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濤

王孝濤

王孝濤(1928- ),漢族,浙江平陽人,中藥炮製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碩士生導師。1951年畢業於浙江醫學院藥科。原中藥炮製研究室主任,中國中醫研究院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老師。第六、七、八、九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專門委員會委員。曾任國家藥典委員會第四、五、六、七屆委員,國家秘密技術審查專家組專家,國家中醫藥局中藥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醫藥工作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藥學會中藥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炮製分會名譽主任,中國藥學會理事,中國民間中醫藥協會理事等,中國社會經濟調查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醫雜誌特約編委,中國中藥雜誌、中國藥學雜誌等5個雜誌的編委、顧問。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王孝濤 王孝濤

王孝濤20世紀50年代初進行“道地藥材”的調查,首次鑑定國產當歸品種為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甘草品種為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等,60年代轉向中藥炮製科研工作,編寫《中藥炮炙經驗集成》及《歷代中藥炮製資料輯要》等專著,為中藥炮製學科發展奠定基礎;70年代籌建中藥炮製科學研究室,積極採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毒性中藥法半夏、白附子等進行炮製沿革、炮製原理、炮製工藝和飲片質量標準等較系統研究,制定炮製新工藝及其飲片質量標準;1959年參加《中國藥典》的編訂,首次增加中藥炮製標準,1979年再次完善藥典中藥炮製標準,並負責編訂《全國中藥炮製規範》。

生平歷程

王孝濤,1928年6月15日出生於浙江省平陽縣南湖鄉鹿角山村的一農村中醫家庭。祖父、父親在農村開一小藥鋪,坐店看病,母親協助配藥。家處浙南南雁盪山山區,草藥資源豐富,當時農村缺醫少藥,有病多靠當地民間草藥來醫治都很有效。王孝濤自幼受家庭薰陶,對治痢的鳳尾草、消瘡癤的黃蜀葵、金銀花等有所初曉。

1941年高小畢業後以公費考入省立溫州中學國中部,分配於溫中青田分校念書,時逢抗日時期,物資短缺,學校借用當地寺廟棲霞寺為舍,又時遭到敵機的轟炸和擾亂,生活、學習實處於困難重重境地,他親受現實的教育,使自己明白了眼前一切是由國家貧窮落後和遭國外列強侵略凌辱所造成,為此立志“發奮求學,力圖救國”,假期自覺積極參加學校歌劇團,為向民眾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而演出。當時語文老師廖家駒先生曾為他題一贈勉詞“上達——人須有上達之志,期能成就其事功”,這成為激勵著他一生學習、工作的座右銘。

1944年考入浙江聯合高級中學(現浙江省立杭州高級中學),當時學校借明代政治家劉伯溫宗祠為舍,地處青田縣南田山地,山清水秀,小橋流水,稻穀飄香,頗為一幅值得珍惜的祖國大好河山圖景。抗戰勝利後,學校遷回杭州貢院原址,目睹當時官場貪污舞弊、賣國喪權等當時政權的腐敗,為此積極參加著名愛國人士、經濟學家馬寅初先生救國演講會,並參加1946年馬先生倡導的“反對開放內河航運權”遊行抗議、高呼“反對出賣主權”,“反對內戰”、“打倒官僚資本主義 ”、“改善公教人員待遇”等口號的愛國學生運動。

1947年高中畢業後考入浙江醫學院藥科攻讀藥學,師從葉三多、顧學裘、曾廣方等老一輩藥學專家。暑期一面參加杭州市防疫隊工作,向廣大民眾宣傳環境衛生,打防疫針和生命統計調查等,一面又籌建實驗藥廠,生產當時部隊和民眾急用的生理鹽水、十滴水、八卦丹等常備藥品。

