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科學

病態科學

病態科學,英文Pathological science,是美國著名化學家Irving Langmuir在1953年的一次報告中首先提出的。I. Langmuir是1932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同時他在物理學中也有貢獻。但他本人除了研究化學和物理學外,還花了不少時間研究自然科學發展本身的一些重要現象,並總結出病態科學的概念。但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文章,在他生前從未發表過,只是在他去世後,有人將他1953年的題為“病態科學”的報告根據錄音整理成文。

基本信息

定義

病態科學 病態科學

那么,什麼是病態科學?根據I. Langmuir的意見,是指在這些事件當中,“科學家完全是誠實的,十分熱衷於自己的研究……但完全自己欺騙了自己”,“這些事件中沒有任何弄虛作假,但由於作者不了解作為一個人完全可以被主觀的因素、一廂情願的想像,而引入歧途,以致完全陷入錯誤的泥塘之中”。文中作者引用了大量本世初直至二十年代科學史中的事例,其中涉及不少知名度很高的科學家。

起源

此文最初只在小範圍內流傳,直到1989年,經美國物理學會決定,全文刊登在Physics Today 1989年第10期上。

症狀

信噪比很低

進一步研究會發現這些現象中原因和結果沒有關聯:也就是說,作者並沒有弄清楚現象的真正原因而自我陶醉在他所認定的“原因”或理論之中。

低統計事例

例如你可以一次猜中一個六面體的某一面,但重複多次後就會發現猜中的機率只有1/6。因此,不正確地利用低統計量的事例作結論是當事人自以為創造了奇蹟的重要症候。

驚人的高精密度

一些作者沉迷於自己的驚人發現而不去考慮這一“發現”所要求的精度。歷史上一個有名的例子是天文學家Giovannio Schiaparelli和Nicolas Flammarion“發現”火星上的運河。但是他們的望遠鏡解析度完全不能區分這樣小的結構,可是他們卻“看”到了。出現違反已確立無疑的實驗事實的驚人“理論”。進入病態的科學家不能客觀地對待一切有根據的反面意見或反面事實,對任何批評都立即否定。

病態科學出現之初往往是各家結果互相矛盾,支持者與反對者各半。而支持者往往都能重複出發明者的結果,而反對者則不能。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事件最終還是消失了。

出現時機

美國物理學會選在1989年10月份全文發表Langmuir的報告並非純屬偶然。正如上面所說,1989年是所謂的冷核聚變熱浪席捲全球的一年。該文整理者R. N.Hill在後記中曾經寫道:“病態科學絕不僅僅是已經過去的歷史現象。”事實上,當時有人已經指出,冷聚變事件帶有很強的病態科學的特徵。

1995年美國科學院出版社出版了《怎樣當一名科學家--科學研究中的負責行為》一書,書中指出:“在某一領域,如果研究工作不採用普遍接受的方法,其他科學家就會不太願意接受其結果。這是在80年代後期許多科學家對冷核聚變原始報告反應消極的主要原因之一。該報告中的斷言非常不符合物理常識,科學家們要求更多的證據。但是,該報告中的實驗,一開始就無法讓其他研究人員證實或否定這些斷言。當實驗技術為眾人所知並被重複時,對冷核聚變的信任很快消失了。”該書中還講了另一個“聚水”作為病態科學的例子。

病例

這是兩個“病態”科學的典型例子。這些科學家們確實觀察到某些現象,但他們並沒有弄清這些現象的真正原因,就陶醉在自己認定的“原因”或自己創造的“突破性的理論”中去,以至不能自拔。他們之所以生“病”是因為違背了最基本的科學原則,也即最簡化原則:當發現一個似乎反常的現象時,應該先用最簡單的科學原理去解釋,不能貿然就認為是出現了奇蹟。例如“聚水”,如果一開始就考慮可能是水中溶解了雜質,用化學分析的方法去研究,而不是只去測量“聚水”(實際是水溶液)的物理性質,就會得出正確結論,不會迷惑十年。再如“冷核聚變”,如果一開始就確信在常溫條件下聚變反應不可能進行,而從誤差和電解效率去考慮問題,就能較好的解決問題,不會出大笑話。

