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隍鎮

留隍鎮

留隍鎮位於韓江中下游,地處豐順縣東北部,東南毗鄰潮汕、揭陽,縣內與湯坑、潘田、黃金、小勝和潭江等5個鎮接壤,是革命老區。全鎮總面積428.23平方公里,山林面積20.3萬畝,常用耕地面積30739畝(其中旱地7685畝、水田面積23054畝),山地面積555733畝。本鎮2002年被省政府確定為中心鎮,2006年9月被省定為“青欖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單位”。雖然受世界客都梅州市管轄,但是由於地處客家潮汕兩大民系的交界處,故留隍鎮分布有大量講閩語系方言的當地居民。豐順全縣16鎮都有閩語系方言的村落分布,其中留隍鎮潮語人口超過8.5萬,且大部份是只懂潮語而不懂客語的純潮語居民。2016年12月7日,留隍鎮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軍塘湖軍塘湖

留隍鎮在春秋戰國屬百越地,又名萬江市。漢時,隸屬南海郡揭陽縣,宋朝紹興10年縣城曾設此處,後才遷揭陽玉窖村。相傳宋末皇帝南逃

時曾在萬江 古廟求神庇護,躲過了追兵,取“萬江古廟可留皇”而得名,後為避元朝耳目,將留皇二字加上“阝”旁成阝留隍沿襲至今。

現萬江古榕、古廟仍在,93年被縣政府劃為熏點保護文物。清代隸屬潮州府,民國時屬豐順縣第二區。 1925年周恩來、蔣介石率東征軍討伐陳炯明時,曾在本鎮科蘭公祠設軍事指揮部。1958年改為?隍公社,59年後併入大埔縣,61年劃歸豐順縣,2004年10月原東留、茶背鎮併入留隍鎮。

行政區劃

。

留隍鎮下轄36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現有常住人口19796戶、94563人(其中農業人口16410戶、83795人)。

留隍鎮下轄村:萬江社區,溪北村溪南村蓮塘村上灣村、市郊村、環市村 、西洞村 、富足村 、高華村 、黃再村 、砂湯村 、上圍村 、黃砂坑村、 九河村、葛布村、 田坫村、 庵坑村、 錫坑村、茶背村 、上南村 、下南村 、金崗村 、蔗溪村 、崬下村 、西山村 、黃沙田村、 龍潭村、石九村、小東村、大坪村新美村志揚村、志南村、長林村新埔村口鋪村

2013年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
留隍鎮下轄:36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

代碼 城鄉分類 名稱
441423128001 121 萬江社區居委會
441423128200 220 溪北村委會
441423128201 220 溪南村委會
441423128202 220 蓮塘村委會
441423128203 122 上灣村委會
441423128204 122 市郊村委會
441423128205 122 環市村委會
441423128206 220 西洞村委會
441423128207 220 富足村委會
441423128208 220 高華村委會
441423128209 220 黃礤村委會
441423128210 220 砂湯村委會
441423128211 220 上圍村委會
441423128212 220 黃砂坑村委會
441423128213 220 九河村委會
441423128214 220 葛布村委會
441423128215 220 田坫村委會
441423128216 220 庵坑村委會
441423128217 220 錫坑村委會
441423128218 220 大坪村委會
441423128219 220 仙豐村委會
441423128220 220 志揚村委會
441423128221 220 志南村委會
441423128222 220 新美村委會
441423128223 220 長林村委會
441423128224 220 新埔村委會
441423128225 122 口鋪村委會
441423128226 220 小東村委會
441423128227 220 石九村委會
441423128228 220 茶背村委會
441423128229 220 蔗溪村委會
441423128230 220 西山村委會
441423128231 220 下南村委會
441423128232 220 金崗村委會
441423128233 220 上南村委會
441423128234 220 崬下村委會
441423128235 220 黃砂田村委會

特色經濟

。

本鎮主要以農業經濟為主,民營經濟主要有竹器、陶器、席編、服裝、食品和水果加工廠,及商品貿易、飲食和礦產業等。農業主產稻、

薯、蔗、姜、煙等。水果盛產橄欖、青梅、枇杷、龍眼、荔枝、楊梅、香蕉、柿子等。鎮區域內溫泉資源豐富。

位於韓江東岸的東留鹿湖天然溫泉,平均水溫65℃,日溢流量880噸,可謂品質好、水溫高、流量大,溫泉區呈狹長小峽谷狀,旅遊開發價值極高。森林覆蓋率高,盛產枇杷、楊梅、龍眼、荔枝、青欖等水果。

另外韓江樞紐水利工程已在興建之中,該工程建成投產後將成為留隍的“韓江小三峽”,推動留隍地方經濟的新發展。特色產品有“銅峰牌”青欖獲全國第三屆水果展銷會”中華名果”稱號,大烏臍、青邊枇杷獲廣東省“優質水果”獎,留隍傳統雲片糕和薑糖等。

