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拔罐療法

真空拔罐療法

真空拔罐療法是集罐療、磁療與藥療於一體,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根據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創立的一套全新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單純罐手法,包括閃罐法、留罐法和走罐法。

簡介

真空拔罐療法是集罐療磁療藥療於一體,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根據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創立的一套全新的治療方法。它雖然只是在局部或經絡腧穴穴位上刺激,然而可循經感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起局部及至全身反應,從而調整機體功能,達到通其經脈、調整氣血、平衡陰陽、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祛風除濕、逐寒、祛病健身的目的。如果將罐同時叩拔於人體督脈膀胱經上的俞穴,可強行快速疏通人體五臟六腑之經氣,調整內分泌,促進新陳代謝,提高整體治療效果。較之單純的拔罐藥物療法,效果更加顯著,可謂一次拔罐,三重療效材質:優質環保塑膠。

拔罐手法

主要指單純罐手法,包括閃罐法、留罐法和走罐法。

閃罐法

即在某一部位(如穴位、病灶點)進行反覆吸附並立即使之脫落的一種手法。

1.淺吸閃罐法使罐體吸附在應附的部位上(罐體內吸入皮膚肌肉較淺),立即提拉罐體使之脫落,至皮膚潮紅,以每個部位10~30次為度的一種手法。在使用部位先塗抹“刮痧拔罐潤膚劑”為佳。通過對某一部位進行吸緊牽拉,放鬆的物理刺激,使局部經絡氣血充盈——輸布——再充盈,使局部經絡氣血運行狀態得以調整、營衛狀況得以改善。此法多用於風寒束表、局部肌膚麻木、疼痛、病位遊走不定的病患者以及顏面部穴位的拔罐。

2.深吸閃罐法又稱響罐法,操作方法基本同上“淺吸閃罐法”,只是罐體內吸附皮膚肌肉較“淺吸閃罐法”深,故提拉脫落時常發出響聲,故而又名“響罐法”。需在閃罐部位先塗抹“刮痧拔罐潤膚劑”方可使用。功效原理基本與淺吸閃罐法相同,只是吸力增大、刺激量比淺吸閃罐法大。此法多用於病變較深且較局限的病症

留罐法

也叫坐罐法,指罐體吸附在選定的部位或穴位或病灶點上且留置一段時間(10~30分鐘)的一種拔罐手法。

1.單罐法即治療時單獨使用一個罐體的方法。適用於病變單一或局限的病症。如心律不齊、心慌選內關穴,大便不正常選天樞穴,頭痛選太陽穴,落枕選肩井穴,胃痛選中脘穴等。

2.多罐法即治療時多個罐體同時並用的方法。適用於病變廣泛的病症。治療時又分排罐法和散罐法兩大類。

(1)排罐法即將多個罐體吸附於某條經絡或特定部位上(如某一肌束)的一種手法。拔罐時應遵循以上而下的順序原則,即先拔上面部位後拔下面部位。如坐骨神經痛可在足少陽膽經之環跳、風市、陽陵泉、懸鐘穴,足太陽膀胱經之秩邊、殷門、委中、承山穴上拔罐;肥胖病人可在背部夾脊穴從上而下拔罐。

①密排法多個罐體緊密在某一部位,罐體與罐體之間間隔1~2cm,注意罐體與罐體之間不可太近,否則會出現罐體間相互牽拉所致的疼痛與損傷。此手法多用於病變局限、症狀明顯,體質較好的患者

②疏排法罐體與罐體之間相對疏遠,間隔5~7cm。此手法多用於病變廣泛、症狀較多而主症不明顯、體質較差的患者。

(2)散罐法指全身吸附罐體之間相隔較遠。此手法多用於全身病症較多的患者。如心律失常患者選膻中穴、內關穴、心俞穴等;肩周炎患者選肩井穴、肩髎穴、曲池穴、條口等。

3.發皰罐法指拔罐吸附部位出現水皰現象的一種手法。使吸附部位出現水皰現象一是可通過增加罐內負壓,延長吸附時間來實現;二是水濕、酒濕之邪盛、感冒等患者10分鐘左右亦可自己起水皰。這種現象與藥物敷貼、發皰灸法相似,但本法之水皰散在表皮,無痛苦,除有治療作用外,還有強壯作用,對正氣不足、免疫力低的患者提高正氣和增強免疫力有一定作用。此法起罐後皮膚上出現的水皰一般不必挑破;1~2天后可自行吸收消失;若需挑破或已破潰,用紫藥水塗抹即可。注意疤痕體質者禁用。臨床上對哮喘、心下痞硬患者可選膻中穴、巨厥穴進行此法。

