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概論

本書深入淺出地講解大學物理學知識,內容涉及從經典物理學到近代物理學的主要成就和進展,覆蓋20世紀以來近代物理學在探索自然奧秘的微觀、巨觀、宇觀這三個領域中的物理學基本問題及其發展前景。

基本信息

同濟大學出版社圖書

基本信息

書名:物理學概論
圖書編號:2145630
出版社:同濟大學出版社
定價:29.0
ISBN:756083433
作者:王曉鷗
出版日期:2007-01-01
版次:1
開本:16開

目錄

品味創新擁抱自然——審閱《物理學概論》的一些隨想(代序)
前 言
第一章 人類社會為什麼變化這么快?——物理學改變世界
第一節 物理學在改變著世界
一、物理學加速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物理學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
三、物理學改變人們對世界的認識
第二節 什麼是物理學?
一、物理學研究的對象和範圍
二、時間和空間
三、物質結構及其運動規律
四、物質間的相互作用
第三節 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
一、物理學在科學技術中的地位
二、物理學是知識經濟的基礎
三、物理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
第四節 物理學的分支學科
思考題與問答題(一)
第二章 對物體運動規律的思考——經典力學的建立
第一節 人類宇宙觀的發展
一、古代人類對天體運動的認識
二、從哥白尼到克卜勒
三、伽利略與經典力學的誕生
第二節 經典力學對運動的描述:
一、描述質點運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物理量
二、運動疊加原理
三、拋體運動
四、曲線運動中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五、圓周運動
第三節 牛頓運動定律
一、牛頓及其成就
二、牛頓運動三定律
三、幾種常見的力
四、牛頓的科學思想方法
思考題與問答題(二)
第三章 守恆定律與對稱性
第一節 三大守恆定律
一、能量守恆定律——一切自然現象所遵循的規律
二、動量守恆定律人造衛星的發射
三、角動量守恆定律行星運行軌道
第二節 守恆定律與對稱性
一、對稱性與對稱操作
二、物理定律的對稱性
三、對稱性與守恆定律
四、守恆定律與對稱性在物理學中的地位與作用
第三節 對稱性破缺
一、對稱性的自發破缺
二、弱相互作用宇稱不守恆
思考題與問答題(三)
第四章 周期運動的基本形式——機械振動與機械波
第一節 簡諧運動及其描述
一、簡諧運動的基本特徵及其表達式
二、簡諧運動的能量
三、描述簡諧運動的基本物理量
第二節 阻尼振動受迫振動共振
一、阻尼振動
二、受迫振動 共振
第三節 機械波
一、機械波產生的條件
二、橫波與縱波
三、波傳播過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物理量
第四節 平面簡諧波波的能量
一、平面簡諧波的表達式
二、波動表達式的物理意義
三、波在傳播過程中質元振動的相位差
四、波的能量 波的強度——能流密度
第五節 波的衍射、反射和折射
一、惠更斯原理
二、波的衍射
三、波的反射
四、波的折射
第六節 波的干涉
一、波的疊加原理
二、波的干涉 相干條件 相干波
三、相干波的干涉加強與減弱
第七節 都卜勒效應
一、聲源不動、觀察者相對於媒質以速度運動
二、觀察者不動,聲源相對於介質以速度運動
思考題與問答題(四)
第五章 “永動機”帶來的啟示——熱力學熵
第一節 蒸汽機帶來的學問——熱運動的基本規律
一、熱是什麼——熱運動說和熱質說
二、放之四海皆準——能量守恆
三、來自實踐——瓦特與蒸汽機
四、第二類永動機之夢的破滅——熱力學第二定律
第二節 巨觀不可逆性與熵的概念
一、巨觀不可逆性
二、熵概念的引入
三、對熵本質的認識