主要資源有水力、河沙、瓷土、稀土、葉蠟石、鉛鋅礦、多色輝綠岩、松杉們及雜木等。

旅遊資源

旅遊景點有軍塘湖、韓江留隍大橋、萬江古廟、古榕林、媽宮、紅崬炮樓等。

篤慶堂

位於留隍鎮口鋪村,俗稱大厝內、朱厝,相傳是朱三爺創建,國師劉江東設計。建於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是一座集中原宮殿式、府第式、三合院式於一體的古建築。

篤慶堂整體建築面積5472平方米,坐東向西。整座建築依地形分三台階建造,即大廳堂、伸展之兩廂和後圍包(即圍龍),以及屋前灰埕(長方形坪地)、池塘、角樓等。屋頂為穿斗式,架梁蓋瓦的硬山頂結構。大門兩旁堅有黑色扁體石鼓,八角形石柱。正面牆壁兩邊嵌有完整的“麻雀戲梅”石雕。大門前灰埕寬約7米,前面是一個池塘,屋後半月形後圍包跟屋前灰埕和池塘構成太極形平面布局。周圍是一片片綠樹、田園,遠處是鳳凰山層巒疊嶂,林水蔥蘢,蔚藍色的天空飄著白雲,小橋流水,構成一幅古蹟與大自然協調的自然畫卷。

篤慶堂內共有11個廳堂、16個天井、65間房屋,迴廊通道相連,布局巧妙,具有良好的通風系統。屋內外檐採用斗拱,外檐彩繪有人物、花鳥圖案。堂內三大廳均用五層大式瓦蓋頂,琉璃剪邊。屋的正脊、垂脊、圍脊、角脊都鑲有琉璃彩龍艷鳳。

篤慶堂地處韓江東岸,群山拱搶,秀水環繞,人傑地靈,英才輩出,聞名遐邇,因基具有潮汕特色、客家特色和僑鄉特色的獨具風格的圍龍屋,頗具價值,被豐順縣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史第

太史第是清翰林院大學士故居,位於留隍鎮九河村。該房屋為雙合屋,共有16間2大廳,灰磚結構,面積525平方米,建築基本完整。

太史第的歷史價值:鄭家蘭(1772—1860年),號秋臬,留隍九河鄉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稟生登舉人,嘉慶十三年(1808年)中進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館散改授福建省邵武縣知縣。在官時清操自持,廉潔正直,體恤民苦,民鹹稱其為鄭菩薩。民間有許多關於他的傳說。任廣西學政門生曾元海督學廣西,感恩知己,遣人贈送金錢,並為其建太史第。師生情重,一時傳為佳話。

太史第為豐順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科蘭公祠

民國14年(1925年)10月1日,廣東省政府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盤踞東江的陳炯明叛軍,蔣介石任總指揮,周恩來任總政治部主任,統率第一、二、三縱隊,分三路進軍。東征軍在攻下惠州後,長驅疾進,直逼潮汕、興梅。10月30日,陳軍林虎、劉志陸門路在五華羅甘壩戰敗後,星夜經豐順桐梓洋,猴子崬向湯坑逃竄。31日,東征軍猛追至湯坑,殘敵棄槍逃到阝留隍向閩贛潰退。東征軍二路追到阝留隍,11月3日,蔣介石在留隍科蘭公祠(今留隍中心幼稚園)設立總指揮部,5日離開。東征大軍進抵潮汕後,又分三路入閩,追殲殘敵,終於取得第二次東征的勝利。當時上海《申報》(1925年農曆乙丑十月初五日第九版)以《蔣介石在留隍設總指揮部》為標題作了報導。

展思堂

展思堂,位於留隍鎮九河村,上下堂大型祠堂。上堂不立大房間,俗稱官廳構築。創建於明萬曆年間,為九河鄭氏開基祖鄭松溪所創,後幾次重修。1987年,旅泰僑領鄭明如倡議重修。內有一批寶貴文物,如“太史”題匾等。

堂內雕樑畫棟,典雅莊重;牆上壁畫、瓷塑浮雕、千姿百態;堂中石柱、門前石獅、技藝精湛;堂中祠聯、哲意深長。

勤訓盧

座落於留隍鎮上南村溪尾。始建於民國25年(1936年),為溪尾村僑胞江善民之父江寧勤建築四橫一正身,房屋共26間。門樓有石刻“光前裕後”四個大字。廳堂橫染及走廊牆上雕龍畫鳳,顯示當年建築藝術上高超。

勤訓盧為?隍茶背鄉唯一古建築。

歷史文化

石器時代

早在舊石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人在境內活動,已發現的生活遺址分布在韓江中游流域,主要有拱厝盤遺址;窯址有梅印、九河、西洞等。古代先民在留隍域內棲身山野,過著擊石取火、狩獵網魚、刀耕火種的生活,在這塊沃土上辛勤勞作,繁衍生息,創造古代文明。

