邐簋

中國古代的青銅食器。

注音

邐簋lǐ guǐ

基本信息

邐簋,高14.2cm,口徑19.7cm,重2kg。
邐簋邐簋

 

詳細描述

 圓腹,圈足,半圓形雙獸耳,耳下各垂一小珥。頸前、後鑄半浮雕對稱二獸頭,每三個獸頭兩側各飾一夔紋,圈足上飾雙夔合成的獸面紋,均勻地構成了四組獸面圖案。
 

銘文內容

 器內底鑄銘文3行19字,合文1字:
辛巳,王飲多亞
ꀉ,享京,邐
賜貝二朋,用作太子丁。ꀐ。

銘文大意

在辛巳這一天,商王在廳中宴請眾官員,隨後又在京地舉行祭享典禮。邐可能因參與上述活動有功而被商王賞賜兩串貝。為此作簋,用以紀念太子丁。

關鍵字

簋:古代食器,古籍內寫作“簋”,古文作“匭“軌”,1950年河南洛陽西宮秦墓出土的一件,寫作“軌”。《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宋代人誤“簋”為“敦”,清代錢坫和黃紹箕等人才糾正此誤。簋是盛黍、稷、稻、梁之器,相當於現在的大碗,形狀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有無耳、兩耳、三耳,甚至四耳的。商周社會,簋與鼎等器物一樣,都有標誌奴隸主身份高低的作用。據《禮記•玉藻》記載和考古發現說明,簋常以偶數出現,四簋與五鼎相配,六簋與七鼎相配,八簋和九鼎相配。簋的形態變化最多,商代簋多無蓋、無耳或有二耳。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帶蓋,有二耳、四耳;還出現圈足下加方座或附有三足的簋。戰國以後,簋已很少見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