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世界地質公園

石林世界地質公園

石林世界地質公園,位於雲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海拔1500m—1900m之間,屬亞熱帶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約16度,距省會昆明78公里。素有天下第一奇觀,石林博物館的美譽,是首批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與北京故宮、西安兵馬俑、桂林山水齊名,成為中國四大旅遊勝地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石林世界地質公園石林世界地質公園
天造奇觀的雲南石林,位於雲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占地總面積40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蹟類型為岩溶地質地貌,是以石林地貌景觀為主的岩溶地質公園。石林形態類型主要有劍狀、塔狀、蘑菇狀及不規則柱狀等。特別是這裡連片出現的石柱群,遠望如樹林,人們望物生意稱之為“石林”,石林術語即源於此地。石林地貌造型優美,似人似物,在美學上達到極高的境界,具有很高的旅遊價值。園區內彝族風情濃厚,環境宜人,與石林地貌相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諧美景。雲南石林把當地文化、地質形成、生態保護和完善管理有機融為一體,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

主要景點

石林世界地質公園石林世界地質公園

雲南石林以石多似林而聞名,景區範圍廣闊,景點眾多,有石林風景區、黑松岩(乃古石林)風景區、飛龍瀑(大疊水)風景區、長湖風景區、月湖風景區、芝雲洞風景區、奇風洞風景區、圭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其中已開發為遊覽區的是:石林風景區、黑松岩(乃古石林)風景區、飛龍瀑(大疊水)風景區、長湖風景區。

2億7千萬年前,石林大地上崛起了千餘平方公里的石頭“森林”,是石頭鑄就的大海,是岩石雕塑的森林。

石林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由岩石組成的“森林”,穿行其間,但見怪石林立,突兀崢嶸,姿態各異。由於石灰岩的作用,石柱彼此分離,又經過常年的風雨侵蝕,無數的石峰、石柱、石筍、石芽、形成了集奇石、瀑布、湖泊、溶洞、峰叢和丘陵於一身而顯得千姿百態的石林。雲南石林喀斯特無論是類型分布的多樣性、溶岩發育的獨特性、地質演化的複雜性、岩石機理的美學性還是人文風情的融合性、入內觀賞的通達性等等方面,在世界同類型喀斯特地區都名列前茅,尤其是石林有部分區域是石灰岩玄武岩交疊覆蓋演化成的地質地貌,更是世界罕見。

地質科學曾將他命名為喀斯特岩溶地貌,並說這是三億年地質變遷與風雨剝蝕留下的足跡。雲南石林以其特有的地質科學價值享譽世界,是中國四大自然景觀之一。在世界各地發現的為數有限的石林中,雲南石林不但以其面積廣袤、類型多樣、形態奇特、成因複雜、發育歷史久遠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惟一性,而且具有較高的科研科普價值,是世界惟一能以石林發育遺蹟和石林景觀系列展現地球演化歷史的喀斯特地貌區

特點

石林,山石冠天下

石林世界地質公園石林世界地質公園

雲南石林喀斯特地質地貌奇觀分布範圍廣袤,氣勢恢弘,類型多樣,構景豐富,面積達1100多平方公里,保護區面積350平方公里,以其極高的美學價值令人心馳神往。在石林廣袤的土地上,有雄奇的峰林、湖泊、瀑布、溶洞。天造奇觀,美不勝收。形態奇特的劍狀、蘑菇狀、塔狀、柱狀、城堡狀、石芽原野等,擬人似物,栩栩如生的石林,或隱於窪地,或漫布盆地、山坡、曠野,或奇懸幽險,亭亭玉立,集中體現了世界能給予人類的最大驚奇。

石林,風情醉國人

雲南石林,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情令人陶醉。在石林多彩的紅土地上,生活著世界上最幸福、最歡樂的群體--彝族撒尼人。他們在奇峰異石間和彩雲深處創造了阿詩瑪文化和歡樂的歌舞,他們祭祀、勞作、相愛、狂歡,每時每刻都創造著與石林一樣眾人驚奇、感動的藝術和詩意。

石林地區不僅有大量的古脊椎動物化石,被列為中國古脊椎動物化石保護區,還是雲南距今80萬年前舊石器和新石器遺蹟遺址最豐富的地點之一。景區內李子園箐的石林崖畫、石刻反映著彝族撒尼人古老的祭祀煙火及舞蹈、狩獵、戰鬥等場面;長湖獨石山、大小石林內的趙倌紮營、步哨山等留存著清代鹹豐年間趙發義軍的歷史痕跡。

