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肛管周圍膿腫

直腸肛管周圍膿腫

直腸肛管周圍膿腫是臨床中較常見的化膿性感染,是肛瘺的前驅病變,任何年齡均可發生。肛管直腸周圍膿腫大多起源於肛管直腸壁內感染如肛竇炎等,也可經淋巴傳播或肛周毛囊皮脂腺發生感染形成膿腫。糞便內的尖銳異物刺破肛管直腸壁而引起周圍組織的感染也可形成肛周膿腫。肛管直腸周圍軟組織被肛提肌和盆筋膜分為若干間隙,膿腫也常位於這些間隙內,如坐骨直腸窩膿腫、黏膜下膿腫、骨盆直腸窩膿腫和皮下膿腫。

基本信息

疾病名稱

直腸肛管周圍膿腫直腸肛管周圍膿腫

直腸肛管周圍膿腫

疾病分類
普通外科

疾病預防
感染的預防。

疾病病因
絕大部分直腸肛管周圍膿腫由肛腺感染引起。肛腺開口於肛竇,多位於內外括約肌之;因肛竇開口向上,腹瀉便秘時易引發肛竇炎,感染延及肛腺後首先易發生括約肌間感染。直腸肛管周圍間隙為疏鬆的脂肪結締組織,感染極易蔓延、擴散。以肛提肌為界將直腸肛管周圍膿腫分為肛提肌下部膿腫和肛提肌上部膿腫:前者包括肛門周圍膿腫坐骨直腸間隙膿腫;後者包括骨盆直腸間隙膿腫、直腸後間隙膿腫、高位肌間膿腫。 直腸肛管周圍膿腫也可繼發於肛周皮膚感染損傷肛裂內痔藥物注射、骶尾骨骨髓炎等。Crohn病、潰瘍性結腸炎及血液病患者易並發直腸肛管周圍膿腫。

疾病概述

直腸肛管周圍膿腫是指直腸肛管組織內或其周圍間隙內的感染,發展成為膿腫。多數膿腫在穿破或切開後形成肛瘺。肛管直腸周圍膿腫是臨床中較常見的化膿性感染,是肛瘺的前驅病變,任何年齡均發生。多由肛腺感染引起,也可繼發於肛周皮膚感染、損傷、肛裂、內痔、藥物注射、骶尾骨髓炎等。症狀有:疼痛中毒現象;全身症狀明顯者,應予臥床休。控制感染,選用抗生素;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局部熱敷或熱坐浴

疾病描述

直腸肛管周圍膿腫是指直腸肛管周圍軟組織內或其周圍間隙發生的急性化膿性感染,並形成膿腫。膿腫破潰或切開後常形成肛瘺。膿腫是肛管直腸周圍炎症的急性期,而肛瘺則為其慢性期

症狀體徵

1.肛門周圍膿腫 肛門周圍皮下膿腫最常見,多由肛腺感染經外括約肌皮下部向 外擴散而成。常位於肛門後方或側方皮下部.一般不大。主要症狀為肛周持續性跳動 性疼痛,行動不便.坐臥不安,全身感染性症狀不明顯。病變處明顯紅腫,有硬結和壓 痛,膿腫形成可有波動感,穿刺時抽出膿液。
2.坐骨肛管間隙膿腫 又稱坐骨直腸窩膿腫,也比較常見。多由肛腺感染經外括 約肌向外擴散到坐骨直腸間隙而形成。也可由肛管直腸周圍膿腫擴散而成。

