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念珠菌病

皮膚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皮膚、黏膜及內臟感染。念珠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並寄生於健康人口腔、消化道、陰道及皮膚無症狀,因此,屬條件致病性真菌。

基本信息

皮膚念珠菌病皮膚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皮膚、黏膜及內臟感染。念珠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並寄生於健康人口腔、消化道、陰道及皮膚無症狀,因此,屬條件致病性真菌。常見發病誘因為體質衰弱、營養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糠尿病等)或長期服用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等。發病時在黏膜可引鵝口瘡、陰道炎;在內臟可引起腸炎及肺炎;在皮膚則引起皮炎即皮膚念珠菌病。

病因

皮膚念珠菌病嬰兒皮膚念珠菌病SEM照片
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皮膚、黏膜及內臟感染。念珠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並寄生於健康人口腔、消化道、陰道及皮膚無症狀,因此,屬條件致病性真菌。常見發病誘因為體質衰弱、營養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糠尿病等)或長期服用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等。發病時在黏膜可引鵝口瘡、陰道炎;在內臟可引起腸炎及肺炎;在皮膚則引起皮炎即皮膚念珠菌病。皮膚念珠菌病好發於皺褶部,如肥胖者頸周、乳房下腋下和腹股溝;家庭主婦或飲食服務人員則好發於手的第3-4指間。表現為擦爛紅斑;皮膚潮紅、浸漬,有膜狀脫屑,可因磨擦糜爛滲液,邊界清楚,周圍可有衛星狀分布的丘疹、斑丘疹。自覺瘙癢或灼痛。在軀幹部則表現為散在較大丘疹,頂部有鱗屑、顏色鮮紅或暗紅,無融合傾向。少數引發甲溝、甲周炎症,表現為甲周暗紅腫脹,有壓痛,不時擠出稀薄膿液。病程緩慢,常伴甲病變。營養不良及衛生狀況差的嬰兒可同時具有鵝口瘡、肛周擦爛紅斑及腸炎,稱念珠菌病,常互為因果,使病情遷延。治療皮膚念珠菌病可外用制黴菌素洗劑或咪康唑克霉唑霜;有糜爛時先用3%硼酸溶液濕敷。鵝口瘡用2%碳酸氫鈉溶液含漱或外擦甲紫(龍膽紫)溶液,有腸道症狀時,口服制黴菌素

念珠菌屬中約有8種菌能引起人體致病。但白色念珠菌(canididaalbicans)為常見的。致病菌毒力最強,其它幾種念珠菌因致病力弱,較少引起感染,只有當人體免疫力特別低下時,這些念珠菌才會單獨或與白色念珠菌協同致病。

症狀體徵

皮膚念珠菌病皮膚念珠菌病
根據侵犯部位不同本病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皮膚念珠菌病
1.指(趾)間糜爛多見於長期從事潮濕作業的人,皮疹以第三第四指(趾)間最為常見指(趾)間皮膚浸漬發白去除浸漬的表皮呈界限,清楚的濕潤面基底潮紅,可有少量滲液自覺微癢或疼痛感。
2.念珠菌性間擦疹多見於小兒和肥胖多汗者,皮疹好發於腹股溝臀溝腋窩及乳房下等皺褶部位,局部有界限清楚的濕潤的糜爛面,基底潮紅,邊緣附領口狀鱗屑,外周常有散在紅色丘疹皰疹或膿皰。
3.丘疹形念珠菌病多見於肥胖兒童,可與紅痱並發皮疹,為綠豆大小扁平暗紅色丘疹,邊緣清楚,上覆灰白色領圈狀鱗屑,散在或密集分布於胸背臀或會陰部,同時伴發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腔炎
4.念珠菌性甲溝炎甲床炎多見於指甲,甲溝紅腫或有少量溢液,但不化膿稍有疼痛和壓痛病程,慢性甲板混濁有白斑變硬,表面有橫嵴和溝紋高低不平,但仍有光澤且不破碎。
5.慢性皮膚黏膜念珠菌病少見,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念珠菌感染,常伴有某些免疫缺陷或內分泌疾患,如甲狀旁腺腎上腺功能低下等,特別是先天性胸腺瘤本病常是從嬰兒期開始發病,但也可發生於新生兒期,皮損好發生於頭面部手背及四肢遠端,偶見於軀幹,初起為紅斑丘疹鱗屑性損害,漸呈疣狀或結節狀上,覆黃褐色或黑褐色蠣殼樣痂皮,周圍有暗紅色暈,有的損害高度增生,呈圓錐形或楔形形似皮角去掉角質塊,其下是肉芽腫組織,愈後結痂累及頭皮的可致脫髮。

