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祈紀念館

王光祈紀念館

王光祈紀念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置信城市公園內,建築面積500平方米。為紀念中國五四時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卓越的愛國主義者、現代中國音樂史上偉大的音樂學家和音樂史學家王光祈而建,1989年10月落成開放。

基本信息

展館簡介

王光祈紀念館王光祈紀念館外景
紀念館位於四川成都市溫江區人民公園內,於1987年10月建成。外觀為正檐翅角的古典式建築,內部為現代化裝修,設有王光祈先生事跡陳列室和書畫展覽廳。

有其墓碑,高1.6米,寬0.7米,正面為芙蓉花環圖案,碑額標誌為一音符,碑文為“王光祈先生之墓”,用正楷字書寫。由四川音樂學院主持修建。

1989年10月25日,紀念館在其家鄉溫江縣第六屆菊花會開幕之際正式開館,對外開放。該館由王光祈生平事跡展廳和紀念王光祈書畫作品展2個展廳組成,全面展示了近現代史上著名社會活動家和音樂學家王光祈先生光輝燦爛的一生。

紀念人物

王光祈紀念館王光祈雕像
王光祈(1892—1936)字潤璵,筆名若愚。中國五四時期空想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四川省溫江人。青少年時期因家計艱難,靠別人接濟在成都讀完國小和中學1914年到北京中國大學攻讀法律。

1918年畢業後,先後任成都《群報》和《川報》駐北京記者,1918年6月30日,同李大釗等共同發起成立少年中國學會,被推選為籌備部主任。

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在《每周評論》上發表《無政府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一文。

1919年7月11日,少年中國學會成立,被推選為執行部主任,並主持學會主要工作和日常會議。12月4日在《晨報》上發表《城市中的新生活》,鼓吹在鄉間搞“菜園”新村生活的構想,號召建立“工讀互助團”。

1920年1月15日在《少年中國》雜誌上發表專文《工讀互助團》,描繪和闡述了工讀互助主義的空想藍圖。同時在北京組織了4、
50名青年,成立第一個工讀互助團,開始“新生活”實驗。此後,在武昌、上海、南京、天津、廣州和揚州等地先後出現工讀互助團或類似的團體。但由於經濟、精神等多方面原因,這些互助團都先後宣布解散,其壽命最長的也不過半年。

1920年5月,因工讀互助團失敗而到法國、德國留學,後走上“音樂救國”的道路。

1936年1月病逝於德國,其骨灰由浙江人沈君怡運歸回國,葬於成都外東沙河堡菱角埝附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