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葉垂頭菊

狹葉垂頭菊

狹葉垂頭菊(學名:Cremanthodium angustifolium)是菊科垂頭菊屬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雲南、西藏等地,生長於海拔3,200米至4,8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河邊、草坡、灌叢中以及高山沼澤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簡介

【出處】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拼音】 Xiá Yè Chuí Tóu Jú
【英語】 Narrowleaf Cremanthodium
【別名】垂頭菊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狹葉垂頭菊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emanthodium angustifolium W. W. Smith
採收和儲藏:夏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狹葉垂葉頭菊 草本,高達45cm。根多數,稍肉質。莖下部無毛或近無毛,上部被白色或有時混有紫色綿毛。基生葉密集,條狀披針形,長達24cm,寬1.5-2cm。先端尖或稍尖,基部膜質,鞘狀,全緣,無毛,近無柄;莖下部葉通常3,條狀披針形或狹條狀匙形,長5-9cm,無柄;莖上部葉苞葉狀,條形工鑽形,長1-1.5cm。頭狀花序中等大,單生於莖端,下垂;總苞半球狀,直徑2.5-3cm;總苞片1層,寬披針形,長12-15mm,稍尖,紫色,被暗紫色長柔毛,乾時近黑色,被暗紫色長柔毛,乾時近黑色;小花筒狀,橙黃色,長約8mm。瘦果長圓形,長4-5mm,有條紋;冠毛污白色。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於高山草地和沼澤草甸。
資源分布:分布於四川及雲南。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瘡瘍癤腫;肺癰;乳癰;腸癰;熱病高熱;熱結便秘;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有退燒、消炎的功能。
【摘錄】《中華本草

參考文獻

Cremanthodium angustifolium W. W. Smith in Not. Bot. Gard. Edinb. 12: 200. 1920: Marq. in Journ. Linn. Soc. Bot. 48: 190. 1929; Good, l. c. 48: 296, 1929: Hand. -Mazz. Symb. Sin. 7: 1145. 1936; S. Y. Hu in Quart. Journ. Taiwan Mus. 19: 205. 1966: H. Koyama in Mem. Fac. Sci. Kyoto Univ. Ser. Biol. 2: 58, 1968, in add.: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4: 591.圖6595. 1975.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肉質,多數。莖單生,直立,高20-50厘米,紫紅色,上部被紫褐色有節長柔毛,下部光滑,基部直徑3-5毫米,具枯葉柄纖維。叢生葉和莖下部葉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7-23厘米,寬 0.3-4.5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全緣,基部漸狹呈翅狀柄,柄與葉片無明顯界線,兩面光滑,葉脈平行;莖中上部葉4-5,向上漸小,狹披針形至線形,基部無鞘,半抱莖。頭狀花序單生,稀為2個,下垂,盤狀,總苞半球形,長0.7-1.5厘米,寬1.3-3.2厘米,被密的紫褐色有節柔毛,總苞片16-24,2層,披針形,寬2-4 毫米,先端漸尖,內層具狹膜質邊緣。小花多數,全部管狀,黃色,長7-8毫米,管部長2-3毫米,檐部筒狀,裂片先端具乳突,冠毛白色,與花冠等長。瘦果圓柱形,長5-6毫米,光滑,具肋。花果期7-10月。

產地生境

產西藏東南部、雲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和西南部。生於海拔3200-4800米的灌叢中、草坡、河邊、高山沼澤旁。模式標本采自雲南西北部(金沙江岸)。

菊科·垂頭菊屬植物

垂頭菊屬(Cremanthodium Benth.),菊科,55種,分布於喜馬拉雅和我國,我國約40餘種,產西南部至西北部。多年生草本;葉大部基生,心形或腎形,有齒缺,稀羽狀分裂;頭狀花序放射狀,異性,單生於一葉或具1-2葉或有苞片的花莖上,常彎垂,黃色或淡粉紅色;緣花舌狀,雌性,1列,舌片大,2-4齒裂;盤花管狀,兩性,結實;總苞鍾狀或半球形,總苞片1列,膜質;瘦果5-10棱;冠毛豐富,白色或淡紅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