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鹽岩

碳酸鹽岩

碳酸鹽岩所屬現代詞,指的是由沉積形成的碳酸鹽礦物組成的岩石的總稱,主要為石灰岩和白雲岩兩類。碳酸鹽岩原油探明儲量達到3.57億噸,這標誌著中國最大的含油氣盆地——塔里木盆地碳酸鹽岩油氣藏開發進入新時期。碳酸鹽岩本身也可是有用礦產,如石灰岩、白雲岩及菱鐵礦、菱錳礦、菱鎂礦等,廣泛用於冶金、建築、裝飾、化工等工業。碳酸鹽岩中混入的非碳酸鹽成分有:石膏、重晶石、岩鹽及鉀鎂鹽礦物等,此外還有少量蛋白石、自生石英、海綠石、磷酸鹽礦物和有機質。

簡介

碳酸鹽岩沉積形成的碳酸鹽礦物組成的岩石的總稱。主要為石灰岩和白雲岩兩類。碳酸鹽岩和碳酸鹽沉積物從前寒武紀到現在均有產出,分布極廣,約占沉積岩總量的1/5~1/4。碳酸鹽岩本身也可是有用礦產,如石灰岩、白雲岩及菱鐵礦、菱錳礦、菱鎂礦等,廣泛用於冶金、建築、裝飾、化工等工業。碳酸鹽岩中儲集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地下水。世界上碳酸鹽岩型油氣田儲量占總儲量的50%,占總產量的60%。與碳酸鹽岩共生的固體礦產有石膏、岩鹽、鉀鹽及汞、銻、銅、鉛、鋅、銀、鎳、鈷、鈾、釩等。

礦物結構

主要由文石、方解石、白雲石

、菱鎂礦、菱鐵礦、菱錳礦組成。現代碳酸鈣沉積主要由高鎂方解石、文石及少量低鎂方解石組成。低鎂方解石最穩定,文石不穩定,高鎂方解石最不穩定。後兩者在沉積後易轉變成低鎂方解石。因此,古代岩石中的碳酸鹽礦物多是低鎂方解石。碳酸鹽礦物的結晶習性和晶體特徵與形成環境有關。

碳酸鹽岩中混入的非碳酸鹽成分有:石膏、重晶石、岩鹽及鉀鎂鹽礦物等,此外還有少量蛋白石、自生石英、海綠石、磷酸鹽礦物和有機質。常見的陸源混入物有粘土、碎屑石英和長石及微量重礦物。陸源礦物含量超過50%時,則碳酸鹽岩過渡為粘土或碎屑岩。

包括下列幾種。

①粒屑結構,按粒徑大小分為:礫屑(粒徑>2毫米)、砂屑(粒徑2~0.062毫米)、粉屑(粒徑0.062~0.032毫米)、微屑(粒徑0.032~0.004毫米)和泥屑(粒徑<0.004毫米)。礫屑的排列方位、粒度組成和分選性是分析碳酸鹽沉積物沉積環境的重要標誌。由核心和包殼組成的粒徑小於2毫米的球形或橢球形的顆粒為鮞粒。由富藻紋層組成的球形包粒為藻包粒。由微晶碳酸鹽礦物組成的不具內部構造的、表面光滑的球形或卵形顆粒稱球粒或團粒。外形不規則的複合顆粒集合體為團塊及凝聚顆粒等。

②鈣質生物化石顯微結構,按方解石(文石)晶體的空間形態,分為由光性方位不一致、三向大致等軸的方解石(文石)幾何體組成的粒狀結構,廣泛見於低等生物中;由平行或放射狀排列,一向延長的細柱或針狀方解石(文石)晶體組成的纖(柱)狀結構,為腔腸動物、節肢動物、輪藻藏卵器的主要結構;由厚度小於1~2微米、近於平行的方解石(文石)薄片疊積而成的片狀結構,常見於軟體動物、腕足類、苔蘚蟲和蠕蟲棲管中;全部或局部由一致消光的單一晶體或雙晶組成的單晶結構,是棘皮動物的主要特徵。鈣質生物化石的顯微結構有從粒狀→纖(柱)狀→片狀→單晶結構的演化趨勢。