拱厝盤遺址,位於韓江中游阝留隍鎮東岸烏石塘村。該地周圍原是河湖沼澤,背靠蓮花山脈,面積約1480平方米,先後兩次從墓地、生活遺址(林炎炮僑胞籌建華僑新村)中土層0.7米—1.25米處發現大量的長方形穿孔石刀、石奔及捕魚垂網圈、出土釉陶條紋大口樽、釉陶小樽、紅陶罐、夾砂黑陶壺等。同時還發現有較分散、紋飾單調,以方格紋為主的陶片。專家認為,屬浮濱文化墓葬和生活遺址。文化遺址說明:遠在4000—7000年前,韓江流域兩岸,先民們已在這裡生活,生活來源是以捕撈採集野果為主,獵取小動物為輔。

揭陽縣治

留隍原名萬江市。春秋戰國屬百越地,漢時屬南海郡揭陽縣。寧紹興十年(1140年),揭陽縣治設在留隍,後才遷至揭陽玉窖村(今揭陽榕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重刻《揭陽縣老》。《沿革》載:“宋徽宗宣和三年,始割海陽之永寧、延德、崇義三鄉置揭陽縣。宋高宗紹興二年,廢縣制併入海陽縣。十年,復設,卜地於留隍、玉窖二村。留隍在豐政都,屬豐順縣地;玉窖,今揭陽城。”該城址面積約3000平方米,設4個城門,東門在現在媽宮;西門在後井;北門在宮汶頭,也曰城之頭;南門在街尾李厝埕;里即內,內即城之內。出後井就是是城之外,以現在寨內城牆為界,當時還在宮汶頭設碼頭,名曰揭陽縣渡船所,專管往來船隻。清初時饒平總兵、邑人吳六奇重建城圍,另設4個城門,並田阝留隍地勢險要,利於江防,下令在留隍江邊建築碼頭,以便往來船隻裝卸貨與徵收捐稅。官府還設《奉縣憲示禁石碑》,這塊石碑已在當地被發現,現在放在官汶頭風景區內。石碑上規定對韓江船隻需加管理,“上水只載餉鹽,不載地貨,亦不能搭客。”這個碑文,實際上反映當時封建時代這一帶的自然經濟情況。此外,吳六奇還下令在留隍西北部辟有面積約2000多畝的湖塘,以灣泊江防戰船,老百姓稱之為“軍塘”。這個軍塘,成為留隍的一個古景,叫做“軍塘魚筏”。

歷史傳奇

留隍,在豐順縣的東南部,韓江流到這裡,正好中游。韓江從大埔高陂鎮至潮安歸湖鎮,其流向形成一個弧形,江闊水深,便於停泊船隻;又因這裡西北靠高山,少受風寒與澇災害,適合高品集散和形成集市,故留隍自古成為潮梅水陸交通的重要樞紐。留隍,是豐順這個年輕縣中最古老的圩鎮。她的古名不叫留隍,而叫萬江,圩鎮稱萬江市。

南宋末代皇帝趙昺被元兵追擊,他帶著一批大臣在一個雨夜裡躲進宮汶頭的萬江古廟的一株大榕樹下避雨。過了一陣,雨歇天晴,君臣們欲走,雷雨又至,只得縮回樹下,連續幾次都是如此。一近臣向皇帝進言:“萬江廟小,可留皇上,天助我也!”皇帝聽其言,便在廟裡夜宿。臨走,在香案上用香灰寫下“留皇”兩字。雖然是一個落難的小皇帝,但他的到來,卻成為萬江這個小地方的人們經歷見聞中的一件大事。事後,當地的人們為紀念此事,便將萬江改稱“留皇”。後來,蒙古人統治中國,是謂元朝,當地人們害怕因地名“留皇”引起禍端,故將“留皇”兩字的左邊各加上耳旁,便成為今日之“阝留隍”。這個“阝留”字,是阝留隍這個地名所專用的。而今字典還沒有收入這個字,新舊中國的新舊版本《辭源》和《辭海》都沒有這個字,由此可反證這個傳說的可靠性。

留隍墓碑

南宋末年,宋帝昺在強大的元兵追趕下,帶著一群隨臣向南奔逃。一日,宋帝昺逃到萬江市韓江對岸,竟被洶湧的江水擋住了去路。一時找無船隻,眼看元兵就要追上來了,君臣束手無策,不由得仰天長嘆,聽天由命了。

忽然,遠處的山峰上,一群婦女正上山砍柴割草,她們頭上梳飾“大蓬斗”大髻,望去猶如一把刀柄朝下、鋒刃向上的大砍刀;而且有七八尺長;遠遠看去,就像是長矛一樣。元兵登高一看,以為是天降神兵來扶助宋朝皇帝,不然怎有此“奇裝異服”的裝飾呢?元兵一嚇,急調馬頭奔逃而退。

宋帝 好生奇怪,剛才氣勢洶洶的元兵,怎么一下子就銷聲匿跡,他們發慈悲回去了?還是中了邪?這時,一隨臣悄悄告訴他:“幸虧是一群土著婦女救駕,否則我們早就沒命了。”

