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廠鄉

碗廠鄉

碗廠鄉屬1988年區鄉體改後成立的新鄉。碗廠鄉位於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城西北部,距縣城96公里,距內昆鐵路火車站80公里。全鄉轄5村103個村民組,周邊與鹽源、羅坎、牛場、花山、杉樹及彝良縣柳溪毗鄰。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圖)碗廠鄉碗廠鄉

碗廠鄉鄉人民政府駐地海拔1640米,年均氣溫11.1攝氏度,年降雨量1100毫米。全鄉國土面積159.96平方公里,有耕地6萬餘畝。植被覆蓋率64.3℅,森林覆蓋率46.3℅,有天然保護林97195畝,其中有觀賞價值較高的“世界植物活化石”珙桐,有珍貴樹種紅豆杉,內含豐富抗癌元素;野生藥材繁多,有野生名貴藥材天麻、雪裡箭、黃連、三七等;有“筍中之王”和“筍中之冠”的筇竹筍和方竹筍;有內含營養價值較高的野生香姑、木耳、羊肚菌等土特產;有用於建築材料拋光及生產陶瓷等用的原材料高嶺土;有含量豐富的地下礦產資源,初步探明鉛鋅、硫化鋅、氧化鋅、硫化鐵、銅礦等礦藏儲量達500萬噸。全鄉集鎮建設2.5平方公里,現有街道硬化面積22500平方米,市場貿易額超過1000萬元,公路通車裡程150公里,電話普及率25%,電視普及率75% 。2006年未全鄉經濟總收入為3330萬元,人均純收入1190元,糧食總產量670萬公斤;人均口糧325公斤。

文化教育

2006年末,全鄉有中國小校26所,在校學生4427人,教職工161人,學校占地面積3800平方米,全鄉人均受教育年限達6年,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教學環境不斷改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共改造及新建中國小校舍3138平方米,教育基礎建設投入資金1520萬元,國小入學率達98%,目前繼續實施“科教興鄉”及可持續發展戰略,鞏固普六成果,抓好普九攻堅,促進全鄉教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農村經濟

(圖)碗廠鄉碗廠鄉

碗廠鄉全鄉經濟以農業為主。近年來,為增加農民收入,碗廠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工作,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在調整中既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切實保護和穩步提高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又全面發展一、二、三產業,最佳化農業的產業結構。 一手抓糧煙林畜壯大區域經濟,一手重生態特色堅持科學發展,工作中緊緊抓住省林業廳掛鈎扶貧良機,在各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緊緊圍繞“保糧穩煙、壯畜興林、打牢基礎、控制人口、重抓教育”的工作思路和“念好山字經,做好林竹文,培植林產業,建設生態鄉”的目標,緊緊結合鄉情、村情、民情,搶抓機遇,團結和帶領全鄉幹部民眾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通過努力,全鄉風調雨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民眾安居樂業,各項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自建鄉至今,全鄉實現經濟總收入3330萬元,平均年遞增3.4%;糧食總產量達1340萬斤,平均年遞增0.6%;農村人均純收入實現1190元,平均年遞增4%。

人口衛生

碗廠鄉建鄉以來,歷屆黨委政府負重進取,自我加壓,緊緊圍繞“計畫”這一核心,採取行政的、經濟的、法律的措施多管齊下,促使全鄉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逐步實現由“兩高一低”向“兩低一高”轉變,民眾由被動接受手術向主動接受手術轉變、工作重點從抓向管轉變的目標。截止2006年,全鄉人口出生率為10.59‰,綜合節育率為93.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6‰,全面完成縣委政府下達的各項指標任務。全鄉醫療環境進一步改善,完成鄉衛生院建設,鄉衛生院有病床10張,醫務人員9人。建好官房村衛生室,強化衛生網底建設,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逐步得到改善。

特色產業

(圖)碗廠鄉碗廠鄉

1、發展黑山羊養殖。有荒山草場5000畝,水、電、路通迅設施齊全。
2、香菇木耳種植。有豐富的原料和充裕的勞力,水電路便利,豐富的森林資源和良好的氣候條件,十分適宜香菇、黑木耳生長。
3、野生菌類及山野菜系列產品開發。森林覆蓋率高,自然生態好,物產豐富,盛產野生食用菌,可開發利用菌類10多種,可供採摘加工食用野菜10多種,營養價值高,具有較高的經濟開發價值。
4、筍材兩用竹基地建設。有適宜竹林生長的氣候和荒山,為加快自然優勢的轉換,擬興建萬畝筍、竹兩用材基地,竹種選擇為大節竹、羅漢竹、刺竹等。竹筍用於鮮吃,食品加工,竹材用於建築模板,竹地板等。
5、天然藥物種植加工基地。境內有明顯立體氣候特徵,土地寬闊,溫度適宜,(天麻、三七蟲螻、雪裡箭)等天然藥物資源豐富,是種植中藥材的理想場所。
6、魔芋生產加工基地。土地寬闊,結構良好,自然肥力高,PH值適中,氣候條件適宜魔芋生長。
7、商品牛、羊基地建設。草山資源豐富,交通通迅條件便利。
8、礦產資源開發。境內有豐富的鉛鋅、鐵礦資源。初步探明貯量達500萬噸。

新農村建設

碗廠鄉新農村建設的總體思路是:按照“生產發展、鄉風文明、生活寬裕、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以集鎮建設為龍頭,示範村建設為重點,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快建設現代農業,著力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切實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真正惠及廣大農民民眾。一是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重點突出農民持續增收。二是建設新村鎮,改善新環境,重點突出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培塑新農民,樹立新風尚,重點突出構建和諧碗廠建設。四是選好帶頭人,建設好班子,重點建設基層領導核心。五是改善新生態,建設新能源,重點突出生態富民工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