③晶粒結構,根據粒度劃分為礫晶、砂晶、粉晶和泥晶。晶粒也可根據其自形程度劃分為自形晶、半自形晶和它形晶。

④生物骨架,指原地生長的群體生物,如珊瑚、苔蘚蟲、海綿、層孔蟲等堅硬鈣質骨骼所形成的格架。另外,一些藻類,如藍藻和紅藻,其粘液可以粘結其他碳酸鹽組分,形成粘結骨架。

除上述結構外,碳酸鹽岩還發育孔隙結構,包括①原生孔隙,形成於沉積同生階段,如粒間孔隙、遮蔽孔隙、體腔孔隙、生物鑽孔、窗格和層狀空洞等;②次生孔隙,形成於成岩及後生作用的溶解改造,如粒內孔、鑄模孔、晶間孔及其他溶蝕孔隙。

包括生物成因構造和特殊構造:1、生物成因構造。A疊層石:由藍綠藻形成的疊層構造,表現為富藻紋層與富碳酸鹽紋層互動疊置。不同類型的疊層構造可反映形成環境的水動力條件的強弱,層狀疊層石代表水動力條件較弱,屬於潮間帶上部產物,而柱狀疊層代表水動力條件較強,屬於潮間帶下部或者潮下帶上部產物;B蟲孔及蟲跡構造:由生物活動形成的各種蟲孔和蟲跡構造,可指示生物特徵及活動情況。2、特殊構造。A鳥眼構造:如毫米級大小的、常呈定向排列的、多為方解石或硬石膏充填的形似鳥眼的鳥眼構造,主要出現於潮上帶;B示頂底構造:碳酸鹽沉積物充填在碳酸鹽岩孔隙中形成的示頂底構造,表現為孔隙下部首先充填暗色的泥晶或粉晶方解石,其後上部為淺色的亮晶方解石或鹽類礦物充填,二者界面平直,並平行於水平面,此構造可判斷岩層頂底。C縫合線構造:岩層斷面上呈鋸齒狀曲線(縫合線),它在平面上是一個起伏不平的面。一般認為縫合線是在壓溶作用下形成的。還有與碎屑岩相似的構造(見沉積岩)。

主要類型

①成分分類,採用白雲石、方解石和非碳酸鹽礦物的三端元圖解,將碳酸鹽岩分成8種類型(見圖)。②結構成因分類,可將碳酸鹽岩分成亮晶異常化學岩、泥晶異常化學岩、泥晶岩(正常化學岩)、原地礁灰岩、交代白雲岩等類型。

基本內容

碳酸鹽岩碳酸鹽岩

碳酸鹽岩

carbonate rock

主要由碳酸鹽礦物(大於50%)組成的沉積岩。主要礦物成分是方解石、白雲石、鐵白雲石、菱鎂礦等,其次為石英、雲母、長石和粘土礦物等;化學成分主要為CaO、MgO和CO2,其次為SiO2 、TiO2 、FeO、Fe2O3、Al2O3、K2O、Na2O、H2O以及某些微量元素 。通常為灰色 、灰白色。性脆。具粒屑(如岩屑 、生物碎屑等) 、生物骨架( 如珊瑚、層孔蟲等)、晶粒(粗晶、中晶、細晶、微晶等)和殘餘(殘餘生物、殘餘鮞狀)結構。構造類型複雜、多樣,有疊層構造(如常見於潮坪地區的疊層石)、烏眼構造和縫合線構造。多呈厚層或薄層狀產出。可分為石灰岩和白雲岩兩大岩石類型。①石灰岩類。主要礦物為方解石(>50%),其次為白雲石、菱鎂礦、石英、長石和粘土礦物等。常見岩石類型有內碎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鮞粒灰岩、球粒灰岩、泥晶灰岩、石灰華和泉華等。②白雲岩類。主要由白雲石(>50%)組成,其次為方解石、菱鎂礦、石英、長石、粘土礦物等。常見岩石類型有同生白雲岩、碎屑白雲岩、成岩白雲岩和後生白雲岩等。因受物理化學條件變化的影響,常發生白雲岩化、膏化、矽化、重結晶及溶蝕等後生作用。岩性較脆弱,易遭風化溶蝕,在碳酸鹽岩發育地區常形成石林、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貌景觀,通稱喀斯特地形。碳酸鹽岩在地殼中分布僅次於泥質岩和砂岩,約占沉積岩總面積的20%,幾乎在各個地史時期都有形成。中國各地,特別是西南地區,也廣泛分布有碳酸鹽岩,其成岩時代主要為震旦紀、寒武紀、奧陶 紀 、泥盆紀、石炭紀和二 疊紀。許多金屬礦產(如銅、鉛、鋅、汞、銻、鉬、鈷、銀等)和非金屬礦產(如重晶石、天青石、石棉、自然硫、水晶、螢石、冰洲石等)在成因上都與碳酸鹽岩有關。世界上與碳酸鹽岩有關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占總儲量的50%,產量約占總產量的60%。