石林既是自然的風景,也是人文的風景,與石林相伴的彝族撒尼人的生活風情,不僅創造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還創造了多姿多彩的以“阿詩瑪”(彝語金子般美麗的姑娘的意思)為代表的民間文化藝術,其獨特的語言文字、內涵豐富的詩文傳說、斑斕絢麗的民族服飾、火熱豪放的民族歌舞、古樸粗獷的摔跤競技、風格奇特的婚喪嫁娶,無不體現出古老民族的文化韻味和地域特徵。長詩《阿詩瑪》成為中國少數民族敘事長詩經典,被譯為20多種文字在世界廣為流傳;電影《阿詩瑪》享譽海內外……

旅遊發展

石林世界地質公園石林世界地質公園

石林風景名勝區建於20世紀30年代,是國土資源部第一批審定批准的11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這裡有連綿1300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地貌,其中,風景名勝保護區面積為350平方公里,景區內奇石、瀑布溶洞、湖泊、森林,還有彝族撒尼人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構成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石林喀斯特地貌從2.5億年前開始發育,並延續至今,被稱為“世界喀斯特地貌的自然博物館”。隨著當地旅遊業的發展,遊客流量逐年增長,年均達150萬人次左右,門票收入超過億元。據悉,為適應石林世界地質公園的需要,一個用地面積將達到1萬畝左右的石林旅遊服務區開始動工,建成後將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旅遊服務區之一。

未來的石林旅遊服務區,重點突出石林的自然景觀和民族文化內涵,建築風格也將充分體現彝族文化特色,以低層建築為主,綠地率不低於42%。按照規劃,石林旅遊服務區將首先建設“中國石林火把廣場(摔跤鬥牛場)”、“石林停車場”、“阿詩瑪文化廣場”,繼而分期建設高標準、高品位、功能多樣,集吃、住、行、游、購物、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服務區,目前,已投資2000萬元,完成了可停放1000輛車的石林生態停車場,可容納萬人的摔跤鬥牛場。該區設在景區外2公里至5公里的範圍內,總計7平方公里。

地質公園集地址遺蹟保護、地質環境修復、地學生態重建、地球科學普及、地學旅遊發展為一體。此次申報成功意味著將有更多目光聚焦到石林身上,這對當地的旅遊業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將產生強大的推動力,與此同時,石林的保護也將與世界接軌。世界地質公園與世界文化遺產以及世界自然遺產的原則大體相似,三者都必須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之。

科學價值

石林衝擊世界品牌的歷程從1992年開始,歷經12年的奮鬥。在2001年3月,石林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級地質公園,具備了申報世界地質公園的條件,2002年5月,石林縣委縣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了世界地質公園。大批專家和當地各部門共同努力,石林以惟一展現地球兩億多年演化,反映喀斯特遺蹟地貌的科學價值,以精彩的文本製作,卓有成效的管理體制,征服了全球地質專家、征服了世界。

石林喀斯特在科學上具有獨特的國際對比意義,是世界範圍極獨特的石林喀斯特景觀區,已有的科學研究和開發展現了其獨特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公園是石林地區的重要水源區,具有生態、文化等重要價值,石林喀斯特遺蹟系統完整,形態豐富多樣,與該地地球演化歷史密切聯繫,形成了完好的觀賞遊覽條件,是中國、雲南、昆明的重要旅遊基地。符合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的地質公園網路(世界地質公園)所規定的條件。

未來規模

石林縣副縣長李忠德說:”讓石林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石林,這是幾代撒尼人的夢想,今天終於實現了!而為申報努力了十幾個年頭的我更是心情激動,嘔心瀝血終於換來了世界地質公園的桂冠。石林的成功將變成新的起點,做美“上帝的盆景”,做大石林的旅遊產業,做強石林的經濟。積極創新宣傳促銷方式,使其充分發揮品牌效應,拓展國際、國內的旅遊市場,從而促進旅遊業的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

石林地質遺蹟是世界範圍內具有特殊的石林喀斯特科學意義、稀有性和美學價值,所保存的地質地貌遺蹟(址)是中國西南雲南喀斯特高原地區2.5億年的地球演化歷史見證,是世界上惟一能以石林喀斯特演化遺蹟所見證的漫長地球演化歷史的地質公園,是石林術語的源地;是所在地區的水資源與彝族撒尼文化等密切聯繫的重要地區;具有明確的邊界線並且有足夠大的使其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的表面面積的地區;已成為重要的科學教育基地;通過了專門的法律法規,依法建立了保護管理機構;已與當地民族文化和社會經濟發展建立密切發展,依石林開發形成的石林旅遊業已開始支持所在省市縣三級在文化上和環境上可持續的社會經濟發展;70多年的保護開發歷史形成了較完整的石林地質遺蹟景觀與其他重要遺蹟生態環境的保護方法。