元兵退卻後,宋帝昺和隨臣們渡過韓江,來到萬江古廟安下身來。他為了表彰這群無意中“救駕”中的萬江婦女,便下令封萬江一帶婦女為“一品夫人”。誰知小地方的婦女不懂朝延禮規,認為既然救了皇帝的一條“金命”,只封得“一品”,未免太低微了。於是,她們紛紛到萬江廟找宋帝,要求追加封品,宋帝昺與隨臣們再三解釋,婦女仍是聽不懂,宋帝昺無可奈何,只得重新封為“七品夫人”,大家也就皆大歡喜而去。

從此,留隍一帶婦女,無論是官家庶民,出嫁時都是以“七品夫人”妝扮,穿大紅宮袍,頭戴風冠,肩披霞披,足穿繡花紅鞋,撐娘傘,乘坐花轎,八間鑼鼓動樂送嫁。百年之後,墓碑上都刻寫“孺人”或“大孺人”。七品夫人亦稱七品孺人。

留隍鎮境內,既有潮州人,又有客家人,且有豐山客,故風俗各異,風情五彩繽紛,各具濃郁的地方色彩。

民風民俗

出花園

留隍潮俗民間盛行成人禮俗就是出花園,類似古代的冠笄禮。虛歲16歲的男孩子、15歲的女孩子要在農曆七月(七巧節)或七月十五日(中元節)舉行簡單儀式,另按照孩子的生辰八字去另選日期。

是日,家長要備三牲果品酒菜帶著孩子去辭別公婆母神(即護兒神),表示孩子已經成人,以後不要再拜了。拜公婆母很有趣,所謂公婆母,實際就是床上的“神”,這時要在床中央放上一隻淺沿的大籮筐(竹編器具),用來簡盛滿米。拖上三炷香,前面擺上十二碗甜薯粉圓,十二盅烏豆酒以及紅桃果、發果和三牲(魚、豬頭、三鳥)。男孩子供的三鳥是一隻公雞,象徵著朝氣蓬髮,女孩子供的是母雞,祈求將來能生兒育女。

出花園的孩子要洗洗種鮮花的花水浴,穿外公外婆縫製新衣,腳著外公外婆贈送的紅木屐,還要吃雞頭。傳說明嘉靖年間(喜靖元年為1522年),潮州狀元林大欽少時讀書買不起紅鞋,便穿紅皮屐。一天,他放學回家,見有個老人要求路人以“雄雞頭上髻”應對,對得好者獎賞一隻公雞。林大欽略思片刻,朗聲對:“牝羊頷下須。”那位老人情不自禁地說聲對得好!便將帶來的公雞送給他。林大欽的父親十分高興,暗自稱讚孩子有出色,並將公雞宰了,煮熟後砍了公雞頭獎勵林大欽,以示獨占鰲頭之意。後來林大欽果然得中狀元,名揚天下。自此之後,潮汕人就認定吃雞頭是個好兆頭,便在孩子入學時像林大欽一樣,著紅皮屐,抱大公雞;出花園時給孩子吃雞頭。

留隍俗語云:“十五成丁,十六成人“,表示過了十五六歲進入了成年,家庭像花園,孩子就要跳出了花園牆,到外面去,真正踏上人生之途,故稱出花園。有詩云:

十二鮮花水浴身,紅皮木屐步芳辰;

公婆床上深深拜,跳出花園成大人。

拜神風俗

留隍城鄉建有很多大小神廟,普遍的是“伯公廟”、“關帝廟”、“三山國王廟”等。每個廟都供奉著神明,俗稱“老爺”,比如伯公爺供奉的是福德老爺;關帝廟供奉的是三國時蜀漢大將的關羽,他以忠、義、勇、信而著稱;三山國王廟供奉的是揭西縣境內的中、明、獨三山國王;“天后宮”供奉的是傳說中的保護江海平安的女神林默娘等等。留隍廟宇之多,信奉的人多,均位於本縣城鄉之首。

各神廟供養的“老爺”,其實都是歷史上有名有姓的有益於人民的官吏、賢人,但經過很長時間,許多姓名人們不記得了,並不斷加以神化,給予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而通統為“老爺”,人們希望這些“老爺”們死後變成神,今繼續為民造福,所以祭拜他們會給自己的家庭甚至親人帶來幸運和吉祥。

每逢時年八節,每月初一十五日,或某位“老爺”生日(誕辰),留隍每家每戶主婦們不管工作多忙,都要一清早備好三牲果桃香燭到廟宇祭拜,成為婦女們雷打不動的習俗,那時候,各個廟宇都江堰市是一番熱鬧,香火不熄。尤其是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留隍附近城鄉市民、村民在二十二日晚開始,攜老帶幼,穿紅著綠,摜籃兜,盛香燭,提果品,殺豬宰羊,成群結隊,絡繹不絕地擁到媽祖宮祭拜,熱鬧非常。因媽祖宮面前埕較小,容不了很多供桌,於是,祭拜的人要排著隊,等到空著的供桌,才能擺上祭品,有時要等上一二個小時,人們也靜心等候,沒有流露出一點不耐煩之意。主辦者還請來外地戲班慶祝,少則三天三夜,多則五天五夜,城鄉城鄉男女老少,相率前來趕熱鬧、看戲,天后廟裡外,場擠得水泄不通,有時還往來當地派出所前來維持秩序呢!