後果

有人擔心,反對偽科學活動會把科學探索中的新生事物反掉。有人認為,科學上的真偽是相對的,今天反對的偽科學明天可能會變成真科學,而今天的科學明天說不定成為偽科學。還有一種論點說,真偽無從分辨,所以不要去反,也沒那么多閒工夫去反,更何況科學界內部也有各種弄虛作假行為。

這些說法需要辨析。的確,科學重在探索未知,科學也正是在探索過程中不斷發展進步的。我們承認人類認識的相對性,人類只能不斷地接近絕對真理,而不可能窮盡它。但相對之中有絕對。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內,科學就是科學,謬誤就是謬誤,科學是可以否定謬誤、否定非科學的。我們對科學探索中的艱難曲折甚至失敗總是予以理解和寬容,因為任何科研成果都不是輕易可以獲得的。其中的失誤,不少是科學探索中必須付出的代價。這是人類認識的深化和擴展。某些片面、過時的觀點需要更新,某些失誤需要糾正,這是繼承與發展的過程。但這同偽科學活動毫無相同之處,因為偽科學活動根本無助於人類認識自然的探索,只是用荒誕不經的東西把科學早已證明的東西重新搞亂。

表現

科學界內部也會有差錯,有些是在認識過程中難免的,有些則是不應該出現的,例如抄襲他人成果、偽造數據等等。這些問題在科學界內部終究會被糾正或揭穿。

在科學界內部的差錯中還有一些重大問題應該討論,所謂病態科學即為一例。病態科學同一般的弄虛作假行為不同,它是某些科學家為了得出“突破性”的發現,而對觀察到的一些現象作出違背科學基本規律的解釋,提出“新”的理論,以便一鳴驚人。而對論文急於求成,為了論戰而醉心於新聞宣傳,以至違背公認的科學研究準則,不切實際地向傳媒渲染自己取得了科學的“進展”,具有“偉大”意義。而某些對科學不甚了了的新聞記者,則以獵奇的心態不斷在報章上製造“轟動”效應,從而把這種“病態”不斷放大。

病態科學有可以重複的實驗現象供同行檢測,但這些實驗現象往往是局部的、片面的,甚至帶有主觀因素。病態科學所提出的“理論”大都同這些現象沒有關聯,或者沒有因果關係,這正是“病”根所在。“病態”科學家們並沒有弄清這些現象的真正原因,就陶醉在自己認定的“原因”或自己創造的“突破性的理論”中去,以至不能自拔。其“成果”和“理論”很容易被偽科學、假技術所利用。例如,在我國喧鬧了十多年的“水變油”騙局,其導演者違背最基本的科學原理且無法自圓其說,卻編造出“研究成果”,宣稱這是“領先世界的常溫核聚變創舉”。科學工作者如果陷入“病態”,只想“一鳴驚人”而不惜違背科學的基本原理,不顧及科學實驗的嚴格性,就會被偽科學所利用,甚至會捲入偽科學的行列中去。

病態科學與偽科學

偽科學即打著科學旗號宣揚各種超自然、超物質的神秘力量以及打著科學旗號的各類騙局。儘管他們打出的旗號十分時髦,但與真科學毫無關係,實質是一些非科學的陳年舊貨。

偽科學的特點

偽科學在世界各國都有,我國當然也不例外,但我國的偽科學總不免帶有自己的“土”氣。在我國,當前偽科學活動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裝扮封建糟粕。在弘揚祖國傳統文化或研究東方神秘主義的幌子下,用科學術語把一些封建糟粕裝扮起來。例如,占卜、算命改名為“預測學”,把被算者的姓名、生辰八字、手相面相等稱為“命運密碼”,把畫符念咒等稱為神秘的“符號學”,甚至說人死後會發出超光速的信息波,鬼魂附體是死人的信息波與活人“共振”等。與此同時,舊社會的江湖把戲和各種騙局也紛紛走上街頭,有的自稱是少林真傳,有的假冒氣功的名義,用奇功異能的表演作餌,或無照行醫,或賣假藥、符水,坑人騙錢。還有一些據稱是帶“氣”的符咒、聲音、圖片之類被高價出售,其實與封建社會張天師賣的“神符”沒有什麼兩樣。