1951 年醫學院畢業,時逢抗美援朝時期,他參加華東區衛生部組織應屆醫學畢業生到南京作短期學習集訓,以提高政治覺悟和為人民服務思想,並無條件服從國家統一分配。結業後於1951年9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衛生部分配到衛生部中央衛生研究院藥物系,參加籌建中國醫藥研究所及中藥研究室。

為開展“道地藥材”的研究,1953年深入西部的甘肅、青海及四川、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等中藥材主產地,首次採集到當歸、大黃、附子、川芎、甘草、黃耆等大量常用中藥的原植物及中藥材標本。

為中藥飲片、炮製工藝立法,1959年王孝濤積極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的編寫工作,首次完成中藥飲片炮製工藝標準部分。1978年任第四屆衛生部藥典委員,再次增補完善中藥飲片炮製標準。1983年受衛生部委託,歷經三年,在調查、研究和蒐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現行的《中藥炮製規範》的基礎上,完成編訂《全國中藥炮製規範》,這是中國第一部全國性的中藥飲片生產和質量的規範和技術標準,對提高中藥飲片質量和完善中藥質量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王孝濤 王孝濤

1978年起王孝濤首次招收中藥炮製學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並選為500名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學習的導師之一,以師帶徒方式,盡心培養中藥炮製高層次科研人才。並為中藥炮製師資學習班、西藥學中藥班和日本、朝鮮、越南、泰國、韓國、馬來西亞等留學生、進修生講授中藥炮製課程,培養中藥人才。為表彰王孝濤為培養中醫藥人才做出了貢獻,1994年獲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榮譽證書。

1983年王孝濤任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並連任七屆、八屆、九屆政協委員,他積極履行委員的職責,參加赴各地學習視察,了解社情民意。為振興中醫中藥事業,為建議編寫當代《中華新本草》及加強中藥生產、提高中藥質量、規範中藥材市場等提案出力獻策。

1991年王孝濤獲國務院頒發“為發展中國醫藥衛生事業做出貢獻”的表彰證書和政府特殊津貼。同年獲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榮譽證書。

研製經歷

一、珍珠炮製有絕活,慈母語驚大學生

王老出生於浙南山區一個鄉村民間醫生家庭,祖輩務農,自祖父輩始兼學了中醫眼科,母親也配合學了配藥和製藥.為此他從幼少時就得到了中醫知識的薰陶,對中草藥治病也有所知曉.1951年當他從浙江醫學院藥科畢業回家探視時,母親問他:"大學畢業了,學什麼呀?"當時王老想,說學生藥學怕他母親聽不懂,隨口說:"學中藥".他母親說:"那好呀!我來問你,中藥珍珠是怎么磨的?"王老在學校確沒有學過中藥和中藥炮製,也沒有磨過珍珠.這一下,使他很難堪,答不上來,只好實說:"我沒有學過" .他母親又說:"那你在我手裡還是沒有畢業".對這一小故事王老永記不忘,這不但使他明白了中醫中藥中還有一整套寶貴的傳統製藥技術,而且也為王老一生堅定不移的做好中藥科研工作紮下思想基礎.

王老1951年畢業後,由中央衛生部分配到原中央衛生研究院,主要配合籌備中國醫藥研究所及生藥研究室.當時他很幸運,得到曾當過毛主席保健大夫的瞿憲文瞿老"一對一"的教導,認真學習了黨的中醫政策和毛主席對中醫藥工作的系列指示,以及瞿老在革命時期用中草藥保健的經驗,很快地使他明白了"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的道理.由此他回響黨的號召,為自己立下"獻身於中醫藥事業"而奮力工作的志願.1954年他又服從組織安排調到衛生部中醫研究院配合籌備中藥研究所及生藥研究室、標本室和苗圃等,後期又籌備炮製研究室.這時他積極參加了在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學習中醫基礎理論,本草學、炮製學和方劑學等課程,為開展中藥研究打下基礎.

