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面紋大鉞

獸面紋大鉞

獸面紋大鉞,商代後期禮器,高34.3cm,寬36.5cm,重5.8kg。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基本信息

文物簡介

形體厚大,器身方正,弧形刃,兩角外侈,平肩,長方內。肩上有二穿,用來縛扎和加固鉞柄。鉞體上方裝飾三個帶花蕊的圓形浮雕,間飾細膩的獸面紋,下方為獸面三角形紋。鉞體兩側鏤空

歷史

《說文》“(yuè),大斧也”。《書·牧誓》“王左杖黃戉傳”引《六韜》:“大柯斧重八斤:一名天戉,經傳皆以鋮為之。”《說文》:“鉞,車鑾聲也,偉借為戉。”《書·顧命》:“一人冕執鉞”。張衡《東京賦》:“授鋮四七”。《漢書·李廣蘇建傳》:“斧鉞湯鑊”。《檮杌閒評――明珠緣》:“碧漢中百十隊翔鸞振羽,黃旌白鉞”又如:鉞鉞(車鈴聲。也作“噦噦”);鉞斧(圓刃大斧);鉞下(書箋開頭表示尊敬的套語。在主管將帥的指揮之下。漢劉熙《釋名·釋兵》:“鉞,豁也。所向莫敢當前,豁然破散也。”(釋名未見)

鉞、鋮是同一類兵器,脫胎於斧,然而有大小的區別。《尚書·顧命》載:“一人冕執鉞,立於西堂。”鄭玄註:”鉞,大斧也。”說明鉞類確有大小之分,兩者區別極為顯著,大型者是鉞,小型者是鋮。

此鉞氣魄恢弘,造型與紋飾別致而和諧,雕刻細膩華麗,是青銅鉞中的精品。

文物歷史

鉞,本是王者貴族用於劈砍的兵器,也是象徵權力的刑器禮器。形狀像板斧、斧頭而較大。銅車馬(南京博物院)作為一種兵器,由青銅鈹頭、長柄構成,鈹頭尖鋒直刃、扁莖,穿透力很強,很可能是由扁莖短劍發展而來。它出現於春秋時期,在戰國時期大量使用。至於斧鉞,由於其殺傷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時期實戰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於儀仗、裝飾之需,以作為軍權的象徵。
鉞是商周時代重要的禮器之一,也是一種兵器。這種器物是由石斧等工具演變而來的,在青銅器中更強調華麗、美觀的特質,成為象徵權力、象徵威嚴的禮儀用物,此處所選兩件鉞是商代後期作品,格外強調器物威嚴恐怖的特性,同商代藝術風格完全一致。

商代青銅器

分類青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製成的器皿、用器等。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保守的估計,這一時期主要從直至,時間跨度約為兩千年左右,這也是青銅器從發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輝煌期。
飪食器史鼎|獸面紋簋|獸面紋鼎|小臣方鼎|亞簋|乳釘三耳簋|田告方鼎|羊父丁方鼎|邐簋|癸簋|獸面紋甗|父乙鼎|寽父癸甗
酒器父丁尊|網紋斝|獸面紋觚|獸面紋爵|獸面紋方壺|弦紋盉|獸面紋尊|獸面紋斝|冊方斝|三羊尊|友尊|二祀其卣|亞方尊|ㄐ毌父戊方卣|受觚|矢壺|作尊彝尊|亞方罍|十字洞腹方卣|亞鳥寧盉|貝鴞卣|癸觚|父已角|山婦觶|王生女方彝|獸面紋兕觥|子工萬爵|父戊舟爵|獸面紋角|亞鳥出戟觚|獸面紋觚
兵器獸面紋大鉞|玉刃矛
車馬器雙兔車軎
水器亞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