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埠鎮

白沙埠鎮

白沙埠鎮位於蘭山區東北部,鎮駐地距市區12.5公里。北依茶山,東臨沂河,西連棗溝頭鎮、半程鎮,南接南坊鎮,北界李官鎮。總面積70.2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萬畝。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地勢由北向南逐漸減低,北部為丘陵,南部為平原,孝河、柳青河分別流經南部和西部。朱七公路縱貫南北,白石路、董泗公路橫穿東西。是東晉以“孝”著稱的王祥的故里。土壤有黏土、壤土、砂土,主產水稻、小麥、花卉、花生、黃桃等。

全鎮轄50個行政村,共有16047戶,總人口58991人,村平均人口1180人;農業人口57367人,非農業人口1624人;人口出生率8.49‰,人口自然增長率2.77‰,計畫生育率100%。

2006年,鎮直機關設黨政辦、經貿辦、綜治信訪辦、計生辦、村鎮建設辦、農業辦、社會事務辦、文教衛生辦、組織辦、宣傳統戰辦、民政辦、武裝部、紀委監察、農村財務記帳中心、財政所、司法所、統計站、科協、婦聯、工會、團委、老齡辦、農技站、林業站、水產站、農機站、獸醫站、文化站、計生服務站、勞動人事工作辦等,共有工作人員72人

全鎮共有4處綜合性超市、4處藥店,設固定集貿市場4個,市場面積9萬平方米。市場交易種類有日用百貨、服裝布匹、土雜、蔬菜水果,個體工商戶達450戶,從業人員2萬人,註冊資金7500萬元。有金融機構3個,居民存款餘額3.75億元,比上年增長21%。保險事業有辦事機構1個,險種30餘種,參保戶5200餘戶,占全鎮總戶數的33%。

全鎮有機動車輛1800輛,年營運收入2850萬元,比上年分別增長6.4%和8.8%。郵電業發展迅猛,全鎮共有程控電話8100部,百戶均54部,實現村村通電話,電話村達36個。全鎮共有手機1.3萬部,百人均22部,通訊業務總量達685萬元。

歷史沿革

白沙埠,歷史悠久。春秋魯隱公七年(公元前716年)建中邱邑(邑址今諸葛城村),西漢為臨沂縣治所,後廢。清末屬俄莊鄉。民國時期屬臨沂縣第四區。1948年10月建茶山區。1951年3月改為第三區。1955年10月改為茶山區。1958年2月,撤區並鄉時,改為茶山鄉。1959年實現人民公社化,改為茶山公社。1981年12月,因公社機關在白沙埠,更名為白沙埠公社。1984年4月,改為白沙埠鎮。

行政區劃

白沙埠鎮下轄村:孟莊村、賈村村、喬家湖村、後石樑村、餘糧村、尤新村、馬合莊村、西船流村、蒿莊村、新河村、前船流村劉湖子村、西安靜村、苗家莊村、船流街村、邵家雙湖村大姜村、溪沂莊村、玩花樓村、西朱阜村、崖頭村、義合官莊村、中安靜村、前石樑頭村、東安靜村、後城西村、白沙埠村大孫莊村、建設村、東孝友村、臥茨村、西雙湖村、吳屯村、鳳儀官莊村、釣魚台村、小安子村、新村村、郝宅子村、大墩村、後隅村、李家村、大安子村、東朱阜村、朱潘村、毛家村、玉平村、小姜村、諸葛城村、十字路村、柏莊村

經濟狀況

白沙埠鎮白沙埠鎮
2006年,鎮黨委、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的,樹立“工業興則鎮興”的意識,確立工業經濟、招商引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大工作重點,制定“東居、西工、南城、北農”四大發展規劃。全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20.4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9億元,同比增長58%;完成利稅9600萬元,同比增長53%;完成地方性財政收入1488萬元,同比增長69.28%;實現人均純收入4100元,同比增長16%。榮獲“臨沂市發展民營經濟先進鄉鎮”、“臨沂市先進基層黨校”、“蘭山區招商引資先進單位”、“平安蘭山建設平安鎮”等榮譽稱號。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實現了又好又快的發展,實現了“十一五”的良好開局。