二、勇於創立新學科,華夏自有炮製學

中藥炮製是製備優質飲片的一門原創性的傳統製藥技術,是在中醫臨床辨證用藥的基礎上發展而形成的.中醫臨床傳統採用飲片入藥組方,這是中醫用藥的特色所在,與西方醫學採用單一生藥入藥有其較大的差別.當前除《中國藥典》收載了中藥飲片為法定藥品外,世界各國藥典,尚未見有相類同的藥品.正由於現代藥學中還沒有相應的學科,早在50年代,各中醫高等院校中藥系中雖然有由中藥老師傅講授的"中藥飲片炮製"這門傳統製藥技術,但是在中醫藥界,老師、教授中對中藥飲片炮製技術的學科歸屬,認識不很統一,時有爭論

當時王老正考慮就這門技術的特色,能否建立一門新學科的問題,他根據中醫傳統是採用飲片入藥組方的辨證用藥的特色和具有豐富的、獨特的炮製技術內容,既有別於生藥學科,又有別於中藥製劑學科的內涵,飲片也正是製備中醫成方製劑的原料藥,他大膽提出了完全可以創立一門中藥炮製新學科的主張.正當60年代的一次全國中醫藥高等院校武漢會議前夕,有老師向王老徵求飲片炮製如何分科意見時,王老認真論述了自己對創立中藥炮製新學科的建議.後來他得知高校武漢會議通過了中藥炮製單列新學科的信息,此後王老不斷完善炮製新學科的科研對象、目的、科研途徑、理論基礎以及邊緣學科等相關內涵,又開始新一輪的工作.

三、虛心求教老藥工,傳統口授登雅室

王老早期工作是從事道地藥材的品種質量研究,在老一輩生藥學、本草學家趙燏黃、葉三多、樓之岑教授的指導下,他一面學習中藥知識,一面結合道地藥材品種質量的專題研究.他深入道地藥材的生產區域,如當歸、大黃的西北地區,附子、黃連生產的西南地區及黃芪、甘草的道地產區內蒙地區,等進行藥材資源調查,總結老藥農的種植、採制等生產技術經驗,並收集其原植物、藥材標本等,而後繼續總結整理出道地藥材種植、採制的生產技術規程,和正品藥材質量傳統鑑別經驗等科學資料.王老首次澄清了國產當歸、甘草的品種等問題,為開展道地藥材品種、生產、質量的規範化研究積累科學資料.當歸、甘草的品種學名被《中國藥典》1963年版以來各版所收載

為開展中藥炮製科研工作的需要,王老從道地藥材品種、質量研究工作轉向中藥飲片炮製研究.1958年先是在生藥室內成立了中藥炮製研究組,由王老來負責.

由於中藥飲片炮製以往是屬於私家生產經營,因此這一獨特的傳統製藥技術在各大藥店和中藥廠之間是處於相互封閉保密狀態,較長期來未見有較完整的文字記述材料.從現存歷史文獻看,大約近400年來,通常只能在中藥師徒之間依靠口傳心授的方式世代相傳的,王老認為很有必要進行一次較為全面系統的繼承和整理.

為更好開展飲片炮製科學的研究積累資料,王老的研究組下決心深入中藥飲片炮製生產車間,向老中藥師傅、老藥工學習,總結生產技能和飲片質量傳統鑑別經驗的掌握.

1959年始王老研究組先後深入北京同仁堂、天津中藥飲片廠等全國十幾個藥廠進行調查、學習.一面在炮製車間跟班學習炮製操作技術,一面記錄每種中藥炮製工藝的全過程.按炮製生產工序以及飲片質量鑑別等項目編寫成文,並經過老中藥師傅審查改正,得到老師傅點頭認可後,定為初稿.