四、熵恆增===能貶值(能“質”的衰退)
第三節 妖精的啟示——熵與信息
一、熱力學機率與熵
二、麥克斯韋妖
三、熵與信息
第四節 熵概念的拓展
一、不可逆與自組織
二、熵與生命
三、熱寂說
四、熵與經濟和社會
五、地球系統——Gaia假設與自然觀
思考題與問答題(五)
第六章 電磁學理論簡介信息傳播
第一節 電磁現象的早期研究
一、人類對電和磁的認識
二、創造性的科學思維——引入磁感線與場的概念
三、靜電場與穩恆磁場
第二節 電磁感應
一、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
二、亨利和楞次的貢獻
三、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第三節 電磁波
一、一場偉大的變革
二、麥克斯韋方程組的建立
三、電磁場理論建立過程中的思想方法給人們帶來的啟示
四、預言電磁波 光的電磁理論
五、赫茲實驗
第四節 信息的載體——無線電波
一、無線電波的產生與傳播
二、無線電通訊
三、雷達、微波通訊和光纖通訊
思考題與問答題(六)
第七章 是波還是粒子?——光本性的研究
第一節 幾何光學簡介
一、光的直進定律
二、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全反射
三、透 鏡
四、光的色散和吸收現象
第二節 光的波動理論的崛起
一、光的干涉
二、光的衍射
三、光的偏振
第三節 光的波粒二象性
一、光電效應 光的波動說遇到的困難
二、黑體輻射“能量子”概念的提出
三、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設 光電效應方程
四、康普頓效應
五、光的波粒二象性
思考題與問答題(七)
第八章 時間與空間交融——相對論簡介
第一節 狹義相對論基礎
一、伽利略變換 絕對時空觀
二、狹義相對論原理 洛侖茲變換
三、狹義相對論力學的一些重要的結論
四、改變世界的方程——質能關係
五、核 能
第二節 廣義相對論簡介
一、廣義相對論產生的背景
二、光線在空中拐彎了
三、彎曲的時空
四、引力紅移 引力時間延緩
五、水星軌道近日點的進動
六、引力波
七、相對論遇到的挑戰
思考題與問答題(八)
第九章 微觀世界探秘——物質結構
第一節 開啟微觀世界研究的門戶——奇葩怒放的三大發現
一、X射線的發現
二、放射性的發現
三、電子的發現
四、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
第二節 原子核的奧秘
一、中子的發現
二、一種新的相互作用力——核力
三、核子結構
四、神秘的反物質
第三節 探索微觀世界奧秘的近代技術
一、電子顯微鏡
二、掃描隧道顯微鏡
第四節 神奇的同步輻射
一、同步輻射
二、我國的同步輻射事業
思考題與問答題(九)
第十章 量子風雲錄——量子物理基礎
第一節 玻爾的貢獻
一、玻爾模型的建立
二、玻爾模型的貢獻與困難
三、哥本哈根精神
第二節 德布羅意波
一、“獅身人面像”——實物粒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二、物質走向微小時行蹤的詭秘——不確定關係
三、物質波的提出
第三節 描寫物質波的波動方程及波函式的統計解釋
一、波函式及其統計意義
二、薛丁格方程
思考題與問答題(十)
第十一章 物理學家的思維方法
第一節 問題——物理學發現之源
一、從科學實踐與科學理論的矛盾中產生問題
二、從科學理論內部的矛盾中產生問題
第二節 極端思維——物理學家的重要創新思維
第三節 類比思維——物理學家創新的鑰匙
一、類比是提出假設的重要途徑
二、類比推理能有效激發科學家的想像
三、類比可導致技術上的發明創造
思考題與問答題(十一)
結束語 物理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一、物理學的認識論
二、物理學的方法論
三、科學是柄雙刃劍
專題選讀I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專題選讀Ⅱ 雷射
專題選讀Ⅲ 超導技術及其套用

