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相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餘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餘價值。以這種方法獲取剩餘價值就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由於工作日的界限和無產階級為縮短工作日的鬥爭,使資本家絕對延長工作日的做法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實,對提高剩餘價值率來說,有意義的是剩餘勞動時間絕對和相對的延長,因此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就是在工作日的延長受到限制時,有效地提高剩餘價值率的一種方法。

基本信息

生產關鍵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關鍵在於縮短必要勞動時間。

必要勞動時間是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而勞動力價值又是勞動者及其家屬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因此,只有勞動者生活資料的價值下降使勞動力價值下降,才能使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在工人生活資料的價值中,還包括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耗費的生產資料的價值,這類生產資料價值的變動也會影響勞動力價值和必要勞動時間。

可見,只有社會上一切與生活資料有關的生產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使用生活資料價值下降,勞動力價值下降,必要勞動時間才有可能縮短,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才有可能實現。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就是以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前提的。

理論關係

1、資本家提高剝削程度的兩種基本方法

這兩種方法即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絕對剩餘價值是在生產技術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生產的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餘價值。

2、這兩種方法既相聯繫又相區別:

1)兩者的本質和結果是一致的,它們都延長了工人的剩餘勞動時間,增加了剩餘價值量,提高了剝削程度。

2)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般基礎,也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起點。

3)兩者的物質基礎不同,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起著不同的作用。

在資本主義初期,生產技術水平低,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是增加剩餘價值的主要方法。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日益成為增加剩餘價值的主要方法。

本質來源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一、剩餘價值的本質和來源

①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一方面,僱傭工人的具體勞動創造出新的使用價值,同時,將生產過程中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另一方面,僱傭工人的抽象勞動又凝結在新產品上,形成新的價值。

兩者之和構成商品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轉移的價值不會發生增殖。要使價值增殖,只有把僱傭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到使工人新創造的價值超過勞動力價值以上。這個超過部分,就是剩餘價值。所以,價值增殖過程就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工人再生產自身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必要勞動時間。這樣,工人的整個勞動時間就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即必要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裡進行的勞動叫做必要勞動;另一部分是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的時間即剩餘勞動時間,剩餘勞動時間裡進行的勞動叫做剩餘勞動。

②剩餘價值的本質
剩餘價值就是僱傭工人創造的、超過勞動力價值以上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那部分價值,它直接體現著資本家對僱傭工人的剝削關係。剩餘價值的來源是僱傭工人的剩餘勞動。

二、絕對剩餘價值生產

①絕對剩餘價值的含義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絕對延長工作日,從而絕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來生產剩餘價值的方法。

②工作日長度的決定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涉及到一個工作日的長度的問題。工作日的長度在一定限度內可以伸縮,其最低界限是必要勞動時間,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和社會的道德界限制約。這兩個界限有很大伸縮性,使工作日的長度成為一個可變數。工作日的長度的確定,最終取決於階級力量的對比。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三、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①相對剩餘價值的含義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來生產剩餘價值的方法。

②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條件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條件是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因為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關鍵是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必須降低勞動力價值。要降低勞動力價值,則必須降低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為此,就必須提高生活資料生產部門以及有關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

四、絕對剩餘價值生產與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關係

①從資本對僱傭勞動的剝削來看,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②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剝削的一般基礎,也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起點。
③二者所要求的物質技術基礎不同,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五、超額剩餘價值

超額剩餘價值的含義、條件和來源:
超額剩餘價值是商品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生產的條件是個別企業首先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之高於部門平均勞動生產率。這樣,生產它的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按社會價值出售商品,就能夠比其他企業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即超額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的來源仍然是本企業僱傭工人的剩餘勞動。這是因為,採用先進技術的企業工人生產力高,在同樣時間內創造的價值(包括剩餘價值)比一般企業的工人要多。

②超額剩餘價值與相對剩餘價值的關係
現實生活中,單個資本家改進技術、改善管理,提高本企業勞動生產率,其直接目的是追求超額剩餘價值。但是首先採用先進技術的企業獲得超額剩餘價值,只是一種暫時現象,因為當其他企業相繼都採用新技術後,原來先進的生產條件就成為一般的生產條件,社會價值和個別價值之間的差額消失,從而他所得的超額剩餘價值也隨之消失。但這時由於勞動生產率的普遍提高,所有的資本家都普遍地由此得到相對剩餘價值。可見,個別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目的是為了獲得超額剩餘價值。但所有企業都這樣做的結果,使資本家普遍地獲得相對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作為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餘價值的結果而實現的。這就是超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關係。

理論比較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絕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絕對延長工作日的方法所生產的剩餘價值。以這種方法獲取剩餘價值就是“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兩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的總和。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情況下,延長工作日的長度就會增加剩餘勞動時間,從而增加剩餘價值的生產。

例如:原來工作日的長度是12小時,必要勞動時間為6小時,剩餘勞動時間為6小時,剩餘價值率則是100%。如果6小時必要勞動時間不變,把工作日延長2小時,達到14小時,剩餘勞動就增加2小時,變為8小時,剩餘價值率=8時/6時×100%=133%。

此外,提高勞動強度也是資本家用以增加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常用手段。它表現為在內含上增加勞動量,從而增加剩餘勞動和剩餘價值量。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制約
資本家在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的過程中,總是力圖延長工作日。工作日雖是一個可變數,但只能在一定限度內變動。工作日不能縮短到與必要勞動時間相等的程度,因為這樣就不能生產出剩餘價值。但工作日也不能無限延長,它受到兩個界限的制約:

1、生理的界限
勞動者在一天24小時內,必須有一部分時間用於吃飯、休息,以滿足生理上的需要。

2、社會道德界限
勞動者在一天內要有閱讀、照顧子女、社會活動的時間。這種需要的範圍和數量由一個國家的經濟文化發展狀況決定。由於生理界限和道德界限都有很大的伸縮性,所以工作日的長度也有很大的伸縮性。在資本家力圖延長工作日的過程中,工人為縮短工作日而鬥爭。工作日的長度最後取決於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兩個階級力量的對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