留隍人拜神風俗,成為阝留隍民間信仰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時年八節

留隍時年八節指民間8個重要節日,即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各地風俗大同小異,但阝留隍都有自己的特點。下面僅描述其特色。

春節:拜年時必帶柑橘,阝留隍人稱“大吉”。回禮時也必贈回大吉,稱“大吉大利”。宴請客人時必擺上“四點金”,即用雞頭、雞腳、雞屁股及雞肉擺上雞盤,客人吃飯時雞肉儘量吃,而其它絕不用吃。

元宵:留隍農村用竹筒裝上煤油點火游燈,遠遠看來,如滿天繁星,十分欣歡。

清明:留隍掃墓必在清明節前三天至節後三天進行。

端午:留隍面臨韓江,過去多賽龍舟,吃棕球,其中以“桅棕”最具特色,如小枕頭,剝下竹葉像一塊晶瑩的羊脂玉,吃時用紗線割成小片,蘸砂糖。因用桅子泡製,吃起來有一種柔潤滑膩和特殊的香味。

中元:過去在媽宮前搭祭孤祭孤。

中秋:留隍有“月圓人也圓”之說,不少華僑和在外的人多選擇這個日子回去。

冬至:俗稱冬節,吃冬節圓,做冬節圓時一家大小圍坐在一隻“米羅”(淺,沿的籮筐)亭邊,各自提取粉團搓成彈珠樣吉的冬節圓,放進“米羅”里,越搓得大大小小參差不齊越好,這叫“父子公孫”圓,象徵著歲暮之際一家子圓圓滿滿。

除夕:合家聚餐,稱為“圍爐”表示大團圓。一家人不論平時分散在多遠的地方,都必須在除夕前趕回家團聚。“圍爐”後,長輩要給小輩們發“壓歲錢”,能掙錢的小輩也要給長輩紅包。這一天不能吵鬧,不能打壞盤、碗等器物,若打壞了說諸如“缶開嘴,大富貴”等吉利話來彌補過失,象徵著全年一家自始至終圓圓滿滿。家中的水缸要裝水,米缸要裝滿米。以象徵“年年有餘”。是夜室內室外燈火通宵,家家戶戶合家守歲,等得新年的來臨,俗稱“守歲”。零點一到,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古鎮內外一片轟鳴,一直持續到天亮。

其他的還有重陽節,即農曆九月初九日。這一天,留隍城鄉人們多到鳳凰山看日出;五穀主生,即農曆十月十五日,農民做菜果、豆目果、粟穗果,殺豬宰鵝去祭祀穀神,五穀主相傳為神農氏,他教人從事農業生產並發明農具,還發明草藥。教人治病;送灶,即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戶備各種供品放於灶前祭拜,送灶神上天述職。正月初四要打掃房屋,備清水一缸及稻草扎,插香於灶台,迎接灶神返歸,俗稱“神落天”。

四大禮儀

留隍人生四大禮儀,即:誕生禮、出花園、婚禮和喪葬禮。自古有繁簡之別,主要的地方特色有:

誕生禮:懷孕稱“有喜”、“有身份”。懷孕期在留隍有很多禁忌,如忌喪事,忌裁布縫衣,忌牆上釘釘,忌動工,禁食蝦、鵝、番鴨、羊肉、牛肉等。滿月稱“到月”,親朋送豬肉、雞蛋賀喜,主人請親朋吃酒菜,嬰兒方可出產房及見天,產婦方可出產房。外婆要送新衫褲、新腰兜、新背條、新搖籃。嬰兒周歲稱“對歲”以後每年生日,家長還得給他“做生日”,一般讓他吃雞蛋。51歲稱“上壽”,要“做大生日”,有繁有簡,繁者要大擺宴席,請親朋吃酒菜。“做生日”是誕生禮的追憶儀式。

出花園:見《出花園》。

婚禮:古時要行“六禮”,即提親、合婚、定親、行聘、請期、迎親。新中國成立後,婚禮有所改革,多是自由戀愛結婚,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大辦喜事崇尚奢華,城鎮結婚多到餐廳酒樓宴請賓客,而在農村則大辦酒席,有的做了幾十桌,留隍人追求“越熱鬧越好”的氣氛。