清華大學出版社圖書

圖書信息

書名:物理學概論
ISBN:9787302214809


作者:劉鳳英
定價:29元
出版日期:2010-1-1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圖書簡介

作者在多年的教學試點和文科類教學的實踐基礎上編寫了本教材。作者認為,不論授課對象是何專業的學生,教材都必須展示物理學的體系和內容,即物理學揭示的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分析問題的基本思路、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必須使學生體會物理學的全貌和體系。物理課必須詮釋物理,只不過授課對象不同,教學要求不同而已。本書按運動形式分類安排內容,包括概述篇、力學篇、波動篇、電磁篇和統計量子篇5篇共10章。
由於本教材包括了大學物理中的基本內容,故也可作為非物理類的其他學科的物理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供教師參考。

前言

本教材的概述篇為讀者展示物理學的全貌及物理學研究問題的共同思路,力圖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視點,使其感覺到物理學的脈絡,縱覽物理學。
力學篇以運動和時空關係為線索展開運動學;動力學則以對稱性與守恆定律的關係展開。波動篇以機械波為切入點闡明波的普遍性質;以套用說明光的波動性。電磁篇以靜電場為例說明研究場的一般方法,通過相對論關係完整地展示電磁學的美。統計量子篇中以氣體分子動理論為載體介紹統計物理的基本思想,從經典物理學遇到的困難引入量子概念,以量子力學的幾個重要假設為基礎介紹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和處理問題的基本思路,並給出量子力學的重要結果。最後,我們首次嘗試在大學物理教程中探討實現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統一的途徑。本書加*部分為選講內容。
本教材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結構緊湊,用較少的篇幅展示了物理學的核心內容。第二,針對文科類學生的基礎和專業需要,在習題的選取上以基本概念題目為主,輔以少許靈活套用的題目;並推薦一些課外讀物,以擴大學生的視野,同時也可檢驗文科學生閱讀科技書籍的能力。第三,本教材在耗散結構的基礎上,提出若以耗散結構為基本物理模型,可以探討實現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統一的途徑。這一章是郭繼華教授近10年的研究結果,首次引入物理教材,以期逐漸發展和完善。
第1~7章是在劉鳳英、陳惟蓉編寫的力學、波動和電磁學講義的基礎上由劉鳳英執筆修改,第8、9章由劉鳳英執筆,第10章由郭繼華執筆。清華大學物理系2006博士生潘江陵給出了部分習題解答。該教材2009年2-6月在清華大學經管7、社科8、新聞8、法律8大班(134人)運用,效果良好,並聽取他們的意見做了補充和修改。全書由劉鳳英統稿,由戴松濤進行了總校對。由於編者學識有限,不當之處和錯誤懇請讀者指正。
大學物理課程是理工科類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基礎課。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學科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新興學科、交叉學科不斷出現,從而對高等教育中物理學的教育提出了新的各種層次的需求;近年來非理工類的學科也意識到物理學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於是逐步形成了適應不同類別學科需求、不同學時、不同要求層次的多類型的系列課程。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當務之急,其中,文科類及工科少學時的大學物理課程對教材的要求尤為迫切。作者在多年的教學試點和文科類教學的實踐基礎上為文科類學生編寫了這套大學物理教程。本書力圖用最佳的教學體系、最精練的語言、最短的篇幅向這類學生展示物理學的精髓。
作者認為,不論授課對象是哪類學生,教材都必須展示物理學的體系和內容,即物理學揭示的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分析問題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理、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必須使學生體會物理學的全貌和體系。物理課必須詮釋物理,只不過,授課對象不同,教學要求不同而已。本書採用按運動形式分類按排內容的方式。本書包括概述篇、力學篇、波動篇、電磁篇、統計量子篇共五篇11章。
概述篇展示物理學的全貌及物理學研究問題的共同思路,使學生站得高,將來才能看得遠。
力學篇以運動和時空關係為線索展開運動學;動力學則以對稱性與守恆定律的關係展開。從而使學生在中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物理學。有理工基礎的大學生可以在中學的基礎上總結歸納提高;無理工基礎的大學生也可以儘快進入角色,摸到物理學的脈搏。
波動篇以機械波為切入點闡明波的普遍性質;以套用說明光的波動性。
電磁篇以靜電場為例說明研究場的一般方法,然後擴展到其他原因的場,如穩恆電流的電場和磁場;感生電場、感生磁場。通過場量的相對論關係完整地展示電磁學的美。
統計量子篇中以氣體分子動理論為載體介紹統計物理的基本思想,從經典物理學遇到的困難開始引入量子概念,以量子力學的幾個重要假設為基礎介紹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和處理問題的基本思路,最後給出量子力學的重要結果。在耗散結構的基礎上,提出若以耗散結構為基本物理模型,可以將西方文明和東方文化結合起來,從而達到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統一。這一章是郭繼華教授近10年的研究結果,第一次引入物理教材,以期逐漸發展完善。
考慮到文科類和工科少學時學生的實際,習題選取的原則是以基本概念題目為主,輔以少許靈活套用的題目;並推薦一些課外讀物,以擴大學生的視野,也可檢驗文科學生閱讀科技書籍的能力。
物理學概論 編者的話 本教程也可作為非物理類的其他學科的物理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供教師參考。
本教程除第10章由郭繼華教授撰寫外,其餘均由劉鳳英統稿完成。由於作者學識有限,不當之處和錯誤懇請讀者指正。