直腸肛管周圍膿腫直腸肛管周圍膿腫
由於坐骨 直腸間隙較大,形成的膿腫亦較大而探,容量約為60—90m1。發病時患側出現持續性 脹痛,逐漸加重,繼而為持續性跳痛,坐立不安,排便或行走時疼痛加剮,可有排尿困難 和里急後重;全身感染症狀明顯,如頭痛乏力發熱食欲不振噁心、寒顫等。早期局 部體徵不明顯,以後出現肛門患側紅腫.雙臀不對稱;局部觸診或肛門指診時患側有探 壓痛,甚至波動感。如不及時切開。膿腫多向下穿入肛管周圍間隙,再由皮膚穿出,形成肛瘺。
3.骨盆直腸間隙膿腫 又稱骨盆直腸窩膿腫、較為少見,但很重要。多由肛腺膿 腫或坐骨直腸間隙膿腫向上穿破肛提肌進入骨盆直腸間隙引起,也可由直腸炎、直腸潰 瘍、直腸外傷所引起。由於此間隙位置較深,空間較大.引起的全身症狀較重而局部症 狀不明顯。早期就有全身中毒症狀,如發熱、寒顫、全身疲倦不適。局部表現為直腸墜 帳感,便意不盡,排便時尤感不適.常伴排尿困難。會陰部檢查多無異常,直腸指檢可在 直腸壁上觸及腫塊隆起.有壓痛和波動感。診斷主要靠穿刺抽膿,經直腸以手指定位. 從肛門周圍皮膚進針 必要時作肛管超聲檢查或CT檢查證實。
4.其他 有肛管括約肌間隙膿腫直腸後間隙膿腫高位肌間膿腫直腸壁內膿腫 (黏膜下膿腫)。由於位置較深,局部症狀大多不明顯.主要表現為會直腸部墜脹感, 排便時疼痛加重;患者同時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感染症狀。直腸指檢可觸及痛性包塊。

診斷檢查

診斷主要靠穿刺抽膿,經直腸以手指定位.從肛門周圍皮膚進針 必要時作肛管超聲檢查或CT檢查證實。

治療方案

1.非手術治療 ①抗生素治療:可聯合選用2-3種對革蘭陰性桿菌有效的抗生素。②溫水坐浴。③局部理療。④口服緩瀉劑或石蠟油以減輕排便時疼痛。
2.手術治療 膿腫切開引流是治療直腸肛管周圍膿腫的主要方法,—旦診斷明確,即應切開引流。手術方式因膿腫的部位不同而異。

直腸肛管周圍膿腫直腸肛管周圍膿腫
肛門周圍膿腫在局麻下就可進行,在波動最明顯的部位作“十”字型切口,剪去周圍皮膚使切口呈橢圓形,無須填塞以保證引流通暢。坐骨肛管間隙膿腫,要在腰麻或骶管麻醉下進行,在壓痛明顯處用粗針頭先作穿刺,抽出膿液後,在該處作一平行於肛緣的弧形切口,切口要夠長,可用手指探查膿腔。切口應距離肛緣3~5cm,以免損傷括約肌。應置管或放置油紗布條引流。骨盆直腸間隙膿腫要在腰麻或全麻下進行,切開部位因膿腫來源不同而不同:①源於括約肌間的膿腫,應在肛門鏡下行相應部位直腸壁切開引流,切緣用腸線縫扎止血;若經坐骨直腸間隙引流,日後易出現肛管括約肌外瘺。①源於坐骨直腸間隙膿腫,引流方式與坐骨直腸間隙膿腫相同.若經直腸壁切開引流,易導致難以治療的肛管括約肌上瘺。其他部位的膿腫,若位置較低,在肛周皮膚上直接切開引流;若位置較高,則應在肛門鏡下切開直腸壁引流。

用藥安全

1、積極防治直腸息肉肛瘺肛裂潰瘍性大腸炎及慢性腸道炎症的刺激;對多發性息肉、乳頭狀息肉,一旦診斷明確應早期手術切除,以減少癌變的機會。
2、 飲食宜多樣化,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偏食,不挑食,不要長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飲食,經常吃些含有維生素和纖維素的新鮮蔬菜,可能對預防癌症有重要作用。
3、防止便秘,保持大便通暢。

術後護理

1、肛周膿腫術後換藥也是個關鍵,要注意避免橋形癒合,務必使傷口內肉芽從底部向外逐漸填滿,以免形成瘺管。

2、臥床休息,並用抗生素,至全身症狀消退後為止。

3、宜進低渣飲食,並服用液體石蠟或其他緩瀉藥,保持大便通暢。

4、引流條於術後2~3日開始逐步取出;如膿腔深而大,引流膿液又多時,放置時間可稍長。通常可於術後1周左右完全取出。拔除引流後,用1∶5000高錳酸鉀溫水、中藥洗劑或鹽水坐浴,每日1~3次(包括大便後的1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