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影組

燈影組是一套以灰及灰白色為主的碳酸鹽岩地層,基本上由白雲岩組成。李四光、趙亞曾在1924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湖北宜昌縣境內長江之燈影峽。

地層名稱:燈影組

地層名稱(英文): Dengying (Tongying) Fm

階代碼:Z2—∈1

地區代碼: 38,39,40,41,42,43,44

命名:

李四光、趙亞曾1924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湖北宜昌縣境內長江之燈影峽。

沿革:

1924年李四光、趙亞曾將震旦系最上部的白雲岩命名“燈影灰岩”。1962年全國地層委員會所編之《中國的前寒武系》一書建“燈影組”,但該組包括下部的“陡山沱層”和上部的“燈影層”,二者分別相當於李四光等(1924)所稱之“陡山沱統”和“燈影灰岩”。 1963年劉鴻允、沙慶安將“燈影組”一名限用於李四光之“燈影灰岩”範疇。沿用至今。

特徵:

該組是一套以灰及灰白色為主的碳酸鹽岩地層,基本上由白雲岩組成。在滇東及陝南,中上部夾砂岩及頁岩,產蠕形動物及巨觀藻類。在命名剖面所在地區,底部以灰白色厚層微晶及細晶白雲岩與下伏陡山沱組頂部黑色炭質頁岩接觸,頂部以含小殼化石的白雲岩與下寒武統水井沱組底部之黑色頁岩分界。岩性三分明顯;下部為灰白色內碎屑白雲岩,含核形石及燧石條帶和結核,稱蛤蟆井段;中部為黑色薄板狀含矽質、瀝青質微晶石灰岩,含石膏層,稱石板灘段;上部主要為灰白色塊狀矽質白雲岩,微晶或粗晶白雲岩,內碎屑白雲岩,夾燧石層,含燧石團塊和燧石結核,產同生角礫岩,稱白馬沱段;頂部白雲岩常含磷,可成磷塊岩礦,稱天柱山段。全組厚度變動於200—1000m之間。燈影組位於陡山沱組之上,下寒武統牛蹄塘組或水井沱組之下,與下伏陡山沱組整合接觸。富含動物和植物化石。微古植物有:Micrhystridium, Lophosphaeridium, Pseudozonosphaera, Hubeisphaera 等20餘屬、50餘種; 巨觀藻類有Vendotaenia, Tawuia, Tyrasotaenia等屬,蠕形動物有Micronemaites, Sinotubulites, Sabellidites 等,此外尚有海綿骨針以及海鰓類動物Paracharnia。該組頂部含磷白雲岩或夾磷塊岩的碳酸鹽岩部分,富產小殼化石,其時代屬下寒武統梅樹村階。燈影組屬於碳酸鹽台地的不同沉積相。自下而上表現為從台地邊緣相向上逐次為潮間低能帶局限台地相至潮間-潮上的碳酸鹽局限台地相。燈影期總體表現為海平面逐漸下降,海水逐漸變淺,而在古氣候方面具有乾燥、炎熱的氣候特徵。該組廣泛分布於揚子地層分區的許多地區,在鄂西、黔中、滇東、川西、陝南等地尤為發育。

備考:

燈影組頂部之含磷白雲岩或灰岩段,在三峽地區稱天柱山段。該段及其他區域與之相當的層位富含腹足類、腕足類、單板類、軟舌螺類等多門類小殼動物化石,屬下寒武統梅樹村階;因此,天柱山段及其相當層位是震旦系—寒武系的過渡層,亦即前寒武系與寒武系的過渡層。

編撰者:邢裕盛

作者1:李四光

年份1:1924

作者2:趙亞曾

年份2:1924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