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斑豹鰨

眼斑豹鰨

眼斑豹鰨,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斯里蘭卡,東至東加,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台灣西部、南部及澎湖海域。

基本信息

簡介

英文俗名:Peacock sole

眼斑豹鰨 眼斑豹鰨

地理分布: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斯里蘭卡,東至東加,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台灣西部、南部及澎湖海域有產。

繁殖方式:卵生。

最大體長:25厘米。

習性:棲息於沿岸珊瑚礁區或潟湖砂泥底質水域。以底棲性動物為食,尤其是甲殼類。皮膚具毒性,此毒性對於驅逐鯊魚有絕對之效果。

體形特徵:體長卵形,極側扁;兩眼皆在體之右側,眼間隔處具鱗片。前鼻管單一短小,達下眼前緣之前。口小;齶骨無齒;前鰓蓋緣不分離;盲側具細齒帶。兩側皆具弱櫛鱗。背鰭、臀鰭鰭條均分枝,鰭膜上不被鱗,背鰭與臀鰭基部具圓孔;腹鰭不對稱,眼側腹鰭基底長,且與生殖突或臀鰭相連;無胸鰭;尾鰭與背、臀鰭分離。眼側體呈淡黃褐色,頭部、體側及各鰭具邊緣有黑環之不規則白斑點,有的中央尚有灰黑點。盲側淡黃白色。

漁業利用:中小型魚類,通常以潛水捕獲,數量少,不具經濟價值。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基本信息

編號: 8705
定名人: (Lacepede)
年代: 1802
ogenus: Achirus
模式產地: 安達曼群島
俗名: 擬無鰭鰨, 南鰨沙
生境: 暖水性底層海魚, 喜生活於珊湖礁區
國內分布: 海南島, 兩廣及台灣等海區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 硬骨魚綱 鰈形目

國外分布

西達紅海, 南達昆士蘭, 東到薩摩亞, 北到日本南部

原始文獻

1802, Hist. Nat. Poiss. 4: 658, 661

鰈形目

鰈形目。即通常稱為比目魚或偏口魚的魚類。體形平扁,成魚的兩眼全移到頭的一側,平時平臥海底,有眼的一側朝上,體色較深;無眼的一側向下,體色一般為白色。

亞洲油鰈
纓鱗條鰨
峨眉條鰨
日本條鰨
條斑星鰈
異吻長鼻鰨
卵鰨
眼斑豹鰨
毛鰭單臂鰨
黑點圓鱗鰨
日本鉤嘴鰨
人字鉤嘴鰨
縱帶箬鰨
東方箬鰨
異鱗箬鰨
環紋箬鰨
褐斑櫛鱗鰨
網紋櫛鱗鰨
角鰨
絲鰭沙鰈
滿月沙鰈
胡氏沙鰈
短頜沙鰈
長臂沙鰈
冠鰈
褐斜鰈
縱帶斜鰈
華鮃
圓斑星鰈
五點斑鮃
雙瞳斑鮃
桂皮斑鮃
高體斑鮃
三眼斑鮃
橫濱鰈
大牙斑鮃
太平洋油鰈
圓鱗斑鮃
五眼斑鮃

爪哇斑鮃
南海斑鮃
櫛鱗斑鮃
施氏鰈
東方無線鰨
西方細紋無線鰨
九帶無線鰨
短鉤須鰨
櫛鱗須鰨
大西洋鰈
潘氏鰈
紫斑舌鰨
黑尾舌鰨
短吻紅舌鰨
印度舌鰨
黃腹鰈
黑鰭舌鰨
長吻紅舌鰨
橢圓前鰈
歐洲鰈
線紋舌鰨
小鱗舌鰨
西寶舌鰨
短吻舌鰨
大鱗舌鰨
櫛鱗鰈
高眼舌鰨
南洋舌鰨
黑鰓舌鰨
少鱗舌鰨
花舌
花點鰈
龍利
小口油鰈
鱗眼鰈
大鱗擬棘鮃
短鰈
大鰜鮃
絲指鰜鮃
綠斑擬鮃
短腹擬鮃
小眼新左鮃
小頭左鮃
矛狀左鮃
大嘴鱷口鮃
細鱗鰈
長腳短額鮃
短鰭前鰈
細頭油鰈
黑斑短額鮃
寬額短額鮃
等頭鰈
青纓鮃
多牙纓鮃
美洲鰈
寬額纓鮃
大口鮃
凹吻鮃
繁星鮃
豹鮃
圓鱗鮃
中間角鮃
長鰭羊舌鮃
無斑羊舌鮃
角羊舌鮃
大羊舌鮃
纖羊舌鮃
帕氏鰈
棘鰈
尖吻黃蓋鰈
大鱗瓦鰈
納塔爾瓦鰈
瓦鰈
黑斑瓦鰈
普來隆瓦鰈
角木葉鰈
星突江鰈
大牙擬庸鰈
長體前鰈
粒鰈
細點前鰈
小頭油鰈
克氏雙線鮃
三斑雙線鮃
赫氏鰈
長鰈
黑光鰈
帶紋條鰨
大鱗短額鮃
大鰭短額鮃
長臂纓鮃
多斑羊舌鮃
長吻前鰈
長鉤須鰨
大鱗前鰈
長鰭短額鮃
多鱗短額鮃
高體大鱗鮃
少牙斑鮃
馬來斑鮃
鈍吻黃蓋鰈
日本須鰨
窄體舌鰨
蟲鰈
寬體舌鰨
鰈亞目
斷線舌鰨
雙線舌鰨
大口鰜
褐牙鮃
單孔舌鰨三線舌鰨
高眼鰈
石鰈
半滑舌鰨
比目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