王孝濤 王孝濤

正巧這時,衛生部藥政局也"為繼承總結中藥炮製生產技術"下達檔案,由各省、市、自治區衛生廳、藥材公司組織,由當地精通飲片炮製的中藥師傅、老藥工參加,並配備精通中藥學的藥師組成的中藥炮製研討小組.王老的研究組也正好配合各地的研討小組開展工作,當時是採用集體以口述並相互補充的方式,對常用各種飲片炮製技術經驗、炮製製作要點、輔料種類和用量、生產用具及設備等做以詳細介紹,並一一做出文字記錄,並按炮製的工序整理編寫成地區性的飲片炮製生產技術規程的文字資料,而後陸續印刷成書.

繼後王老的研究組在繼續蒐集全國28個主要省、市、區現行的飲片炮製生產經驗技術資料的基礎上,組織由衛生部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參加的編寫小組,並根據中醫理論和用藥特色,保留各地獨特的飲片炮製經驗技術以"並同存異"的方式,綜合整理彙編成《中藥炮製經驗集成》一書.該書收載有常用中藥501種的不同炮製品的基本製作方法,並按治削、炮製、藥效等內容加以敘述,1963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74年出修訂本.這本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飲片炮製專著,真實地反映當時全國現行的飲片炮製生產經驗技術和地方習用的獨特的炮製技術,也是近400年來,首次將全國性由世代師徒間以"口傳心授"的傳統飲片炮製的經驗技術轉為文字的形式較完整傳承保留下來,為現今實現飲片炮製創新發展研究提供寶貴的科學資料.該書曾獲1978年衛生部全國醫藥衛生科技大會獎.

1962年王老研究組又與陝西中醫研究所,山東中醫藥研究所和原北京中醫學院中藥系等協作,對飲片炮製的歷代文獻進行較系統的繼承整理.選集自漢代至清代前後近2000年間的主要古醫藥文獻200多部,從中輯錄相關飲片炮製技術和基本理論等資料,就各文獻寫明書目、著者、年代版本等經過整理以炮製資料年代先後為序加以編排,編著成《歷代中藥炮製資料輯要》一書.該書是在1965年完稿的,此時處於文化大革命期間,科研工作停頓。

1969年王老又下了"五.七"幹校,當1970年他回所後發現《輯要》原稿由於單位準備搬遷被散亂了,大約經過1個月時間的翻箱倒櫃,好不容易總算找全了,王老又及時向當時軍管會領導打了報告建議由內部出版,得到批准.由於該書約100多萬字,而當時只有王老一人進行三次校對,因低頭校對時間過長,迫使王老的第四、五頸椎造成滑脫,出現頭部發熱、頭昏、眼花、站立不穩的症狀.為了書能按契約期出版,王老想出了把辦公桌用舊木箱墊高30公分,再將稿子豎起了來校對的辦法,帶病堅持校完全稿,於1973年正式出版.這本書可謂是歷史上最完善的一部中藥飲片炮製歷史文獻資料,為研究傳統中藥製藥技術的起源、發展沿革、炮製傳統理論及研究制定統一炮製工藝及其製品質量標準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技術資料.該書獲1975年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科技成果獎.

以*是代表著古今傳統中藥飲片炮製技術的兩部專著,為全面繼承中藥飲片炮製技術和學術遺產做了貢獻.並為當今開展中藥炮製的科學研究提供了甚有價值的技術資料,為中藥炮製學科的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2007年"中藥炮製技術"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王老被文化選定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老被文化部授予"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

四、炮製工藝需改進,與時俱進訂標準

70年代王老的研究組在較全面繼承整理古今中藥炮製技術資料的基礎上,又開展了毒性中藥炮製的科學研究,他首選了天南星科的半夏、白附子、天南星等中醫常用的化痰止咳藥,進行炮製歷史沿革、炮製工藝、炮製化學、炮製藥理以及臨床驗證等多學科綜合研究.近20年時間,前後完成了各項試驗研究的計畫指標,優選制定了清半夏、法半夏、制白附子、制天南星等炮製新工藝和其飲片的質量標準.其科研成果經院、部、局級組織同行專家進行評定,半夏炮製新工藝改進和質量標準的科研成果,曾獲1978年院級科研成果獎,1980年部級科研成果獎.制白附子、制天南星炮製工藝改進和質量標準,分別獲1992年和1994年局級和院級中醫藥科技進步獎.