喪葬禮:城鄉繁簡有異,較標準的有6個程式:一為停屍,將屍體停於祠堂或者廳堂;二為報喪,向親戚朋友報知死訊;三為收觀,兒女要向死者告別,死著是婦女還要等娘家的人看後才能蓋棺;四為弔孝,親戚朋友上靈堂祭奠,家人日夜守靈,晨昏祭哀;五為出樞,也稱“送葬”;六為回靈,將亡靈引回至家門口,家人到隊迎接。以後“頭七”至“完七”均要祭拜。

茶背客家

留隍鎮茶背地區村民,其祖籍都是來自福建及江浙一帶,故屬於客家聚居地。其風俗習慣,有很多獨特地方,如村民的熱情好客,大大超過平原地區人民;語言上也與其它客家人有所不同,客語較重、較土音;婦女和勞動量不亞於當地男人。

(一)婚嫁。新中國建立以前,茶背地區婚姻嫁娶,都服從於媒約之言,父母之命,和取決於“算卜”之口。還有部分高寒山區,貧窮人家則採取“童養媳”,從小許配終身,少數有錢人家則三房四妾。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頒布新“婚姻法”,禁止和廢除不合理舊婚姻制度,解除童養媳婿約,寡婦可再嫁,男女平等,自由結婚,婦女身上的幾千年封建枷鎖被打碎。在大躍進、人民公新時期,各村抽調大批男女青年參加農田集體勞動,以及大鬧鋼鐵,築山塘水庫等工程,在勞動過程中,互相建立了感情,建立夫妻關係,如茶背村胡彩芳、蔗溪村劉同皮等都是在勞動工地上舉行婚事的。他們都是不花錢或不花錢,自由戀愛結婚。20世紀70年代中期,茶背鄉規定舉辦集體婚禮,全鄉男女對象統一時間結婚,衝破婚姻嫁娶看時看日的舊習慣。下南村還為全村青年在村址舉行集體婚禮,支部書記作證婚人,給社會帶來 了不少良好的風氣。80年代,婚事新辦盛行,如旅行結婚、不辦酒席等。但隨著人民生活提高,婚嫁禮節重新講究起來。

(二)喪事。解放前,由於歷史傳統,富有人家喪事則做佛事,叫做“七、七消災”,請地理仙選墓地,花錢如水;窮苦人家則生銀借債,從儉從簡。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宣傳破除迷信,號召廢除封建陋俗,較大的村落如下南、崬下、金崗、茶背等村,村民自覺組織老人會,提倡喪事簡辦,較有效地起到互相幫助和移風易俗的作用。

(三)喜慶。本地鄉民結婚、娶媳、生孩子、入新屋、祝壽,大凡喜慶之日,主家親朋好友,村中父老都要歡聚一堂,喝喜酒吃喜糖,好不熱鬧。70年代後期,有些在喜慶之日,請上一場電影,給鄉村父老鄉親觀看,增加喜慶氣氛。

(四)民俗。

請帖。每當村民辦好事,都要發出“請帖”,“請帖”分二大類,即全帖、半帖。十二板大帖稱全帖,簡帖則稱半帖。全帖請外氏和親朋長輩,半帖請本鄉人、同族人。當主人有喜事,需辦酒席,如娶媳婦、嫁女、生小孩、祝壽等,必須向親朋發出請帖,接到請帖的人,一般不能推辭,到時一定要參加宴會,但必須帶上賀禮,以表示祝賀。對於“報喪”一類,則不用發出請帖,而是派專人用口頭通報,通報完畢,被通報人一定要給通報人紅包及食點心,在食點心時,桌上一定要放四個小碟,而示對通報人感謝、祝通報人平安之意。

農村四時八節以春節、元宵最為隆重,家家戶戶宰三鳥,貼春聯,熱鬧非凡,走親訪友,互送年禮。

畫符。本地山區還遺有一些古老的迷信陋俗,每當村民家中有人生病及不詳之兆,需叫“卜卦”先生算卜或畫符、趕鬼(俗稱送冊仔鬼)等。各病情按各種不同符類貼法,有的貼在門上,有的貼在床邊,也有的讓病人戴在身上,意示保平安。如趕鬼的話,病人家中要用3個盅子,3支香、3小碗煮熟後,在半夜人靜時分,送到酵三岔路口,以示驅走病人身上的鬼魂,祝病人早日平安康復。

二次葬。茶背地區至今仍流傳著一種奇異的死者葬禮。一般人死之後,要請地理仙看個吉利地方,先用土葬(也叫大葬地);待若干年後,又要為死者做風水,如遇死者時日不吉利,則要60年後才可做風水。

第一次埋葬稱大葬或寄土,在山上選好地方後進行挖穴,穴位挖成防空洞形式,依山勢挖成比棺木大的隧道,把棺木寄放進去,然後封口修墳面。

過了幾年之後,再扒開墳面,抽出棺木,開棺取骨骸,按人體順序裝入陶罐,陶罐稱為金罐。如死者骨骸全部腐化,也要撮上一把土放進金罐。然後蓋上罐蓋,看好時日放進事先挖好的風水穴里,並請來泥水匠,用石灰砌成永久性的墳墓。墳墓的基面大小好壞不僅顯示死者的身份,也代表了死者家屬的貧富和社會地位的高低。