成因

碳酸鹽岩是自然界中重碳酸鈣溶液發生過飽和,從水體中沉澱形成。現代和古代碳酸鹽沉積主要分布於低緯度帶無河流注入的清澈而溫暖的淺海陸棚環境以及濱岸地區。這是因為碳酸鹽過飽和沉澱需要排出CO2氣,海水溫度升高和海水深度變小都有利於水中CO2分壓降低,促進重碳酸鈣過飽和沉澱。另外,溫暖淺海環境,生物發育,藻類光合作用均需要吸收CO2,也促進CaCO3的飽和和沉澱。底棲和浮游生物還通過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作用直接建造鈣質骨骼,形成生物碳酸鹽岩。機械作用在碳酸鹽岩形成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淺海帶中一經沉澱的碳酸鹽沉積物就受到水動力帶能量的改造、簸選和沉積分異,形成以機械作用為主的各種灘、壩顆粒碳酸鹽沉積體。同時,波浪、潮汐流、風暴流攪動海盆地,促使海水中CO2迅速釋放,由新鮮的水流帶來充分的養料,加速生物繁殖,因而使碳酸鹽沉積。

碳酸鹽岩碳酸鹽岩

在有陸源輸入的淺海盆地,碳酸鹽沉積受到排斥和干擾,形成不純的泥質和砂質碳酸鹽岩。在有障壁的瀉湖和海灣,常常因海水中Mg2+濃度增加,形成高鎂碳酸鹽岩和白雲岩。在大陸淡水環境,碳酸鹽過飽和時常常形成各種結殼狀碳酸鹽岩──鈣結岩。

最新發現

2014年5月11日,塔里木油田近年來依靠科技創新和尖端配套技術套用,攻克油氣高效開發的世界級難題,截至目前碳酸鹽岩原油產量累計突破1000萬噸,探明地質儲量逾3億噸。

據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介紹,連日來,油田碳酸鹽岩原油日產量保持在5600噸以上水平,先後投產的551口生產井累計產量1010.29萬噸,突破千萬噸大關。碳酸鹽岩原油探明儲量達到3.57億噸,這標誌著中國最大的含油氣盆地——塔里木盆地碳酸鹽岩油氣藏開發進入新時期。

碳酸鹽岩是指碳酸鹽礦物組成的岩石的總稱,具有多重孔隙特徵。雖然這些埋藏在地下5000米的岩隙中蘊藏著豐富的原油資源,但其難度很大。塔里木盆地中碳酸鹽岩油氣藏約占盆地油氣資源總量的三分之一。

自2005年以來,塔里木油田碳酸鹽岩原油年產量從24萬噸增至目前的190萬噸左右,年均增長率超過12%,塔里木油田油氣三級地質儲量連續9年保持高位增長。

參考書目

何鏡宇、孟祥化:《沉積岩和沉積相模式及建造》,地質出版社,北京,1987。

E.Flugel, Microfacies Analysisof limestone,Springer-Verlag,Berlin,1982.

海洋碳酸鹽沉積物主要有三種來源:生物來源、化學來源、陸源。最重要的是生物來源。在碳酸鹽的沉積作用中,生物和生物化學作用比化學作用大數百-數千倍。化學來源碳酸鹽在海洋中發育有限。大部分碳酸鹽是在“淺,暖,清”的特殊水域環境中經生物或生物化學作用形成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