王老在實現他為中醫藥事業而奮力一生的心愿的奮鬥歷程上,足足走過62個年頭.現今已是耄耋之年,他雖右眼因視神經萎縮並發白內障而失明,但他還是"以所為家",風雨無阻,每天上午九點和下午三點,常現身在他的實驗室內,不時為炮製研究的年輕同志提供些參考資料和意見,有時為藥房同志講解中藥飲片的鑑別知識.王老就這次黨和組織對他工作的認可並給予很高獎勵表示感謝,特別是在新中國60年華誕喜慶日子裡,他永記不忘,雖然獎勵是以他個人名義,而工作是大家完成的.是整個研究團隊,集體的功勞,大家的功勞.王老說今後他還是願遵照國務院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和四部辦公廳"關於加強中國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意見"中提出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精神,盡力做好中藥炮製技術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他很贊同"一個偉大的民族,必然善於傳承和發展自己優秀主流的傳統文化的" 觀點,以此感恩祖國,感恩於中華民族祖先聰明才智.更有望持續發展祖國中醫藥文化為世界全人類造福.

人物貢獻

王孝濤從事道地藥材及中藥炮製科研工作50多年,收集、整理、彙編了歷代中藥炮製經驗,先後編撰出版了《中藥飲片炮製述要》、《中藥炮製經驗集成》、《歷代中藥炮製資料輯要》等9部中藥炮製學專著。其中《中藥炮製經驗集成》榮獲1978年衛生部全國醫藥衛生科技大會科技成果獎,《全國中藥炮製規範》榮獲198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科技成果一等獎,《歷代中藥炮製法匯典》榮獲1991年全國首屆優秀醫史文獻圖書銀獎,《歷代中藥炮製資料輯要》榮獲1965年院級成果獎。先後公開發表110多篇專業論文,其中“古代中藥地黃炮製歷史沿革研究”被譽為中藥炮製文獻整理研究的範文,對在全國各地開展中藥炮製歷史沿革研究起了積極的作用。王孝濤為國家藥管理局第一批師帶徒指導老師(北京地區)。

王孝濤在振興傳統製藥技術、創建和完善中藥炮製學科、培養中藥炮製專業人才、實現傳統炮製技術現代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主張中醫藥科研應以中醫藥傳統理論為指導,在繼承中藥理論和中藥製藥技術的基礎上,根據中醫辨證用藥的特點,運用傳統和現代科學方法,對中藥製藥的傳統工藝和地道藥材的品種質量等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闡明其科學基本原理,改進傳統製藥工藝技術和設備,促進傳統製藥技術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方向邁進,從而提高和豐富中藥和中藥炮製等學科的學術水平。他提出了“中藥炮製製毒增效論”及“中藥採制控制論”等理論,為中藥炮製科研起到導向作用。早在20世紀60年代,他組建了全國第一個中藥炮製學科研究室,對毒性中藥進行研究。“七五”、“八五”期間, 承擔國家和部局級中藥炮製的攻關項目,先後對毒性中藥半夏、白附子、天南星、商陸、芫花等進行炮製沿革、炮製原理、炮製工藝、飲片質量等較系統的研究。他領導的科室和參加的課題組所完成的科研成果獲國家級和部、局級成果7項,院級成果13項。

