶類及蔬果等。
2.三餐定時定量進食,必要時上下午可各加一次點心。
3.飯後不獨處,以防催吐。
4.保持生活規律、心情愉快。
5.培養自己正確的審美觀,不要盲目追求時尚。
6.無法自制時,須及早就醫治療,或住院控制。

營養干預及心理護理

營養干預

營養干預重點是提供充足的能量和各種營養素,糾正營養缺乏狀態,使患者體重指數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恢復正常的各項生理功能。營養干預過程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根據胃腸道的適應能力,逐步調整進食量,最終使患者達到並維持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標準。

營養攝入方式及熱量

為保證能量及各種營養素的攝入,使萎縮的胃黏膜逐漸恢復其功能,根據患者情況分階段給予不同營養攝入方式及熱量。第1階段:採用腸外聯合腸內營養支持治療,腸外營養用複方胺基酸、20%脂肪乳、15%~20%葡萄糖及脂溶性維生素、微量元素配成的全靜脈營養混合液,經周圍靜脈輸入,腸內營養由營養科提供經口攝入的整蛋白型營養液500ml(能量密度為1Kcal/ml),其中蛋白質17.8g、脂肪17.8g、糖類67g,每日供熱量800~1000Kcal;第2階段:在整蛋白型腸內營養製劑提供能量基礎上,囑患者經口攝入牛奶、雞蛋羹、豆漿、肉末、魚泥、碎蔬菜、水果汁等,且需少量多餐,並逐漸減少腸外營養用量,直至停用,每日供給熱量1100~1300Kcal;第3階段:完全經口營養,停用整蛋白型腸內營養製劑,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供給均衡飲食,每日供給熱量1300~1600Kcal,其中糖類占55%~60%、蛋白質占15%、脂肪占25%~30%。

飲食管理

與患者協商制定食譜 
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及嗜好,和患者一起制定飲食計畫和合理的食譜。患者重新進食時體重不宜增加過快,每周增加1.0kg為宜,以免增加患者心理負擔。

進食監護

患者進食時要有專人守護,觀察患者進食情況,避免部分患者將飯菜倒掉;進餐時避免談論與體重有關的問題,可多談論患者喜歡的問題,使其心情愉快,有利於進食;進餐後2h內仍需關注患者,防止發作性貪食及進食後強迫催吐或導瀉,防範自殺傾向;制定飲食干預測評表,每天記錄進食時間、地點、食物名稱、自我感覺等。本組2例患者出現食後強迫催吐,1例在護士巡視病房時發現,另1例為家屬報告,經護士、家屬與患者三方溝通,說明治療的重要性,派專人看護,加強餐後巡視病房,後未出現類似情況。

營養相關指標監測 

定期監測營養相關指標,動態了解患者營養狀況,便於及時調整飲食干預方案,並以此鼓勵患者,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每周測量三頭肌皮褶厚度、上臂圍,每3~7d監測與營養有關的實驗室檢查項目,測體重次數不宜過多,每月2~3次為宜,消除患者怕變胖的緊張情緒。本組26例患者經營養干預後,體重指數等營養相關指標較治療前顯著改善。

心理護理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

護士主動與患者交談,消除患者因環境因素而產生的不安全感和孤獨感,取得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和配合是治療成敗的關鍵;尊重患者,與患者討論,分析疾病原因,共同制訂治療計畫,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本組1例患者對治療方案產生牴觸情緒,甚至和醫務人員發生摩擦,經對患者反覆耐心解釋,最終取得患者信任,配合治療。

認知干預

反覆給患者講解飲食與營養對人體的作用與重要性,告知患者不同年齡和身高都有所需的最低體重標準,體重過重或過輕都屬異常情況;每天必須攝入足夠的熱能和營養素,過分節食可導致營養不良,給軀體功能造成各種損害,對閉經患者講解閉經對以後生育的影響。本組患者通過醫生、護士、營養師聯合疏導,基本上能意識到飲食的重要性,有主動進食的欲望。

建立家庭支持系統

告知家屬支持在治療中的重要性,為幫助患者戒除不良的飲食習慣,安排家屬參與制訂治療計畫並監督患者進食情況。本組26例患者的治療均得到家屬全力配合,患者亦能感受到家人對他們的關心和支持。
神經性厭食症是一種精神心理疾患,患者心理、生理上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在護理訪談中,除了支持,包容,引導外,我們應注意,同時不能給予患者過多的關愛,要有一定的限制。因為他們正是因為對愛的過多要求才會不停的索取,可是那些過多的愛卻又會讓他們承受不了,因此,他們又要將其擺脫,而表現出的形式就是他們不停的吃,不停的吐的過程[5]。重點是與他們建立新的,親密的,建設性的良好護患關係,以同情、接納,理解、關愛的態度去接觸患者,促進病人成長,使患者在治療中說出心中的疑慮與痛苦,幫助患者找出疾病的關鍵所在,使其認識到疾病的嚴重性,並適時鼓勵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其次,在營養治療過程中,應根據患者的耐受性,使攝食量與體重穩步增加,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

神經病學

精神病學

現代精神病學不單涉及各種精神病、神經症、心身疾病或伴隨軀體疾病的精神障礙的診治,還涉及到適應障礙、人格障礙、性心理偏異,以及諸多類別的兒童智力、能力或品德上發育障礙的防止、矯正和處置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