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兆山組

白兆山組,湖北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所1982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湖北隨州、京山、安陸等地,為碳酸鹽岩地層。

地層名稱:白兆山組

地層名稱(英文): Baizhaoshan Fm

階代碼:Z2

地區代碼:36

命名:

湖北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所1982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湖北省安陸縣東3km白兆山。

沿革:

本組最初為李捷、朱森1928年所命名的震旦灰岩;1966年陝西省地質局秦嶺區測隊在鄖縣幅改震旦灰岩為燈影組和陡山沱組;1982年湖北省地礦局區調所在宜城、隨縣1∶20萬區調時,因據岩石特徵與揚子區有差異,而創立白兆山組和岔河組代替燈影組與陡山沱組。

特徵:

本組可分為上下兩段,上段為灰黑色、褐色中厚層狀矽質岩,其中有具矽質條帶和團塊的白雲岩、灰岩夾層;下段為灰白、灰及深灰色灰岩、白雲岩及具矽質條帶和結核的白雲岩、灰岩夾層及矽質岩薄夾層。本組下部與岔河組為整合過渡,下伏層為變碎屑岩偶夾灰岩夾層;上部與含化石的下寒武統余家沖組亦為整合;主要分布在湖北隨縣南部及北部黑屋灣—上市、京山縣—安陸縣北部、棗陽清潭—大碑店及高城—應山縣郝店等地。總厚419m。其下段碳酸岩自東向西、向北均漸減薄至尖滅,在隨縣柳林一帶厚196m,隨縣冬青廟,下段僅有6m;北部大碑店厚 32m。上段矽質岩在區域上出露穩定,是與下寒武統分界的標誌,但厚度亦變化較大,隨縣柳林最厚可達161m,白兆山厚 20m;宋河雙尖山厚42m,北部大碑店—石盤寺地區厚1—29m。在京山縣福音沖本組矽質岩中曾報導有Praechroocus sp.,目前本組時代歸屬於晚震旦世晚期。

備考:

編撰者:高振家

作者1:李捷

年份1:1928

作者2:朱森

年份2:1928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