農業發展

白沙埠鎮白沙埠鎮
始終把農業放在基礎位置來抓,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圍繞城郊農業、旅遊農業、休閒農業、特色農業做文章,通過大力推廣行業協會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不斷強化行業協會和合作經濟組織的社會地位,使農業經濟走上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的道路,初步建立起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2006年,全鎮新增蔬菜面積300畝,新增果園500畝,新增綠化苗木200畝,新增豐產林700畝,培植黃桃種植專業村9個、花卉苗木專業村2個、養殖專業村4個、農產品加工專業村5個、蔬菜專業村6個,有效地拓寬了農民增收途徑。全鎮完成農業總產值1.5億元,比上年增長20%;人均純收入達到4100元,比上年增長20%。

工業發展

白沙埠鎮白沙埠鎮
以“工業強鎮、引資活鎮”為指針,堅持以招商引資帶動工業經濟發展、以工業經濟帶動全鎮各項事業發展的戰略,立足水錶產業,不斷加快產業的科技提升,加強對企業的引導力度,不斷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實現了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8億元,比上年增長32.5%;實現利稅7983萬元,增長27.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11.5億元,利稅510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了103%和72%。全鎮協定利用外資2.9億元,引入到位資金1.6億元,成功引進招商項目27個,其中投資過千萬元的落地項目11個。

鎮村建設

樹立與南坊新區對接融入的思想,以“站在新起點、實現新跨越、力求新突破”為主題,按照“東居、西工、南城、北農”的發展規劃,先後投資1500萬元硬化道路50公里,面積30萬平方米,使鎮內路網框架基本形成,“全鎮進出一條路”的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舊村改造工作實現了零的突破,尤新村的匯鑫小區一期2棟樓交付使用,後石樑頭和東朱阜的13棟居民樓完成定點放線。同時,進一步加強村鎮建設管理,違法建設得到有效遏制。本著“整潔、有序、嚴管”的原則,開展朱七路沿線衛生及經營管理集中綜合整治。對轄區內34家近22萬平方米的亂搭亂建、非法圈占實施集中拆除,達到預期的目的。

社會事業發展

白沙埠鎮白沙埠鎮
【教科文衛】全鎮共有中心中學1處,中心國小1處,中心聯小7處,教職工409人,在校中國小生6417人,教育普及率100%。全鎮中國小強化軟硬體建設,鎮中心中學、鎮中心國小通過市級規範化學校驗收。全年共輸送高中生400名,中專、職專生300名。繼續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資力度,先後投資600餘萬元,對全鎮校舍進行提升改造,中心國小、崖頭聯小、尤村聯小等5處學校改造工程交付使用,全面實現了校舍樓房化的目標。

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民間民眾文化豐富多彩。鎮建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黨員民眾文化活動室,民間有業餘劇團、藝術隊,民眾娛樂自助活動搞得有聲有色。有線電視發展迅速,新增初裝用戶2400餘家,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40%以上。各村還充分利用遠程設備、人口學校等進行科技、法律等方面的學習培訓,提高民眾的素質,在全鎮構建起良好的文化、宣傳和教育平台。

全鎮有2處綜合性醫院。其中,鎮衛生院有醫務技術人員28名,病房20間,床位40張;凱鏇醫院有技術人員152名,床位120張,具備了縣級醫院的水平。2006年醫院門診量達到6萬人次,住院治療6700人次,營業額1100萬元。

白沙埠鎮白沙埠鎮
【人民生活】2006年,全鎮人均收入4100元,比上年增長20%。居民傾蓄金額3.7億元,比上年增長21%。農村百戶擁有電視機由98台增加到100台,百戶擁有機車由上年的92輛增加到101輛。

【計畫生育】計畫生育新風尚逐步樹立,違法生育現象得到有效遏制。鎮計生辦不斷加強對計生人員的業務培訓,努力提高優質服務水平,逐步實現了由行政干預型向以人為本優質服務型的轉變。2006年,全鎮計畫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8.49‰,人口自然增長率2.77‰。