如死者的年庚與死時的時日是不吉利的話,當地人稱為“落枕空”,死者的子孫親戚不能哭,意會給後人帶來不祥之兆。大葬後在百日內就要修好風水,否則,就要過60年方可進行,而且這60年內子孫一概不得上墳掃墓。以上帶有迷信色彩的舊習俗,為紀念長輩,作為子孫一項責任,一直遺傳至今。

地方語言

留隍鎮潮語人口超過8.5萬,且大部份是只懂潮語而不懂客語的純潮語居民。湯坑、黃金、潭江、豐良、埔寨、砂田等並非純潮州語鎮,但也有不少潮語居民雜居。豐順全縣閩語(含潮州語、漳州語)人口約有11萬人,在豐順全縣戶籍人口中的比例為19.8%。,因而造成豐順的閩語人口客家認同率低於其他客家地區。此外,在大埔縣古野鎮莆田村、光德鎮九社村等村間有漳州、潮州語分布。除此之外,在梅江區、梅縣區、興寧等地,也有大批在抗戰時期從潮汕地區遷來的移民,但其在當地生活的後代已操客家語生活。

發展情況

全鎮創現價農村社會總產值1.44億元。其中工農業總產值1.1億元;鄉鎮企業總收入0.76億元。完成工商各稅181.33萬元,占縣下達任務的124.4%。農村人均純收入3284元,完成縣下達任務農業稅27.3萬元、特產稅5萬元。鎮財政預算外資金收入183.9萬元。鎮辦企業電站因遇早災,發電量只有320萬度,比減160萬度。村集體經濟收入5000至1萬元的有7個村,1萬至3萬元的有11個村。

民營經濟異軍突起

全鎮有民營企業408家,其中個體381個,私有企業27個。總產值6.3千萬元,為國家創稅87萬元。

農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

糧食種植面積調少20%左右,增加適銷優質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糧食總產雖略有減少,但經濟作物效益可觀。

通過培訓農業技術人員1650人,水果生產形勢喜人,全鎮有青欖萬元樹32株。全鎮水果種植面積累計1.7刀多畝,可收穫面積共1.5萬畝,水果總產1.68萬噸(其中青欖種植面積1。38萬畝,可收穫面積1.17萬畝,總產1.08萬噸,人平1020元),比增35噸,總收入達5000萬元以上,農村人平水果單項收入可達1180元。

林業生產採取強有力措施,加大宣傳、管護、檢查、處理力度,亂砍濫伐和山火事故明顯減少。森林覆蓋率逐年增加。全鎮宜林用地20.2萬畝,有林地18.7萬畝。其中松5.9萬畝,杉0.5萬畝,竹8.2萬畝,經濟林1.8萬畝,雜林2.3萬畝,覆蓋率81%。畜、牧、漁、菜總產量均比上年增加。

投資環境得到最佳化

交通方面:省道豐柏線本鎮境內11.2公里,省道?茶公路10.9公里已水泥硬底化,?留隍大橋聯接潮州通福建,行政村實現“三通”。韓江通航於梅州至汕頭。新建了刈布大橋(由鄉賢捐資),部分村道實現了硬底化。電信方面:全鎮共裝電話5850部、寬頻網40部。水利方面:韓江岸線在本鎮長達20公里,沿江有4個村築防洪大堤11.2公里,可防海拔24—27米水位,防洪大堤部分險段逐步得到維修加固。

城鎮規劃建設步伐加快

現有城鎮面積1.5平方公里,居民人數1.5萬人,歷史有老街1條,最近十年新發展了4條街道。新開發的萬江商住區建設逐步完善。

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球山中學高中部有6個班,學生338人,國中部有27個班、學生1406入,教州109人,職工13人。國小有19間完小,學生4500人,教師225人;全鎮有15個村架設了有線電視,基本都能收到中央和省台播出的節目;鎮設中心衛生院1個,病床60張,每個村都有衛生站,落實農村合作醫療16146人,占應保人數38%。全鎮人口出生率千分之十二點零六,計生率88.98%,自增率千分之七點三,節育率達90.56%;城鄉居民衣、食、住、行大為改觀,社會治安基本穩定,人民民眾安居樂業。

投資環境

留隍鎮地處豐順縣東南部,韓江中下游西岸,靠近潮州市。縣內與東留、茶背、小勝、東聯、潘田、黃金鎮接壤,總面積161.07平方公里,山地面積20.3萬畝,耕地面積18749畝,其中:水田16725畝,旱地2024畝。