(二)以表演代替科學檢定。科學是在給定條件下任何人都可以重複的,從不因人而異。而偽科學奉行的則是“誠則靈”。偽科學(包括以偽科學為基礎的假技術)在外行面前可以表演得淋漓盡致,而在內行的科學家的嚴密監視和嚴格的試驗條件控制下就會表演失靈,有的表演者甚至託故不演。如果碰到魔術師,其作偽手法就會暴露無遺。因此偽科學是拒絕和抵制真正的嚴格的科學檢定的。

(三)違背科學常識和規律。偽科學為了自圓其說,不斷編造出各種荒謬的“理論”,並且聲稱打破了科學的傳統理論,發展了新科學。他們動輒指責科學界死抱著物質守恆定律、能量守恆定律、光速不能超越等理論不放,已成為新科學(實際是偽科學)發展的阻力。他們還經常以“眼見為實”(實際是弄虛作假的表演)反誣科學家們以純理性來否定客觀的現實。須知現代科學的基本理論都是千百年來在無數的科學實踐和反覆驗證的基礎上概括出來的真知,違背這些基本理論實際是否定人類科學史上無數客觀實踐的成果和結晶。如果有人以一個時有時無的現象為根據,宣稱“創造”了否定質能守恆定律的“新”理論時,我們就要當心--偽科學來了!

(四)不著邊際自我吹噓。什麼創世紀的發明,新的里程碑,改寫了科學的歷史等等不一而足。還有什麼“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爭奪這項發明權的已不止一家),甚至用油水混合物開汽車(這項實驗早已被多次實驗證明是沒有成效的)也被宣稱為“地球50億年歷史上最先進最偉大的發明,是比人類祖先鑽木取火到本世紀合成胰島素上下數萬年的發明更神奇更偉大的發明”。

(五)不擇手段欺騙輿論。偽科學假技術善於用偽造的數據或“檢定書”再加上為名人、領導、記者的表演,騙取領導講話、名人題字、合影留念,達到在新聞媒介上大造輿論的目的。

(六)開始往往是單幹戶。他們開始時往往是單幹戶(後來發展成集團欺騙),以“小人物”自居,聲稱受到科學權威的壓制,以博得某些大人物和新聞界的同情與支持。實際上他們對名、利、權、位等從不放過。

與偽科學的關係

我們說,病態科學諱疾忌醫會被偽科學利用,而偽科學發展下去就必然會走上反科學的道路。

嚴格講來,偽科學本身就是反科學的(這不同於科學中的失誤和“病態”),因為它們的根本特點是違背科學基本規律而又拒絕科學共同體嚴格的科學檢驗的;但它們又宣稱自己是超越現有科學的,準備打倒舊科學,建立新體系,並不斷神化自己。例如,一篇文章對我國喧鬧已達十個年頭的“中國第五大發明”是這樣宣傳的:“在人類能源將罄、無奈地等待著‘世紀末’的時候,他以他的‘以水代油’、‘永動機’將人類最真實、最無奈同時又是最大的憂患擊得粉碎。”“當人類無數優秀的科學家運用了無數先進的手段耗費了無數的時間和精力還無法使人類擺脫日趨艱難的生存困境時他出現了,輕描淡寫地就將其化解--他並非飽學之士,他對物理、化學的一些簡單的理論都搞不清。當我們用最正常同時又最最不正常的思維來思辨這一現象時,我們甚至懷疑:是否真的是上帝在人類到了生存末日之時,安排了一個人來拯救人類,而且恰恰安排了我們身邊的‘他’。”可見,偽科學(包括以偽科學為基礎的假技術)最後都求助於超自然力--神,而偽科學的代表人物們也大都戴上“超人”的桂冠。

這是一種反科學的世界性思潮,自詡為“新世紀運動”,各國的偽科學、反科學人士都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其中,用各種超自然的“理論”來攪亂人心,以達到否定科學的目的。確定,絕不是外行人用肉眼和感覺就能鑑別的。

偽科學實例

(一)“能量放大器”。“病態”科學的“成果”和“理論”很容易被偽科學、假技術所利用。例如,弗萊施曼和彭斯在他們的論文中說在他們的電解池內,輸入1W可以輸出4W。於是就有某國的“發明家”創造出來自稱是以冷核聚變為原理的“能量放大器”,宣稱是輸入200W,輸出600W,在國際市場兜售。

