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頂山組

osolen aosolen

地層名稱:四頂山組

地層名稱(英文): Sidingshan Fm

階代碼:Z

地區代碼:21

命名:

1958年徐嘉煒命名四頂山統,命名地點位於安徽壽縣城北四頂山。參考剖面位於壽縣店疙瘩—白鶚山。

沿革:

徐嘉煒命名的四頂山統,系指四十里長山組之上,下寒武統猴家山組之下的一套碳酸鹽岩地層。1960年,楊志堅改稱四頂山組。朱兆玲等1964年重新修定,將下部石灰岩段分出建立九里橋組,上部白雲岩或矽質灰岩段稱為四頂山組。現四頂山組涵義為九里橋組之上,下寒武統猴家山組之下的一套白雲岩地層。

特徵:

岩性以中—厚層含疊層石白雲岩為主,自下而上可分三段。一段:灰白、粉紅及粉灰色中厚—厚層白雲岩、泥質白雲岩,含疊層石: Inzeria shouxianensis, Boxonia cf. Melrosa, B. Songjiensis, Conophyton lijiadunensis, Gymnosolen f., Jurusania f.等;二段:下部灰、灰黃色中厚含豆狀燧石矽質白雲岩、泥質白雲岩,底部夾石英砂岩透鏡體,上部粉紅、灰紫色薄層含泥質的白雲岩、矽質白雲岩及鈣質粉砂岩,含疊層石:Linella f. 及微古植物 Laminarites antiquissimus, Taeniatum simplex, Leiopsophosphaera sp. 等;三段:為淺灰、灰色厚層含燧石結核及條帶白雲岩,含疊層石Gynaosolen f., Tungussia f., Baicalia f.等及微古植物Trematosphaeridium cf. Holtedahlii, Polyporata obsoleta等。本組底部以灰白色含疊層石白雲岩與下伏九里橋組分界,為連續沉積,整合接觸。上覆為下寒武統假整合覆蓋。主要分布在安徽淮南、鳳陽山區及霍丘一帶。厚度變化在274—321m之間。【備考】安徽區調隊(1979)將四頂山組範圍進一步縮到只相當原四頂山組一段,二段和三段分別使用淮北地層名稱倪園組九頂山組。考慮地層命名的原始涵義及目前徐淮地區的地層層序及銜接和對比問題仍有待深入研究。四頂山組仍維持朱兆玲等(1964)的原定義。

備考:

編撰者:尹崇玉

作者1:徐嘉煒

年份1:1958

作者2:楊志堅

年份2:1960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