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邊牆

牡丹江邊牆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至金代邊牆古建築。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城區北25公里的邊牆嶺,從江西溝北山主峰起向西北,經新豐、蛤蟆塘、三道關至西大砬子北坡,蜿蜒在海拔五六百米的嶺谷間,長約58公里。為土、石結構建築。中段多為石砌。牆高1.8-2米。存有馬面46個。出土鸞鳳花鳥銅鏡和“古州之印”銅印。邊牆屬唐代渤海國時期所建長城。

簡介

牡丹江邊牆始建於唐代渤海國時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牡丹江邊牆蜿蜒於牡丹江中游長白山余脈的崇山峻岭之中,歷史文獻中幾乎沒有任何記載。牡丹江邊牆雖位於牡丹江境內,但知道它存在的市民並不多,有幸一睹其“真容”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據介紹,牡丹江邊牆分布在牡丹江市和寧安市轄區內,總長60餘公里,共分為三段,分別是牡丹江段、鏡泊湖段和江東段。牡丹江邊牆防禦的主方向在北面,即牡丹江下游及其東北和西北地區,受其保護的政治中心在南,即牡丹江中上游及其以南地區。歷史上在牡丹江中上游及其以南地區建立封建割據政權的有渤海國、東丹國東夏國(東真)。渤海國自第三代王文王大欽茂雖然開始“文治”時代,但北部的黑水靺鞨、南部的新羅始終是其最主要的威脅。公元819年至820年之間,大仁秀曾發動了對新羅的進攻,牡丹江邊牆即為防黑水靺鞨入侵而沿江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

遺址概況

牡丹江段邊牆分布在牡丹江市愛民區北部山地的山頂和山崗上,整體呈東南-西北走向,東端起自牡丹江左岸牡丹江市北安鄉江西村東北1.5公里的淺山區山脊上,西端消失在北安鄉半拉窩集村(現三道關五村)西南3.4公里的中山區山坡上。牡丹江段邊牆全長38餘公里,歷經愛民區北安鄉江西村、新豐村、三岔河六村、三岔河五村、三岔河四村、三岔河二村、三道關一村、三道關旅遊區、三道關二村、三道關三村、三道關五村,調查段落總計169段。該段牆體沒有附屬單體建築,沒有相關遺存,沒有相關的關堡。從北向南地理位置上看,牡丹江段邊牆構成了第一道古代軍事防禦線,用以封鎖牡丹江左岸交通。
牡丹江邊牆遺址

江東段邊牆分布在寧安市江南鄉江東林場南部山地的山頂和山崗上,整體呈東南-西北走向,東端起自寧安市江南鄉永泉村東南6.8公里中山區的山頂上,西端止於江南鄉缸窯村西南1.8公里牡丹江右岸的江邊台地上。江東段邊牆全長22餘公里,歷經寧安市江南鄉永泉村、四方村、永樂村、斗溝子村、江東林場、缸窯村,調查段落總計35段。該段牆體沒有附屬單體建築,沒有相關遺存,有相關城堡岱王山山城,位於缸窯段牆體北約3.1公里的岱王山山頂上。從北向南地理位置上看,岱王山山城和江東段邊牆構成第二道古代軍事防禦線,用以封鎖牡丹江右岸的交通。
鏡泊湖段邊牆分布在寧安市鏡泊鄉江山嬌林場北部山地的山頂和山崗上,整體呈東南-西北走向,東端起自寧安市江山嬌林場東北4.6公里大青溝北側的山坡上,西端止於江山嬌林場東北4.75公里鏡泊湖右岸的湖邊。鏡泊湖段邊牆全長近5公里,此段牆體蜿蜒穿梭於寧安市鏡泊鄉江山嬌林場東北的山頂或溝谷中,沒有穿越別的村屯,調查段落總計10段。該段牆體依附有38座馬面,沒有相關遺存,有相關城堡兩座,分別為城牆砬子山城和重唇河山城。城牆砬子山城東南1.38公里處是鏡泊湖段邊牆的止點,北13公里處是重唇河山城。從北向南地理位置上看,鏡泊湖段邊牆、城牆砬子山城和重唇河山城構成了第三道古代軍事防禦封鎖線,鏡泊湖段邊牆封鎖鏡泊湖東岸的陸路交通,城牆砬子山城和重唇河山城封鎖鏡泊湖和牡丹江的水路交通。