4.提按罐法用手提起吸附肌表的罐體,隨即按下復原,力量逐漸加大,以罐體不脫離肌表為度,如此反覆20~30次。此法使罐體內吸附的肌膚上下振動,增加拔罐功效,振盪相應經絡腧穴、臟腑氣血,促進氣血運行,振奮五臟六腑。此手法常用於腹部,對胃脘不適、消化不良、小兒疳積、泄瀉、痛經等症有較好效果。

5.搖罐法用手握著吸附肌表的留置罐體,均勻、有節奏的上下(或前後)左右搖動,以一個部位20~30次為宜。此法通過對局部的反覆牽拉,可增加刺激量,提高療效。操作時,力求做到手腕放鬆、力量柔和、動作協調、均勻,忌快與生硬,以病人自感放鬆、舒適、能耐受為度。

6.轉罐法用手握著罐體,慢慢地使罐體向左水平鏇轉90°~180°,然後再向右水平鏇轉90°~180°,一個左右轉動為一次,反覆10~20次。轉罐法扭距力較大,可造成更大的牽拉,比搖罐要強烈,可放鬆局部肌肉組織,促進氣血流動,增強治療效果。操作時注意使用此手法前須在施術的肌膚上塗抹“刮痧拔罐潤膚劑”,手法要輕柔,以患者能忍受為度,忌用強力。多用於軟組織損傷如腰肌勞損等深部無菌性炎症所致的局部疼痛。

走罐法

指罐體吸附肌膚後,用手握著罐體在皮膚上進行移動(前進方向罐體口稍提起、後部邊著力肌膚、速度可快可慢,視病情、部位與治療需要上下左右移動罐體),以皮膚上出現紅、紫、黑色斑為度的一種手法。此手法作用力度、面積都較大,與刮痧療法有相似之處。操作前應在待走罐的部位塗上“刮痧拔罐潤膚劑”,否則易出現皮膚損傷和疼痛。一般背部走罐宜上下移動,胸部應按肋骨走行方向來回移動,上下肢、腹部宜鏇轉移動(順時針、逆時針均可)。此法對經絡氣血不通、臟腑功能失調、外感等病症如腰痛、肩周炎坐骨神經痛感冒發燒、高血壓、支氣管炎、哮喘、慢性胃腸炎、痤瘡等病症都可廣泛套用,且效果頗佳。常用走罐法有以下三種。

1.淺吸快移法使肌膚吸附於罐體內3~5mm,移動速度為每秒約30~50cm,以皮膚微紅為度。適用於體虛年邁、兒童和病情表淺者如末稍神經炎,輕度感冒等。

2.深吸快移法使肌膚吸附於罐體內5~8mm,移動速度為每秒約15~30cm,以皮膚表面紅紫色為度。適用於經絡氣血不通,臟腑功能失調的多種病症。使用部位常以背部膀胱經即背俞穴為主。

3.深吸慢移法使肌膚吸附於罐體內8~12mm,移動速度為每秒約3~5cm,以皮膚表面紫黑色為度。適用於久寒痼冷,經絡氣血阻滯日久,筋脈肌肉失養等病症。

此外,真空拔罐結合其他治療方法,效果也不錯,常用的結合罐法有刮痧拔罐法、針刺拔罐法、按摩拔罐法、藥物拔罐法、艾灸拔罐法和其他拔罐法。

拔罐(吸附)時間

拔罐(吸附)時間原則上應根據患者病情、體質、年齡等因素和拔罐手法不同(如閃罐、留罐、走罐)而不盡相同。一般而言,單純拔罐(吸附)時間以10~30分鐘為宜。若以罐體大小而言,罐體大者拔罐(吸附)時間應稍短,罐體小者拔罐(吸附)時間應稍長。若以年齡而言,青壯年拔罐(吸附)時間可稍長,年老或兒童拔罐(吸附)時間可稍短。若以體質而言,體健肌豐者拔罐(吸附)時間可稍長,體虛瘦弱者拔罐(吸附)時間可稍短;若以病情而言,病重、疼痛、慢性病者拔罐(吸咐)時間可稍長,病輕者拔罐(吸咐)時間可稍短;若以拔罐手法而言,留罐手法(吸咐)時間稍長,走罐次之,閃罐稍短。總之,治療時間應有所限制但亦需靈活運用,即中醫所謂治療應“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拔罐次數與療程