他培養碩士生2名,博士生1名,師承繼承人1名。多次為中藥炮製師資班、西藥學習中藥班、中醫中藥班及國際進修生講授中藥炮製學。

主要成就

繼承傳統炮製技術 轉口傳心授的經驗技術為文字資料

中醫傳統是採用中藥飲片入藥配方,而後製備成中藥複方製劑套用於臨床,這是中醫用藥的特色所在。製備優質飲片的傳統製藥技術通稱為中藥炮製。由於中藥飲片以往都是屬於私人生產經營,為此,這一獨特的傳統製藥技術,在各中藥廠(店)之間是處於相互封閉狀態,通常只能在各中藥師徒之間依靠口傳心授的方式世代相傳。可想而知,當時中藥炮製生產技術資料是極為缺乏的

為了更好地開展中藥炮製的科學研究,王孝濤下定決心,計畫從繼承整理著手,由此,於1959年他一方面深入北京、天津、上海、杭州、重慶等地的飲片生產廠家調查學習,並參與當時為繼承總結中藥炮製生產技術,由衛生部藥政局下文,再由各省市組織有當地熟練炮製的中藥老師傅和有經驗老藥工參加的中藥炮製技術研討小組,由大家以口述並相互補充的方式,對常用各種飲片的炮製工藝規程、製作要點、輔料種類及用量、生產用具及設備等炮製生產經驗技術,一一作了詳細的文字記錄,並按炮製規程的淨選、切制和炮炙三大工序,整理編寫成技術文字資料,繼後王孝濤又在蒐集全國28個主要城市現行的炮製經驗技術資料的基礎上,組織編寫小組。提出應保留各地方特色的炮製經驗技術,根據中醫理論和用藥特色,以“並同存異”的方式作了綜合整理,彙編成《中藥炮炙經驗集成》(1963)一書。該書是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全國現行的飲片炮製生產經驗技術和地方習用特色的炮製技術。亦是首次全國性將由世代師徒間口傳心授的傳統炮製經驗技術轉為寶貴的文字資料。該書曾獲1978年衛生部全國醫藥衛生科技大獎

另一方面王孝濤又與同行協作,選自漢代至清代間主要醫藥文獻200多部,輯錄其中有關炮製技術和理論資料,經過整理,以炮製工藝資料年代先後為序加以排列,編纂成《歷代中藥炮製資料輯要》(1973)一書。該書可謂是歷史上最為完善的一部中藥炮製歷史文獻資料。該書獲1965年中國中醫研究院科技成果獎。以上兩書是代表著古今中藥飲片炮製的兩部專著。為全面繼承中藥炮製學術遺產做出了貢獻,並為當今開展中藥炮製的科學研究提供了甚有價值的技術資料,一直得到炮製同行的好評。這兩書確為中藥炮製學科的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總結藥材生產經驗 提出“中藥採制控質論”

中藥採制是製備優質中藥材的一門傳統製藥技術,它是在中醫長期醫療用藥和中藥生產實踐中,漸漸形成的較系統的理論和製作技術,保證了中醫臨床用藥的質量。王孝濤在藥材產區向老藥農調查總結採藥,製藥和種藥經驗時,發現藥農還有豐富的控制藥材質量的經驗。口述中常提到“道地藥材”、“嚴守季節”、“採挖條件 ”和“乾燥要求”等特定製作常規。由此,帶了這些問題,王孝濤查閱了大量古本草和醫方文獻,發現早期書目中就有中藥採制的專著《桐君採藥錄》,可惜該書早已散失。

而在現存的歷代本草和醫方書籍,如漢代《神農本草經》,唐代《新修本草》、《千金翼方》,宋代《本草衍義》、《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明代《本草品匯精要》、《本草綱目》等文獻中,都有記述有關中藥採制的豐富史料,有的列為專論。認為“夫藥採取,不知時節、不以陰乾、暴乾,雖有藥名,終無藥實。故不依時採取,與朽木不殊,虛費人功,卒無裨益。”其中明確採用了“藥出州土”、“采造時月”、“藥藏”以及“出產擇地土”、“採收按時月”、“藏留防耗壞”等作為中藥材質量控制的法則,並較系統指出了中藥材的生長區域、生長期(年)限、採藥季節、乾燥條件、藏儲期限等與其藥材質量有密切關係。就此王孝濤又在繼承整理文獻的基礎上結合藥材生產實際經驗並吸收現代科研資料為論據,提出“中藥採制控質論”的見解。引用了道地藥材的“懷地黃(河南)”其內含物質的梓醇和總還原糖的含量,均高於非道地的山東、浙江和廣東的產品。