(二)黏膜念珠菌病
1.鵝口瘡多見於嬰幼兒患者口腔,黏膜,咽,舌,牙齦等處,出現邊界清楚的白色假膜,外圍紅暈,去除假膜可見紅色濕潤基底。若累及口角,則有口角糜爛皸裂等有疼痛感。
2.生殖器念珠菌病包括女陰陰道炎龜頭包皮炎,陰道分泌物粘稠色黃或乳酪樣斑片,在陰道壁上可見灰白色假膜樣斑片。有瘙癢或灼熱感,假膜和白帶塗片可見假菌絲和成群芽孢。男性患者較少見,多通過配偶感染。可見包皮及龜頭,潮紅乾燥光滑包皮內側及冠狀溝,可見覆有假膜的斑片。

(三)內臟念珠菌病念珠菌感染可累及全身所有內臟器官,其中以腸念珠菌病及肺念珠菌病較常見。此外尚可引起泌尿道炎腎孟腎炎心內膜炎及腦膜炎等。偶可引起念珠菌性敗血症,所有內臟感染常繼發於多種慢性消耗性疾病,且有長期套用廣譜抗生素皮質激素及化療放療等,誘發因素症狀多無特異性應提高警惕。

皮膚黏膜念珠菌病的診斷有賴於多種類型特有的臨床表現,並結合真菌檢查作出多判斷內臟念珠菌病。除根據臨床表現外,需多次多途徑培養為同一菌種方可確診。鑒於念珠菌是人體正常菌群之一,痰糞便和陰道分泌物單純培養陽性只能說明有念珠菌存在,不能確診為念珠菌病。直接鏡檢應看到假菌絲和芽胞菌絲存在,說明處於致病狀態。

治療方案

皮膚念珠菌病皮膚念珠菌病用藥

1.局部療法
(1)2%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霜;或複方雷鎖辛搽劑外搽每日2次。主要適用於多種皮膚念珠菌病伴紅痱的丘疹形念珠菌病,尚可外搽含制黴菌素的硫磺爐甘石洗劑,每日4一6次,間擦疹常需加用撲粉。
(2)制黴菌素搽劑(制黴菌紊10o萬U甘油10ml蒸餾水加至60ml)主要適用於鵝口瘡及生殖器念珠菌病。外搽每日2~3次。

(3)制黴菌素栓劑(每個5萬一10萬U)適用於念珠菌性陰道炎,每晚一次連用1一2周。

(4)多聚醛制黴菌素5萬U,加生理鹽水5ml或兩性黴素B5mg,加注射用水20m1,作氣霧吸入,每日2~4次。適用於口腔及呼吸道念珠菌感染。

2.全身療法主要適用於各種內臟念珠菌病及嚴重的皮膚黏膜念珠菌感染

(1)制黴菌素:每日200萬~400萬U分4次口服兒童5萬~10萬U/kg·d,該藥在腸內極少吸收主要用於消化道念珠菌病。
(2)酮康唑:0.2g每日一次療程,視感染類型和患者的反應而定,肝功能異常者慎用。
(3)伊曲康唑:200mg每日一次連用4周以上。
(4)兩性黴素B(0.5~1mg/kg·d)靜脈點滴或合併口服5-氟尿嘧啶(150一200mg/kg·d),可有一定協同作用,以提高療效。

中醫學認為念珠菌病多由心脾二經之熱上攻,嬰兒則由胎熱蘊蓄,或因虛火上炎,火熱結聚,熏蒸於口所致。故治宜清熱瀉火法,口服牛黃解毒丸龍膽瀉肝丸等。外用藥如冰硼散:冰片1.5g,硃砂1.8g,玄明粉15g,硼砂15g。研極細末,吹搽患處,重者每日搽五六次效佳。此外還可用2%白礬水含漱或檳榔燒枯研末外用。

用藥安全

正常人一般不易患念珠菌感染性皮膚病,只有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低的人(如糖尿病人、癌症病人、愛滋病人)及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菌藥物皮質激素等病人,才易發生念珠菌性感染。如已發生這種皮膚病,病因又不甚明確者,應速去醫院查找病因。

預防保健

皮膚念珠菌病皮膚念珠菌病
念珠菌感染性皮膚病是以皮膚、肺及淋巴結廣泛肉芽腫性損害為特點的遺傳性粒細胞殺菌功能缺陷病。多數病人為男性。X-連鎖隱性遺傳;少數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兩性均可發病。主要缺陷是宿主吞噬細胞系統產生的過氧化氫不足,不能殺滅過氧化氫酶陽性菌,致感染廣泛播散。肉芽腫是對比化膿性感染的一種反應,常有色素性類脂組織細胞浸潤和包繞。

預防:
1、經常清洗,勤換內衣,保持局部乾燥。
2、避免外用類固醇質激素,洗澡套用淋浴,避免盆浴。
3、對患者的配偶或性伴侶一同檢查、治療,治療期間避免性生活
4.積極治療易誘發本病的原發疾病如糖尿病惡性腫瘤及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
5.合理套用抗生素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需長期套用者應嚴密觀察發生各種念珠菌病的徵兆並予以及時處理。
6.皮膚皺褶部位尤其是肥胖多汗者應保持清潔乾燥,注意口腔及外陰部位清潔衛生。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