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林

峰林

國外稱錐狀和塔狀喀斯特(kegel andturm karst)。高聳林立的碳酸鹽岩石峰。分散立和叢聚兩類。叢聚的連座峰林又稱峰叢。錐狀喀斯特由馬席提和萊曼(H. Mazettis and O. Lehman)考察中國後於1927年提出。峰林主要發育在濕潤熱帶、亞熱帶(年均溫)>20℃,年降水量>1500毫米)。儘管20世紀70年代布魯克(G.A. Brook)等發現亞北極氣候也有其痕跡,但至今一般仍認為它是熱帶喀斯特的代表。

基本概念

張家界峰林張家界峰林

國外稱錐狀塔狀喀斯特Kegel andturm karst)。高聳林立的碳酸鹽岩石峰。分散立和叢聚兩類。叢聚的連座峰林又稱峰叢。錐狀喀斯特由馬席提和萊曼(H. Mazettis and O. Lehman)考察中國後於1927年提出。峰林主要發育在濕潤熱帶、亞熱帶(年均溫)>20℃,年降水量>1500毫米)。儘管20世紀70年代布魯克(G.A. Brook)等發現亞北極氣候也有其痕跡,但至今一般仍認為它是熱帶喀斯特的代表。中國峰林在世界上最為典型,面積最大,主要分布於廣西、貴州、雲南和湖南南部、廣東北部等地。越南、寮國、爪哇、菲律賓、沙撈越、紐幾內亞、古巴、波多黎各、牙買加和墨西哥也有所見。其相對高度為100~200米,高者達300米,坡度>45°。石芽和洞穴發育,常與窪地錯落。形態一般較對稱,不對稱的主要受岩層構造影響或受信風方向的影響。錐狀與塔狀峰林差別是,後者常成群沿河分布,受泛濫河水或隔水層瀦水沼澤(pH<4.5)的加強溶蝕,腳洞發育,使上部岩體卸荷崩塌,形成石峰,坡度更陡達70°以上。1973年巴拉茲(D.Baiazs)以峰林個體直徑與高度比值作為形態成因指數,把喀斯特山丘分為陽朔型等4類。其中指數3.0相當於峰林與其它的分界;1.5相當於塔狀與錐狀的分野。1978年戴(M.J. Day)把前者推到3.85。近年中國有人用最鄰近距離法,分析峰林群體的散點分布結構,劃分區域喀斯特形態發育差異。國外學者認為在熱帶喀斯特研究中,中國是非常重要和有意義的地區;中國峰林是世界最壯觀、最有趣的峰林,不僅具有學術價值,而且構成旅遊資源。

區別

基部完全相連成簇分布的石灰岩山峰稱峰叢。它是峰林地形的早期發育階段。峰叢頂部多呈圓錐狀,通常大面積的分布於山地的中心部位。峰叢常與溶蝕窪地組合在一起。

峰林是基部斷續相連,群峰林立的石灰岩區地貌形態。峰林是由峰叢進一步溶蝕發展而來的,它主要分布於岩溶盆地的邊緣。

相關條目

地理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