(二)“恐龍的基因片段”。也許利用新聞媒體打起高科技旗號為自己作不切實際的宣傳,正是我們識別真偽的鏡子。例如,前幾年在《北京晚報》上宣揚在恐龍蛋化石中找出了恐龍的基因片段,引得恐龍蛋化石專家和基因專家紛紛嗤之以鼻,最後國外經查對基因圖譜,指出這僅僅是現存的水藻的基因片段。

(三)納米。再如納米尺度物質的研究和開發,被新聞炒作和不法奸商所利用,什麼納米洗衣機、納米冰櫃、納米水、納米油的廣告宣傳,比比皆是,SARS期間又推出了納米口罩。真是唯恐天下不亂。如今納米油的騙子已被拘捕,涉案金額已在百萬元以上。

易被反科學利用

最後,偽科學和病態科學很容易被反科學所利用,美國未來學家德雷克斯勒(Erich Drexler)。他認為,一種能夠自我複製的納米尺度機器人會把所接觸到的一切物質都變成自己的同類---這當然意味著世界末日的來臨。作為一種並不存在的怪物,令人毛骨悚然的“灰色粘質”充其量只是科幻作家的素材,但對於從事納米研究的科學家而言,沒有什麼東西比“灰色粘質”(greygoo)更不現實了。今年1月底,一個總部設在加拿大的激進環保組織ETC發表了一份長達80多頁的報告。這份名為The Big Down的報告把納米技術描述成一種可能毀滅世界的知識,因為它會導致“灰色粘質”的出現。並號召在全世界範圍內暫停所有納米技術的研究。這種聳人聽聞的訊息和20多年前關於“聚水”的研究將毀滅世界又何其相似。

內涵解析

195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艾爾文·朗繆爾率先提出“病態科學”的概念。按他的話說,“病態科學是打著科學旗號的非科學。”他當年舉的例子有對N射線和基因分裂輻射的發現。

1981年,俄勒岡大學心理學教授雷·海曼在美國科學促進會的大會上,作了題為“病態科學及其治理”的報告。海曼認為“病態科學”的定義應該加以擴展,應包括科學家對錯誤觀念和錯誤理論的頑固堅持,包括作偽、篡改數據,有意無意的學術剽竊等非科學行為。

他認為“病態科學”的案例具有共同的特徵:

①頗具威望的科學家;

②出人意料,聲稱發現了奇特的、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或規律;

③科學家團體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如臨大敵;

④這位科學家受到同情者的支持,一致對抗外來批判;

⑤由於發現終究得不到科學界的驗證,支持越來越無力;⑥所謂發現終於從科學文章和教科書中刪除。

阿爾弗萊德·羅素·華萊士是物競天擇自然進化論的創始人之一。1869年他轉而宣布自己相信降神術。

科學界當年對華萊士的反應十分令人困惑。達爾文避而不談這個話題,有些人對華萊士的證據置之不理,而有些人則激烈地反對。

威廉·卡本特就是一個。他的基本觀點是:“我信仰已經備受檢驗的自然規律:一旦人類的實踐活動與之明顯背離,我們首先考慮要么是描述失實,要么是自欺欺人,或是兩者的結合,除非警惕的懷疑者能夠認真核實排除這些可能。”

卡本特攻擊那些相信異常現象的科學家要么不稱職,要么只在狹窄的專業領域才算得上專家。他把特異功能與有唯靈論看成“瘟疫性的騙局”。

科學界對社會上的奇談怪論帶有情緒化的態度,這可以理解,也難於避免,但卻並不等於證偽。

科學家也是人,不奇怪會犯錯誤,甚至很荒謬的錯誤。但如果完全否定這個人或者割裂這段歷史,我們就不知道他們犯過的錯誤,更不知道為何犯錯誤,又如何指望後人從中汲取教訓,不再重蹈覆轍呢?