王孝濤認為應重視中藥採制技術的繼承整理和科學研究。要在全面繼承總結傳統中藥採制技術的基礎上,採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系統的研究,並把中藥採制法則內容列為中藥材質量控制的科學指標,進而促使實現中藥採制的規範化和標準化。依此用來控制中藥材質量以達到安全、有效、穩定、可控的科學標準。

主要論著

1 王孝濤.當歸產區實地調查報告 藥學通報,1954年

王孝濤作品 王孝濤作品

2 王孝濤.唐代千金翼方中的道地藥材.上海中醫藥雜誌,1956年

3 王孝濤,樓之岑.國產防己生藥形態與組織的比較研究—粉防己和木防已.中國藥學會論文集,1957年

4 王孝濤,姚達慕,倪慕雲,等中藥炮製經驗集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年

5 王孝濤.半夏炮製沿革探討 新醫藥學雜誌,1977年

6 王孝濤,曾美怡,吳連英,等半夏炮製工藝的改進.新醫藥學雜誌,1977年

7 王孝濤,江文軍,吳連英,等法半夏炮製工藝的改進.中成藥研究,1981年

8 王孝濤.中藥飲片炮製述要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1981年

9 王孝濤.古代中藥地黃炮製沿革的研究中華醫史雜誌,1982年

人物軼事

70件提案,一部參政史 全國政協委員王孝濤的故事

在散發著淡淡草藥味的辦公室里,王孝濤搬出了任政協委員整整20年間所有的提案草稿。裝在信封里的一沓沓紙片已經發黃……

王孝濤是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炮製專家,1983年開始連任全國政協第六、七、八、九屆政協委員。

“祖國的發展日新月異,”王孝濤和記者聊起參政的經歷,開口就顯得格外激動,“在中藥研究院裡就能看到變化,不僅東南亞等國的研究生越來越多,現在還出現了來自西方的學生,說明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王孝濤認為,短短十幾年,國家能取得如此迅猛的發展,得益於多方面原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使各界人士集思廣益、暢所欲言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他從草稿堆里拿出兩張巴掌大的紙片,上面密密麻麻地寫滿蠅頭小字。在1984年全國政協六屆二次會議上,王孝濤牽頭提出了由國家組織編纂“中華新本草”的提案。很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這項提案列為重大科研課題,並立即動手組織全國60多所高等醫藥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500多人開始編寫。王孝濤任副總編兼中藥炮製部分編委會主任。

1999年,集中華醫藥大成的《中華本草》問世,洋洋30卷,計2800多萬字,收錄中藥8980味,配置插圖8942幅。這是一直讓王孝濤深感快慰的成就,因為自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以後,400年來中國沒有一部新的本草學專著。雖然中藥的品種、藥理、理論等方面出現了很多很好的研究成果,但只能散存在各處,不成體系,不能為大家共同分享。至今他仍在感嘆:“盛世修本草,此言不虛也。”

王孝濤沒有想到自己的一個提案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從那以後,每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王孝濤都至少要準備兩個提案,爭取一次大會發言。

他從信封里抽出一疊疊草稿紙:依法保護野生藥材資源、依法管藥造福於民、醫藥結合振興中醫中藥、保護修復和利用本草古籍、依法治理規範中醫藥專業市場、修訂全國中藥炮製規範、開發民族藥和道地中藥材……20年間,在歷次全國政協會上,王孝濤共遞交了70多件提案和10多篇大會發言稿。