鎮行政轄1個居委會和18個村委會。1998年全鎮有10214戶,總人口48817人。其中:農業戶8020戶,41383人;非農戶2194戶,7434人。

1998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67億元;鄉鎮企業總收入1.01億元;鎮級財政收入188萬元;糧食總產11574噸;農村人均純收入3136元;非公有制總產值5000萬元。 留隍鎮地理位置極佳,自然環境優越,地下礦藏豐富,水力資源量大,嶺南佳果遍地,森林品種繁多。留隍大橋橫跨韓江,境內韓江岸線長20公里,湖光山色,風景如畫。媽宮、萬江古廟、古榕樹等是文明遐爾的風景勝地。

交通、能源、通信、集鎮、教育等基礎設施初具規模,歡迎港、澳、台、僑胞和外商、實業家前來開發旅遊業、水電業、貿易業、服務業、運輸業及中介組織。

留隍鎮的發展目標是:穩定糧食生產,發展優質糧食品種;推出“三高”農業產業化進程,實施“青欖強鎮”計畫;創辦以青欖為龍頭,其他優質水果為次龍頭的農副產品加工、

儲藏、保鮮、運輸為主的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業龍頭企業;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力爭到2001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8億元;鄉鎮企業總收入1.1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770元,到2002年實現小康水平。

領導介紹

黨政班子

賴建軍(黨委書記、人大主席)負責黨委、人大全面工作。
葉振通(黨委副書記、鎮長)負責政府全面工作。
劉旭良(黨委副書記)分管黨群、機關支部、政法、綜治、信訪、招商引資等工作。
朱金豹(黨委委員、副鎮長)協助鎮長開展政府日常工作,分管國土、城建、城管、環保、規劃、房管、人防、安全生產等工作。
劉兆源(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分管紀檢、監察、農村、農業、經管、氣象、畜牧、農村合作醫療,協助工程和資金監管等工作。
劉奕標(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分管武裝、民兵、工業、企業等工作。
胡偉國(黨委委員)分管民政、殘聯工作,協調茶背片工作,協管教育、衛生工作。
江垂京(黨委委員)分管組織、交通、公路建設等工作。
劉錫奇(黨委委員)分管水利、供電、衛生整治、生豬管理等工作。
鄭紹迎(黨委委員)分管工會、共青團、婦聯、勞動保障等工作。
吳伶俐(黨委委員)分管精神文明、宣傳工作,協管文化等工作。
劉銳鋒(黨委委員)分管林業、僑務、統戰、宗教等工作。
劉躍(人大副主席)分管人大日常工作,協管水利、供電等工作。
陳春史(副鎮長)分管財政、稅務、工商、經貿、物價、教育、科技、旅遊、工程和資金監管等工作。
劉巧鳳(副鎮長)分管扶貧、文化、廣播電視、體育等工作。
鄭培欽(副鎮長)分管人口和計畫生育、衛生、食品、醫藥、藥監等工作。

機構職責

(一)黨政辦公室(加掛人大辦公室牌子)
負責鎮黨委(含紀檢監察)、人大、政府以及共青團、婦聯、工會等群團組織的各項日常工作,負責黨團組織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組織、機構編制、宣傳工作;做好統計、資料、保密、文檔、收發工作;負責抓好國防教育、兵役、民兵、統戰僑務和民族宗教工作;負責協調各綜合性辦公室之間的工作關係和各項中心工作。
(二)經濟事務辦公室
負責鎮經濟建設的發展規劃,具體承擔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規劃、經濟結構調整、項目開發工作,負責稅收、物價、交通、糧食、供銷等部門的協調管理工作;負責招商引資工作;協調與經濟發展相關的其他工作。
(三)社會事務辦公室(加掛社會保障事務辦公室牌子)
負責民政事務、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負責協調做好教育、科技、文化、廣播等工作;協助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相關工作;協調與社會事務相關的其他工作;負責貫徹執行國家、省、市有關衛生工作的方針、政策;負責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負責做好各項衛生預防工作。
(四)人口和計畫生育辦公室
負責宣傳黨和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的方針、政策和有關規定,制定鎮人口和計畫生育宣傳教育計畫;負責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落實計畫生育的任務。
(五)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信訪維穩辦公室(加掛安全生產監督辦公室牌子)
負責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信訪維穩工作,負責處理民眾來信和接待來訪,調解民事糾紛和處理相關涉農侵權工作;協調政法工作;負責做好安全生產管理各項工作,協助土地、礦山、山林權屬糾紛調處和治理整頓工作。
(六)農業事務辦公室
負責農業、林業、水利、扶貧開發和相關項目開發工作;負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基本農田保護區和農業經濟發展的管理;負責農村土地管理、減輕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負責組織實施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含水產養殖技術)推廣和動物防疫、檢疫、疫情監測工作;負責林業管理,做好護林防火和山林撫育綠化工作;負責做好現代農業機械的推廣和運用管理工作;負責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工作;協調與農業事務相關的其他工作。
(七)規劃建設辦公室
負責鎮村規劃建設、環境衛生治理和環境保護,負責鎮、村基礎設施和鎮公用事業的建設維護管理工作;協調與規劃建設事務相關的其他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