【綜合治理】全鎮以創建“平安白沙埠”作為工作的支撐點,以創建“文明白沙埠”作為工作的提升點,以創建“和諧白沙埠”作為工作的落腳點。堅持和完善“民情日”制度和“領導公開預約接訪制度”,成立和加強民事糾紛司法調解機構,強化財務公開,創新農村財務管理體制,規範農村財務管理制度。全鎮始終抓住“六個一票否決”不放鬆,上下緊繃“不闖禁區、不捅漏子”這根弦,各類信訪案件明顯減少。同時,從人防、技防同步發展出發,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各村都成立5~10人的站崗巡邏隊伍,23個村和8個鎮直部門安裝上數字監控系統,50個村全部安裝電子巡更系統,形成橫到邊、縱到底的大防範格局。

【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不斷深化。全鎮通過“文明一條街”、“美在農家”、“十星級文明戶”、“文明生態村”、“平安進萬家”等活動的開展,使農民民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全鎮有8個單位被評為區級“文明單位”,2個單位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10個村被評為區級“文明村居”,1個村被評為市級“文明村居”,2個村被評為市級“平安家庭示範點”;全鎮湧現出“十星級文明戶”2800多戶,“美在農家”2200戶。

招商引資

白沙埠鎮白沙埠鎮
堅持以“工業強鎮、引資活鎮”為指針,以招商引資帶動工業發展,從項目立項到征地建設、落地投產等全過程,堅持主動服務、跟蹤服務、全程服務,不斷強化軟硬環境建設,努力營造重商、親商、安商、富商的服務氛圍。近年來,該鎮新增民營企業100餘家,其中招商引資企業達到80家,引資金額達5億元。全鎮累計洽談項目12個,落地建設項目8個,其中投資過千萬元的4個,引進資金8943萬元,其中市外資金4317萬元。在土地資源緊張的情況下,該鎮有效盤活存量閒置土地310畝,新上企業7家;整合土小煉鉛項目17家,重新合併成4家,破解了土地制約發展的瓶頸。通過整合,一批保市場準入、保環保達標、保高效低耗的升級改造企業,逐步走上了正常生產的發展軌道。落戶於小安子工業園區的臨沂利升鉛業有限公司,已通過省環保局的驗收,年銷售收入可達30億元。鑄寶水錶與韓國邦利株式會社、富力萊鋁塑板與浙江裕利公司、銳明玻璃與山大太陽能公司、冠翔水錶與連雲港自來水公司等企業合作的技改項目均在緊張地進行中,絹紡廠與省絲綢公司聯營的擴建項目已完成土建工程。2007年,全鎮新增規模調度企業6家,總數達到了28家。

特色村屯

白沙埠鎮白沙埠鎮
位於白沙埠鎮中部的孝友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王祥的故里。因其地處於管子湖、澇子湖之間,原名王家雙湖,明萬曆年間為紀念王祥、王覽兄弟,易名孝友村。

王祥,字休徵,東漢末年琅琊臨沂人。晉人乾寶所著《搜神記》中,記王祥在嚴冬季節臥冰求鯉奉母的故事。《晉書·王祥傳》亦記其“風雨守柰”、“黃雀入幕”等孝行。元代郭居敬將王祥列為“二十四孝”之一。其異母弟王覽以友於兄弟聞名,官至太中大夫。王覽之孫王導,為東晉開國功臣;其曾孫王羲之,系蜚聲海內外的“書聖”。

王祥以“孝”著稱。有三個故事是讚揚他的孝行的。其一是臥冰求鯉,據說王祥生母薛氏早逝,父親王融繼娶朱氏為妻。朱氏心地偏狹忌刻,虐待王祥,王祥卻一直對父母非常孝敬。據晉乾寶《搜神記》記載:王祥繼母生病,想吃鮮魚。時天寒地凍,捕魚困難。王祥來到河上,解衣,欲臥冰求鯉,冰忽自解,有雙鯉躍出;其二是黃雀入幕,是說王祥繼母想吃黃雀肉,讓王祥去捉黃雀,捉多日不得,繼母嚴笞王祥,受王祥孝行感動,突然黃雀數十隻飛入室帳,讓王祥捉來做食供母;其三是風雨守柰,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說:王祥家有一柰樹,結子殊好,後母朱氏讓王祥看守,風吹柰落,朱氏就鞭打王祥。此後,每當風雨來臨,王祥就抱樹痛哭,而風雨很快停歇。這三個故事,是對王祥孝行的高度讚揚。