石林此次申報世界地質公園的規劃面積為350平方千米,其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年接待遊客穩定在160萬人次,到2010年達到200萬人次;成為亞洲或者世界著名的地質公園喀斯特研究和科普教育國際基地,年接待各類研究學者2000人次;建成石林地質地貌博物館、劃定石林地質科考路線、建立喀斯特監測站。近期目標是:改建民族歌舞場、摔跤場和停車場;建立、完善信息與招商網路;開發地質旅遊商品系列;進行旅遊生態環境建設和民俗生態旅遊村建設。

石林是世界喀斯特典型地貌的精華,在世界各地的20多處石林中,無論從形成的年代、類型的齊全、造型的奇特、發育的完整、分布的廣泛還是科研、美學價值等哪一個角度來看,雲南石林都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先後有上千名中外學者深入雲南石林,從地理學、地質學、景觀學、民族學等近20個學科領域,對石林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全面考察和研究,在海內外刊物上發表了有關石林研究的論文100多篇。為促進石林的系統保護和研究,石林風景名勝區在全國知名景區中率先成立了石林喀斯特地質地貌研究中心。在昆明、石林等地多次舉行的國際性喀斯特地質地貌研討會上,國內外專家均認為,石林作為喀斯特地質地貌的典型代表,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其地質遺蹟和地質景觀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國際對比意義,本身就是一座喀斯特地質地貌的天然博物館。

世界地質公園名錄

世界地質公園是以其地質科學意義、珍奇秀麗和獨特的地質景觀為主,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自然公園。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出,此計畫在2000年之後開始推行,目標是選出超過5百個值得保存的地質景觀加強保護。
所在地區 所屬國家 公園名稱
亞洲(36) 中國(27) 第一批:
黃山世界地質公園(安徽)
廬山世界地質公園(江西)
石林世界地質公園(雲南)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廣東)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湖南)
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黑龍江)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河南)
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河南)
第二批:
雁盪山世界地質公園(浙江)
泰寧世界地質公園(福建)
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內蒙古)
興文世界地質公園(四川)
第三批:
鏡泊湖世界地質公園(黑龍江)
泰山世界地質公園(山東)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河南)
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河南)
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北京、河北)
雷瓊世界地質公園(廣東、海南)
第四批
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江西)
自貢世界地質公園(四川)
第五批:
阿拉善世界地質公園(內蒙古)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陝西)
第六批:
樂業—鳳山世界地質公園(廣西)
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福建)
第七批:
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安徽)
香港世界地質公園 (香港)
第八批:
三清山世界地質公園 (江西)
印度尼西亞(1) 巴圖爾世界地質公園
伊朗(1) 格什姆島地質公園
韓國(1) 濟州島地質公園
日本(4) 絲魚川地質公園
島原半島地質公園
洞爺湖—有珠山地質公園
山陰海岸地質公園
越南(1) 同文岩石高原地質公園
馬來西亞(1) 蘭卡威島地質公園
歐洲(42) 奧地利(1) 艾森武爾瑾地質公園
克羅埃西亞(1) 帕普克地質公園
捷克(1) 波西米亞天堂地質公園
芬蘭(1) Rokua Geopark
法國(2) 普羅旺斯高地地質公園
呂貝龍地質公園
德國(5) 貝爾吉施-奧登瓦爾德山地質公園
特拉維塔地質公園
艾菲爾山脈地質公園
斯瓦卞阿爾比地質公園
布朗斯韋爾地質公園
希臘(4) 萊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質公園
普西羅芮特地質公園
柴爾莫斯-武拉伊科斯地質公園
Vikos - Aoos Geopark
匈牙利(1) 巴科尼—巴拉頓世界地質公園
斯洛伐克(1) Novohrad - Nograd geopark
愛爾蘭(1) 愛爾蘭科佩海岸地質公園
義大利(7) 阿達梅洛布倫塔地質公園
貝瓜帕爾科地質公園
馬東尼地質公園
撒丁島地質與採礦公園
羅卡迪切雷拉地質公園
Cilento and Vallo di Diano Geopark
Tuscan Mining Park
挪威(2) 赫阿地質公園
Magma Geopark
葡萄牙(2) 納圖特喬地質公園
阿洛卡地質公園
羅馬尼亞(1) 哈采格恐龍地質公園
西班牙(5) 卡沃-德加塔地質公園
馬埃斯特地質公園
蘇伯提卡斯地質公園
索夫拉韋地質公園
巴斯克海岸世界地質公園
中加泰羅尼亞世界地質公園
英國(8) 大理石拱形洞地質公園
北奔寧山地質公園
蘇格蘭西北高地地質公園
蘇格蘭洛哈伯地質公園
威爾斯大森林地質公園
里維耶拉地質公園
威爾斯喬蒙地質公園
設得蘭地質公園
北美洲(1) 加拿大(1) Stonehammer Geopark
南美洲(1) 巴西(1) 阿拉里皮地質公園
大洋洲(1) 澳大利亞(1) 卡納文卡地質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