若人們只知華萊士是進化論的創始人之一,不知道他竟然替心靈現象和顱相學辯護;若只知克魯克斯是元素鉈的發現者,卻不知道他宣稱發現了使靈媒霍姆懸浮空中的“心靈力”;同樣,人們也不知道牛頓晚年致力於研究鍊金術,奧利弗·洛奇熱衷於研究死後亡靈。頗具諷刺性的是,越是自以為正確的科學家越容易犯錯誤,包括上面提到的著名科學家都曾認為自己無懈可擊。

人們只看見科學和科學家的輝煌,誤以為科學上沒有誤區,結果都成了科學神話的犧牲者。其實,最優秀的科學家也會有可能輕信、偏執、固執、迷信。有些一流科學家可能為荒謬辯護,表現出某種“病態”。

如果把病人隔離起來,或者診斷不準,就查不到病的根源。好的科學必須有開放性,通過與異端思想的公平對話與恰當批評,我們可以查清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我們應當關注對方提供的相關證據,這將促使有關科學家改進實驗,加強控制、確認結果。

同時,批評者不光只是說相信者錯了,還應指出錯在哪裡。相反,情緒化、非理性的批評,短期來看也能擊倒對手,甚至具有戲劇性、轟動性的效果,可這種作風畢竟有違科學精神,也是一種“病態”的表現。

實例

聚合水事件

水,是最普通也是最奇妙的物質。它的許多物理化學性質,至今也還未得到圓滿的解釋。從歷史來看,科學家被水所迷惑、所愚弄。即使在科學昌明的時代,科學家為了水而做了蠢事也還不止一端。“聚水”事件就曾在世界範圍引起軒然大波。從1962年到1973年間,在世界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有關“聚水”的論文就有四百五十餘篇,而結果“聚水”竟是子虛烏有。儘管如此,我們在百科全書中還是可以查到“聚水”(Polywater)這一條目。在 McGrow-Hill科技百科全書1977年第4版中,“聚水”條目的開始是這樣寫的:“聚水是一種典型的、現代的實驗性人工製品的例子,在它最後被儀器分析和理論分析推翻前曾發展成引人入勝的爭論。”

1962年,前蘇聯的化學家費杜阿金在一次實驗中把水封閉在l~4微米直徑的石英玻璃毛細管中加熱,發現在毛細管上部出現一些水層,這種水的性質反常,加熱到500℃才沸騰,冷卻到-8℃才結冰,而且密度很大。這個實驗被前蘇聯表面現象權威德佳奎因注意到,他重複了費杜阿金的實驗,並連續發表了十餘篇論文。接著,在英國,以貝爾納為首的許多物理化學家也紛紛參與這種反常的研究。

接著,美國著名的光譜學家利平科特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聲稱對這種反常水用拉曼光譜研究,證明這種水不同尋常。這是水在石英表面聚合而成的,這種水可以命名為“聚水”。這一觀點大大鼓舞了世界各國的科學家,使他們處於狂熱狀態。由此,也發生了科學界不該發生的蠢事,不少科學名宿不僅作出沒有根據的推斷,而且還向記者廣為宣傳。例如,一位美國的物理學家甚至警告,千萬不要把“聚水”帶到實驗室外,因為它極其危險,可能會誘發水的聚合,從達到毀滅生命的結果。當然,也有一部分科學家則極力反對“聚水”的存在。於是贊成者和反對者之間又展開了大辯論。

但是,結果未免使人掃興,1973年,分析化學家羅西友以一種巧妙而又令人信服的方法,證明“聚水”的性質是水中溶有的鈉、鉀離子以及氯離子和硫酸根所引起的。德佳奎因也發表了聲明,宣布他和其他人的研究證明,“聚水”只不過是溶解了石英管上雜質的水而已。於是,關於“聚水”的這一“偉大發現”就此告吹。

痛定思痛,1981年美國坎布里奇大學的弗蘭克出版了一本書,名字就叫《聚水》,書中寫道:“聚水研究中所根據的是以著名科學家審查過的論文,再現性的實驗為中心,為什麼最終產生如此慘痛的結局呢?”弗蘭克從科學和社會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說:“科學界這場歷時十年的軒然大波是有其科學上的原因和人為的原因的,科學上的原因是由於德佳奎因和利平科特的論點僅僅建立在個別實驗上。至於人為的原因則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對科學家的新發現的盲目樂觀與狂熱態度為了成名而不惜譁眾取寵,為了追求經費而對論文急於求成。為了論戰,醉心於新聞的宣傳,甚至不惜違反通常的科學規律,不切實際地向記者們渲染科研的進展……由於新聞媒介的被愚弄,更促進了這種不正常的狂熱。”