由於行孝,王祥被選官任職,歷仕漢、魏、西晉三朝,晉代魏後,拜太保,進封為公爵。晚年辭官,晉武帝司馬炎詔以睢陵公就第,並賜安車駟馬,府第1區,舍人6人,官騎20人,可謂恩崇有加,權位至為熾盛。但他臨終前,卻要求子孫:死後不要鋪張,不要用珍貴器物陪葬,墓穴不用石砌,不起墳壟,不作前堂,不布几筵,親屬不要送葬。在漢、魏、西晉時期,厚葬之風盛行,王祥能不為時俗所染,實行薄葬,應當說是比較開明的。

白沙埠鎮白沙埠鎮
孝友村前有一小河,自東向西流過,稱為王祥河或孝感河,習稱“孝河”。民國《臨沂縣誌》記載,其發源於茶山南麓之桃花嶺,東南經孝友村,至諸葛城村入於沂。寒冬季節,小河上下冰封如玉,稱為“孝河凝冰”,列“琅琊八景”之一。明人有“銀屏皎潔連川合,碎玉樓層映月寒”詩句予以讚美。偏西有一處河床,泉水上涌,水面從不結冰,據說,這裡就是當年王祥臥冰求鯉的地方。南岸原有石碑,上題“晉王祥臥冰處”。北岸原有孝友祠,正殿三間,端莊古雅。殿內供有王祥、王覽和王羲之的塑像,院內古槐參天,別有幽趣。在20世紀90年代初,當地政府曾對王祥故里進行過初步開發。在原址上恢復了孝友祠,並對王氏宗祠進行了規劃,在河邊開闢了孝園,修建了孝河廣場。

孝河水清澈甜潤,河底為黑紫淤泥,盛產白蓮藕、紅蓮藕、茭白、菱角、魚蝦等,尤以白蓮藕最為出名。它與沙溝芋頭、塘崖大米並稱臨沂市的三大土特產,素有“沙溝芋頭孝河藕,塘崖大米香滿口”的美譽。孝河藕肥、細、脆、嫩,與其它藕相比,節短肥大,表皮潤滑有光澤,脆甜適口,細嫩無渣,生食或熟食皆宜。既可炒炸蒸煮,又可涼拌冷調,花樣繁多,味道各異,能上菜譜的就有60餘種,非一般河藕、塘藕所能比擬。其葉、蓮子若做成“荷葉粥”“蓮子羹”,更是滋補佳品、美味佳肴。另外,孝河白蓮藕還可入藥,能收澀止血,涼血化淤。

白沙埠鎮白沙埠鎮
位於白沙埠鎮東北部的諸葛城村,存有中邱城遺址,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東臨沂河,周長4.5公里,今只存殘碑及銀杏樹一株等物。《沂州府志•古蹟》稱:“諸葛城,亦名中邱城,在縣東北三十里。《後漢志》琅琊臨沂縣有中邱亭,即此。”這說明諸葛城最早稱為中邱城。中邱城於公元前716年由魯國建築,這從《左傳•隱公七年》“夏,城中邱”的記載中可以證明。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置臨沂縣治。對此,《水經注》、《太平寰宇記》等書都有明確記載。隋大業初年(605年),臨沂、開陽、即邱3縣合併為臨沂縣,治於開陽(今臨沂城),臨沂故城曾因“諸葛亮來居於此,亦名為諸葛城。”遺址系高出地表2至3米的平台,周長約4.5公里。東西兩面存有護城河遺址,東南角存有一段城牆,上有明顯的夯土層及棒洞。遺址中採集到東周時期的鬲、豆殘片及漢代磚、瓦等碎片,並發現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立鴻福寺碑,上書“沂郡東北中邱城東有鴻福寺院,創建於唐……”等語。

諸葛城舊有“武侯祠”,碑文記載諸葛家族來此“避兵”等事,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歷代文人墨客將諸葛城當作諸葛故里,留下諸多詩文。明代大臣陳玉《諸葛武侯祠》詩云:“鹿走人間漢鼎移,南陽山色草廬低。臥龍不起扶江表,瞞賊長驅到隴西。渭水古川春雨滑,丈原壘高陣雲迷。年來獨有祠前柏,歲照籠蔥越鳥啼。”明萬曆進士周京《諸葛城》詩云:“三分籌策已茫茫,魚腹千秋戰壘黃。馬上欲尋臥龍處,空城斜日下牛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