“提案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提提案就要更慎重認真。”王孝濤說。雖家在北京,每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他總在報到第一天就入住駐地,認真準備提案。由於右眼失明,他幾乎是臉貼著桌面認真工整地謄寫提案。他說,提案不是僅僅提問題,而是替國家想辦法,要找到解決的方法,給黨和國家各級機構建言獻策,“自然要花費時間和精力,要下一番苦功了。”

和王孝濤一樣,政協委員積極履行職能、坦陳己見蔚然成風。提案數量,一年比一年多;提案質量,一年比一年高。政協九屆一次會議,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和各族各界人士提出提案3041件。去年的政協九屆四次會議,提案數量達到了3737件,至今年2月辦復率已達到98.9%。

2000年的九屆政協三次會議上,政協委員提出實施“星火西進”戰略的提案,次年國家“星火西進示範工程”即開始實施;全國政協九屆四次會議期間,11位委員提出關於維護司法公正的建議案,很快在公檢法系統引起了加強監督檢查、提高隊伍素質的行動……

王孝濤委員說:“我在看到祖國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也有幸見證了人民政協制度所走過的輝煌20年。事實充分證明,人民政協制度的確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一項民主制度。”

所獲榮譽

1991年他獲國務院頒發“為發展中國醫藥衛生事業做出貢獻”的表彰證書和政府特殊津貼。同時獲世界文化理事授予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榮譽證書。他現擔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炮製分會名譽主任、中國中藥協會中藥飲片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藥炮製技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著作介紹

基本信息

書名:中藥飲片炮製與臨床組方述要

王孝濤 編著

ISBN:9787502566470

出版時間:2005-4-1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市場價:¥20.00

內容介紹

本書由著名中藥炮製學專家王孝濤教授撰寫,他為振興中國傳統製藥技術、創建和完善中藥炮製學科、實現傳統炮製技術現代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本書分為常用中藥飲片炮製技術和中醫臨床常用組方兩部分。上篇全面介紹15種中藥炮製方法的炮製作用、炮製要求、炮製操作方法及套用實例,並介紹了中藥飲片的量化質量要求和貯存保管要求。下篇在介紹每種中藥的生品、製品及不同規格製品的性味、藥效作用的基礎上,根據所治療病證給出療效可靠、針對性強的常用方劑,供臨床醫生及讀者從中領悟中醫用生、熟飲片組方用藥的配伍規律。附錄介紹了中國中藥材產地,中藥材採收、加工、乾燥、貯藏保管的具體方法,毒性中藥品種及中醫配伍用藥禁忌,中藥湯劑的製備與服法等知識。

本書內容豐富,語言精練,科學實用,非常便於讀者學習、掌握,適合基層從事中藥炮製生產、中藥調劑、中藥經營管理人員及藥農閱讀,也可供家庭用藥參考。

作者簡介

王孝濤(1928-)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中藥炮製學家。1951年浙江醫學院藥科畢業。一直從事道. 地藥材及中藥炮製科研工作。尤其對毒性中藥半夏、白附. 子、天南星、商陸、芫花等進行炮製沿革、炮製原理、炮製. 工藝、飲片質量等較系統的研究。“七五”、“八五”期間承擔國家中藥炮製攻關項目,獲國家、部局級成果7項,院級成果14項,出版9部中藥炮製著作,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 “古代中藥地黃炮製歷史沿革研究”被譽為中藥炮製文獻整. 理研究的範文,對在全國各地開展中藥炮製歷史沿革研究起. 了積極的作用。在振興傳統製藥技術、創建和完善中藥炮製學科、培養中藥炮製專業人才、實現傳統炮製技術現代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獲“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

主編出版《歷代中藥炮製法匯典》、《中藥飲片炮製述要》、《全國中藥炮製規範》等炮製專著9部,公開發表“中藥炮製製毒增效論”、“中藥採制控質論”等專業論文120餘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