弗蘭克強調指出,這件事不僅僅是由於對實踐結果的錯誤解釋所引起的。如果說“聚水”是一種瘟疫,那么那些盲目相信並為之宣傳的科學家們就是傳染上瘟疫的患者,這應該說是科學界的一種病態。

冷核聚變

事件起始於兩個化學家──猶他大學的S.Pons和M. Fleischmann的工作。他們宣稱在以鉑為正電極,鈀為負電極的電解槽中電解重水時,當氘在鈀極上積累到足夠的濃度後,就產生氘-氘的聚變反應,其證據是他們觀察到大於輸入能量的輸出能──熱能,而且不能用化學反應能來解釋。這就是所謂室溫核聚變,或簡稱冷聚變或冷核聚變。

另一位楊伯翰大學的物理學家S.Jones也按照類似的想法進行了兩年的研究。但是他探測的中子,發現有少量略高於本底的中子信號。這些中子據猜測可能是氘-氘聚變的產物。但是Jones沒有看到熱能的釋放。

當Jones得知P-F的研究項目後,他建議兩組協作。但Pons和Fleischmann並不願意,但是同意兩組同時將研究結果送英國《自然》雜誌。選定投稿的日期是1989年3月24日。但是猶他組於3月23日提前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宣布了這一重大發現──室溫核聚變。事後猶他大學校方解釋,之所以提前召開新聞發布會,是為了保護可能獲得的專利發明權。

《自然》雜誌沒有接受猶他組的文章,因為審稿人要求提供實驗的細節與對比實驗。結果是兩位作者撤回了自己的文章。而就在這時猶他州長宣稱州政府要提供五百萬美元在猶他大學建立冷聚變研究中心。

新聞發布會以後,幾十家實驗室都爭先搶著重複該項實驗。

在初期的熱潮之後,─些著名的大實驗室陸續公布了他們的結果。其中,有Brookhaven,OakRidge等。他們都指出,在他們的實驗中,並未發現有異常的中子及熱能的產生。因此,不能證實在電解槽中發生了冷聚變。在接下來5月份的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幾乎所有的出席人都認為猶他組所說的現象不可靠(據說只有一人略有保留)。但是猶他組及其支持者卻不是這樣看,他們發表了一份措詞強硬的聲明。隨後在美國,事件居然演變成物理學家與化學家之間指名道姓的爭吵。

1989年6月15日,英國政府的主要核聚變研究中心Harwell實驗室宣布了他們的實驗結果。該實驗室在M. Fleischmann的通力合作下,有十位科學家花了約三個月的時間,耗資50萬美元重複了猶他組的實驗。但始終得不到確切的證明。這就不得不使人懷疑這個新現象存在的真實性。

1990年3月28~31日在美國鹽湖城召開了美國第一屆冷聚變年會。儘管該報導介紹並羅列了全部得到的“正結果”的實驗,但仍然不得不承認:“多數研究機構未能重複F-P的實驗結果”。結果是“美國猶他大學決定審查龐斯的工作”,“該校科學系宣市,如果專家小組不能在該校國立冷核聚變研究所的實驗中獲得核聚變的證據,他們將關閉該研究所”。由此可知,即使是猶他大學的冷聚變研究所也未能令人信服地重複出發明人所宣布的新現象。

弗萊什曼和彭斯在他們的發現還沒有得到確認之前,就得到猶他州長的批准由州政府撥款500萬美元在猶他大學建立冷核聚變研究所,於1989年8月7日開所。但猶他大學的物理學專家們對他們的電解池進行了一個月的監測,結論是未得到有關核聚變產物的證據。結果是猶他大學校長皮特孫於1991年6月30日引咎退休,冷核聚變研究所也宣布關閉。又過了一年,弗萊什曼和彭斯也被猶他大學解聘。

另一位冷核聚變的發現者S.Jones則用了更精密的儀器考察自己的實驗和別人的實驗,發現他原來的中子讀數有不少假象,在1994~1995年公開發表兩篇研究報告,從而自己否定了自己原來的“成果”。他同時指出弗萊什曼和彭斯的實驗中假定電解的效率是100%是錯誤的,電解出來的氫和氧在鈀電極上催化結合成水並放出能量,這就是剩餘能量的來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