目錄

概 述 篇
第0章 概述物理學3
0.1 物理學和物質世界3
0.1.1 物質世界3
0.1.2 關於兩個前沿的基本理論3
0.1.3 物理學使人們深刻認識物質世界4
0.2 物理學與科學思維5
0.2.1 物理學的研究方法5
0.2.2 物理學家的科學態度6
0.3 物理學與其他的學科發展6
0.3.1 物理學為其他學科創立原理和技術6
0.3.2 物理學為一切學科提供了基本的實驗手段和基本研究方法6
0.3.3 物理知識是促進各學科發展的重要基礎知識6
0.4 物理學中的基本研究思路7
0.4.1 物理學的分支7
0.4.2 物理學研究問題的共同思路7力 學 篇
第1章 牛頓運動定律11
1.1 理想模型 自由度11
1.1.1 質點 剛體11
1.1.2 機械運動的基本形式 自由度11
1.2 質點運動的描述12
1.2.1 描述質點運動的物理量12
1.2.2 運動的坐標表述13
1.3 質點運動學問題舉例15
1.3.1 直線運動151.3.2 拋體運動16
1.3.3 圓周運動16
1.4 牛頓運動定律17
1.4.1 牛頓運動定律17
1.4.2 牛頓運動定律與慣性參考系18
1.5 牛頓運動定律的套用舉例18
目錄目錄??1.6 非慣性系中的慣性力20
1.6.1 加速平動參考系中的慣性力20
1.6.2 均勻轉動參考系中的慣性力--慣性離心力、科里奧利力20
1.6.3 地球因公轉、自轉引起的力學現象21
習題23
教學參考1-1 矢量的基本運算和單位矢量的變化率24
教學參考1-2 常見力26
教學參考1-3 科里奧利力27
第2章 運動與時空31
2.1 相對性原理和變換31
2.1.1 力學相對性原理和伽利略變換31
2.1.2 狹義相對論的基本原理32
2.1.3 愛因斯坦-洛倫茲變換34
2.2 狹義相對論的運動學效應36
2.2.1 時間膨脹(運動時鐘變慢)36
2.2.2 長度縮短(運動尺度收縮)37
2.2.3 時空不變數37
2.3 相對論速度變換38
2.4 狹義相對論質量和動量39
2.4.1 相對論性質量和動量39
??2.4.2 狹義相對論運動方程39
2.4.3 相對論性動能和能量40
2.4.4 相對論動量能量關係41
2.5 廣義相對論簡介42
2.5.1 等效原理42
2.5.2 廣義相對性原理43
??2.5.3 史瓦西場中固有時與真實距離43
??2.5.4 史瓦西半徑和黑洞45
??2.5.5 廣義相對論的可觀測效應45
習題46
教學參考2-1 洛倫茲變換的導出47
第3章 對稱性與守恆定律50
3.1 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恆定律50
3.1.1 質點的動量定理50
3.1.2 質點系的動量定理51
3.1.3 動量守恆定律 52
3.2 角動量定理和角動量守恆定律54
3.2.1 質點對定點的角動量54
3.2.2 質點的角動量定理和質點的角動量守恆54
3.2.3 質點系的角動量定理和角動量守恆定律55
3.3 動能定理和機械能守恆定律56
3.3.1 功和功率56
3.3.2 質點的動能定理57
3.3.3 質點系的動能定理58
3.3.4 一對內力的功58
3.3.5 保守力58
3.3.6 勢能60
3.3.7 機械能守恆定律61
3.4 對稱性與守恆定律63
3.4.1 對稱性和對稱操作(變換)64
3.4.2 對稱性和因果律--對稱性原理64
3.4.3 對稱性與守恆定律65
??3.5 質心和質心運動定理65
3.5.1 質心65
3.5.2 質心的速度66
3.5.3 質心運動定理67
??3.6 質心參考系67
3.6.1 質心參考系67
3.6.2 質心繫中的動力學規律68
??3.7 剛體的定軸轉動69
3.7.1 剛體的定軸轉動69
3.7.2 定軸轉動的基本方程69
3.7.3 轉動慣量及其計算70
3.7.4 轉動動能和力矩的功72
3.7.5 剛體定軸轉動的角動量守恆73
3.8 牛頓力學的內在隨機性74
習題75
教學參考3-1 定軸轉動定律和力矩的功77
教學參考3-2 鏇進78波 動 篇
第4章 振動85
4.1 簡諧振動的描述85
4.1.1 簡諧振動的特徵85
4.1.2 諧振動的鏇轉矢量圖示86
4.1.3 諧振動的運動微分方程87
4.1.4 諧振動的能量90
4.2 同方向簡諧振動的合成90
4.3 垂直方向諧振動的合成93
習題94
教學參考4-1 阻尼振動96
教學參考4-2 受迫振動96
第5章 波動99
5.1 平面簡諧波的描述99
5.1.1 波的產生100
5.1.2 平面簡諧波的傳播100