拔罐次數與療程主要根據患者病情、體質皮膚顏色變化而定。慢性病或一般體質與病情拔罐後皮膚出現紅、紫、黑斑者可3~5天拔罐一次或等皮膚紅、紫、黑斑完全消褪後再拔罐。若需要急於治療的患者(如感冒發燒、急性胃腸炎),可輪換部位(穴位)進行拔罐,每日可拔罐1~2次。

起罐後的處理

起罐後一般無需進行特殊處理,起罐後被吸附部位局部可塗上“刮痧拔罐潤膚劑”,以防乾裂疼痛。天寒時,體弱者應讓患者注意拔罐(吸附)處的保暖以免受風寒。拔罐後半小時內拔罐吸附處皮膚忌用涼水。起罐後應讓患者飲用一杯礦泉水或溫涼開水,以補充津液以增強活血通絡、托毒外透之功效。若走罐時在皮膚上塗抹“刮痧拔罐潤膚乳或潤膚油”,起罐後用乾淨紙巾擦乾即可。起罐後若被吸附的皮膚表面出現水珠、黃水、紅水等可用乾淨棉球或紙巾拭乾。若皮膚上出現水皰可讓其自行吸收,或用消毒針或一次性針灸針刺破,用醫用棉球擦乾,局部塗上紫藥水即可。先針灸後拔罐吸附部位處出現針孔出血,可用醫用消毒棉球在局部按壓止血。

注意事項

1.拔罐時室內須保持溫暖,尤其對須寬衣暴露皮膚的患者應避開風口以免受涼感冒。

2.選擇好拔罐部位或穴位,一般以肌肉豐滿、皮下組織充實及毛髮較少的部位進行拔罐為佳。

3.拔罐時囑咐患者不要移動體位,以免罐體脫落。拔罐使用罐體吸附數目多時,罐體間的距離不宜太近,以免罐體互相牽拉皮膚產生疼痛或拉傷,或因罐體間互相擠壓而致罐體脫落。

4.前一次拔罐部位斑塊未消失之前,不宜再在原處拔罐。

5.病情重、病灶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時間宜長;病情輕、病灶淺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時間宜短;拔罐部位肌肉豐厚,如背部、臀部、大腿部,拔罐時間宜長;拔罐部位肌肉薄,如頭部、胸部、上肢部,拔罐時間宜短。氣候寒冷時拔罐時間可適當延長;天熱時則可相應縮短。

6.起罐後皮膚局部潮紅、瘙癢,不要亂抓,可塗抹‘刮痧拔罐潤膚增效乳或油’,經幾個小時或數日即可消除。

7.隨時觀察患者情況,區分正常反應和異常反應,如遇異常緊拉、疼痛或嚴重不適,應立即調整負壓(拉動罐體底部排氣閥門桿稍放一點氣減壓即可)或起罐重新吸附;如出現暈罐現象參照本書異常反應處理方法進行處理。

8.過度疲勞、飢餓、大渴、醉酒、對疼痛過度敏感者應讓患者休息,飲食、飲水後、酒醒後再行拔罐;對疼痛過度敏感者套用輕手法。

禁忌症

1.高度神經質、狂躁不安、痙攣抽搐以及各種原因不合作者。

2.有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如血友病、紫癜病、咯血以及白血病患者。

3.中度或重度心臟病、心力衰竭的患者。

4.全身高度浮腫的患者。

5.皮膚高度過敏,受術部位皮膚破損潰爛;或外傷新鮮骨折;或有靜脈曲張、癌腫、惡病質,皮膚喪失彈性者。

6.活動性肺結核的患者尤其是胸腹部。

7.大血管分布處及疤痕處。

8.孕婦、婦女月經期的腰骶腹部以及血海、三陰交等穴位處、乳房部。

9.五官部位、前後二陰及心尖博動處。

10.醉酒、過飢、過飽、過渴、過度疲勞者。

11.患接觸性皮膚傳染病(如癬疥)者。

令人瞠目結舌的全球另類療法

生病後除了去醫院,在民間還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方法用來治療疾病,有些療法讓人看了甚至會瞠目結舌,讓我們來盤點全球另類療法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