5.1.3 平面簡諧波的餘弦表達式(波函式)101
??5.1.4 簡諧波的複數表示 復振幅103
5.1.5 波的能量103
5.2 波的衍射106
5.2.1 惠更斯原理106
5.2.2 惠更斯原理給出所有波都具有衍射現象107
5.2.3 惠更斯作圖法的套用舉例107
5.3 波的干涉108
5.3.1 波的疊加原理和線性方程108
5.3.2 波的干涉現象109
5.3.3 駐波110
5.4 都卜勒效應113
5.4.1 機械波的都卜勒效應113
5.4.2 光波的都卜勒效應116
5.5 光的橫波性與偏振現象117
5.5.1 平面電磁波的波動方程和表達式117
5.5.2 基本偏振態118
5.5.3 光在各向同性介質表面反射折射時的偏振現象120
5.5.4 散射光的偏振現象120
5.5.5 光在各向異性晶體中的雙折射現象121
5.6 光的干涉123
5.6.1 獲得相干光的基本原則123
5.6.2 光程124
5.6.3 典型干涉實驗124
5.6.4 橢圓偏振光 圓偏振光 134
5.7 光的衍射135
5.7.1 光的衍射現象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135
5.7.2 單縫的夫琅禾費衍射136
5.7.3 光柵的夫琅禾費衍射139
5.7.4 圓孔的夫琅禾費衍射140
5.7.5 X射線的衍射142
習題143電 磁 篇
第6章 恆定電場和恆定磁場147
6.1 真空中的靜電場147
6.1.1 電荷量守恆定律和庫侖定律147
6.1.2 電場和電場強度148
6.1.3 電場強度的計算149
6.1.4 靜電場的性質方程之一--高斯定理150
6.1.5 靜電場的性質方程之二--環路定理155
6.1.6 電勢的計算156
6.1.7 等勢面與電力線157
6.2 導體存在時的靜電場157
6.2.1 金屬導體的靜電平衡158
6.2.2 導體的套用之一--靜電禁止161
6.2.3 導體的套用之二--電容器的電容162
6.3 有電介質時的靜電場164
6.3.1 電介質的極化可改變場的分布164
6.3.2 自由電荷和極化電荷共同產生電場 165
6.3.3 電介質存在時的高斯定理168
6.3.4 電場能量密度169
6.4 恆定電流的電場171
6.4.1 電流 電流的連續性方程171
6.4.2 恆定電流的電場性質172
6.4.3 恆定電場和恆定電流的關係 172
6.4.4 電動勢 電源的作用174
6.5 真空中的穩恆磁場175
6.5.1 基本磁現象 磁性的起源175
6.5.2 磁場 磁感應強度176
6.5.3 磁感強度的計算176
6.5.4 穩恆磁場的性質方程178
6.5.5 套用安培環路定理求典型電流的磁場179
6.5.6 洛倫茲(磁)力的套用182
6.5.7 載流導線在磁場中受力 安培力184
6.6 磁介質185
6.6.1 磁介質對磁場的影響185
6.6.2 有介質時的磁場性質方程186
習題187
第7章 電磁場的統一性和相對性193
7.1 感生電場193
7.1.1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193
7.1.2 感生電動勢和感生電場195
7.1.3 實際電路中的感生電場196
7.1.4 磁場能量197
7.2 感生磁場198
7.2.1 電流概念的推廣 全電流定理198
7.2.2 感生磁場200
7.3 麥克斯韋電磁場方程組201
7.3.1 麥克斯韋電磁場方程組的積分形式201
??7.3.2 麥克斯韋電磁場方程組的微分形式202
7.3.3 麥克斯韋方程組與巨觀電磁理論202
7.4 電磁場的物質性 統一性 相對性203
7.4.1 電磁場的物質性203
7.4.2 電磁場的統一性和相對性204
7.4.3 電磁場量的相對論變換204
習題205統計量子篇
第8章 熱學基礎概念209
8.1 概述209
8.1.1 熱學的研究對象209
8.1.2 熱力學和統計物理209
8.1.3 系統的理想特徵210
8.1.4 理想氣體狀態方程210
8.2 分子動理論的理想氣體壓強公式211
8.2.1 平衡態下氣體分子微觀量分布的等機率假設211
8.2.2 理想氣體的微觀圖像211
8.2.3 氣體分子動理論的壓強公式211
8.2.4 溫度的本質212
8.2.5 理想氣體分子運動的方均根速率213
8.3 能量均分定理 理想氣體的內能213
8.3.1 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213
8.3.2 分子的平均動能214
8.3.3 理想氣體的內能214
8.4 分布函式 麥克斯韋速率分布率215
8.4.1 分布函式215
8.4.2 麥克斯韋速率分布函式216
8.4.3 平均速率(速率的算術平均值)和方均根速率216
8.4.4 玻耳茲曼粒子密度分布律217
8.5 平均自由程和平均碰撞次數218
8.6 范德瓦耳斯氣體方程220
8.7 熱力學第一定律221
8.7.1 熱力學第一定律221
8.7.2 熱力學第一定律對理想氣體準靜態過程的套用222
8.7.3 自由膨脹223
8.7.4 循環過程 卡諾循環223
8.8 熱力學第二定律225
8.8.1 自然過程的不可逆性225
8.8.2 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巨觀表述225
8.8.3 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微觀解釋225
8.8.4 熵增加原理226
8.8.5 克勞修斯熵公式226
習題227
第9章 量子物理基礎229
9.1 量子概念的形成 229
9.1.1 黑體輻射 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說229
9.1.2 光電效應 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231
9.1.3 氫光譜 玻爾的量子論232
9.2 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233
9.2.1 德布羅意波 實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233
9.2.2 玻恩的統計假設 機率波234
9.2.3 不確定關係 力學量的統計不確定性235
9.2.4 薛丁格方程236
9.2.5 定態薛丁格方程237
9.3 量子力學重要結果舉例238
9.3.1 體會量子力學解題過程 一維無限深方勢阱中的粒子239
9.3.2 隧道效應 掃描隧道顯微鏡240
9.3.3 氫原子的量子力學結果242
9.3.4 電子自鏇角動量 四個量子數243
9.3.5 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243
9.4 量子力學仍在發展244
習題244
?*第10章 耗散結構和社會科學245
10.1 耗散結構及其意義246
10.1.1 自組織現象246
10.1.2 開放系統的熵變246
10.1.3 研究耗散結構的意義246
10.1.4 西方和東方文化傳統247
10.2 耗散結構的基元248
10.3 耗散結構的結構特徵250
10.3.1 結構的層次性和自相似性250
10.3.2 耗散結構的開放特性250
10.3.3 耗散結構基元間的相互作用251
10.3.4 耗散結構和超循環251
10.3.5 耗散結構的時間回響特徵252
10.4 耗散結構的狀態特徵253
10.4.1 耗散結構狀態分類253
10.4.2 耗散結構穩態的特徵254
10.4.3 耗散結構的混沌狀態特徵255
10.4.4 位壘和位壘參數256
10.4.5 耗散結構的穩定度256
10.4.6 混沌邊緣狀態256
10.5 耗散結構的演化特性257
10.5.1 量子躍遷257
10.5.2 耗散結構的突變257
10.5.3 耗散結構的漸變258
10.5.4 小結構突變對結構的影響258
10.5.5 耗散結構突變對內部結構和環境的影響259
10.5.6 漸變的積累導致突變的發生260
10.5.7 耗散結構演化的結構性、層次性、自相似性260
10.5.8 耗散結構演化的可預測性261
10.6 耗散結構的生成、變異和解體261
10.6.1 耗散結構形成的過程262
10.6.2 耗散結構生成過程的結構性、層次性、自相似性262
10.6.3 湧現性及耗散結構特徵的結構性、層次性、自相似性263
10.6.4 耗散結構的變異263
10.6.5 耗散結構的解體264
10.6.6 創生的宇宙、創生的規律、沒有終極意義的科學探索265
10.7 類比分析當今經濟學266
10.7.1 經濟學基元分析266
10.7.2 廣義帕累托均衡267
10.7.3 新的人性269
10.7.4 有形手無形手272
10.7.5 做事方法,做人道理273
習題276
附錄I 數值表277附錄II 部分題解27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