人文歷史

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龍化州(今赤峰市敖漢旗東部)登基稱帝,年號神冊,國號契丹。隨後阿保機兩次領兵南下中原,均無功而返。他及時改變策略,決定先消除北方遊牧部落和東北渤海國的威脅之後再率兵南下,攻占河東及河北地區。公元926年,阿保機出動幾十萬大軍攻占了渤海國的西部重鎮扶餘城(今吉林農安),隨後兵分兩路翻越長白山,經過六晝夜的急行軍到達渤海國京城。契丹鐵騎將京城團團圍住,城中的軍隊多次突圍都沒有成功。渤海國王無奈之下率領幾百名大臣投降,建立了二百多年的渤海國滅亡。阿保機將渤海改建為東丹國,將渤海京城改名為天福城,成為東丹國都,任命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東丹即東契丹,在渤海故地統治不到三年,在公元928年便由天福城南遷到東平郡(今遼陽),並升東平郡為南京。
公元1215年(金宣宗貞祐三年),當金廷內外交困之時,遼東宣撫使蒲鮮萬奴先是叛金降蒙,後又叛蒙在金故地建立東夏國。他很了解蒙古的勢力。為維持東夏政權的存在,他沿用牡丹江邊牆作為其防禦蒙古的戰略防禦軍事工事,以防止蒙古大軍繞過張廣才嶺從其北端順松花江而下,繼而逆牡丹江而上向牡丹江中上游進發。金哀公元1233年(宗天興二年),蒙古大軍攻破東夏國南京城(今吉林延吉市城子山古城),東夏國曆時十九年而亡。
牡丹江段邊牆作為第一道古代軍事防禦線,用以封鎖牡丹江左岸交通;岱王山山城和江東段邊牆構成第二道古代軍事防禦線,用以封鎖牡丹江右岸的交通;鏡泊湖段邊牆、城牆砬子山城和重唇河山城形成第三道古代軍事防禦封鎖線。這三道軍事防禦線在牡丹江市東北郊至鏡泊湖段邊牆的這近百公里的地域上,形成此地域的立體式縱深防禦體系。

發現過程

從“邊牆”到“長城”

牡丹江境內這幾段神秘的邊牆,歷史文獻中難覓蹤跡。“只是在1924年(民國十三年),《寧安縣誌》中對鏡泊湖段邊牆做了簡要的記錄。”市文物管理站副站長申佐軍介紹。
《寧安縣誌》卷三·古蹟·古城條記載:“登此古城 (城牆砬子山城)瞻望湖之南岸(實為東岸),有邊牆一道,高約5尺余,直達延吉,不詳其里數,蓋遼金防戍之具最重邊堡,如江省洮兒河迤北現存之泰州堡即其例也。”
民國期間縣誌上的語焉不詳,讓這盤桓在牡丹江的邊牆更為神秘。而居住在邊牆附近的村民也難道其詳,只是有人時不時提起“我們村邊山里石砬子上有成片的石頭堆和土圍子。”
這些邊牆,何時修建、何人修建、防禦何人,不得而知。長期以來,籠罩著牡丹江邊牆的謎團,正是新中國考古工作者要破解的謎題。
這是一串牡丹江邊牆被不斷發掘和重視的特殊“履歷”,從中可以還原出被它認定為長城前的身世。
1964年春,黑龍江省博物館工作人員王永祥、呂遵祿首次調查鏡泊湖段邊牆;1979年7月19日,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首次發現牡丹江段邊牆;1982年夏,黑龍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隊呂遵祿、李硯鐵、趙洪光複查了鏡泊湖段邊牆;1984年4月28日,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完成了牡丹江段邊牆的全程調查;1992年,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寧安市文物管理所首次發現江東段邊牆。
2006年5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簽發《關於核定並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公布牡丹江邊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根據黑龍江省文化廳、黑龍江省測繪局聯合下發《關於開展長城資源調查工作的通知》,按照省文化廳《黑龍江省長城資源調查工作實施方案》的總體部署,牡丹江市成立長城資源調查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地點設在市文物管理站。
從2008年9月到2010年6月,市文物管理站完成對我市境內多段邊牆的田野調查。2011年5月,進行了資料整理,並將數據登錄到了長城資源數據採集系統中。6月1日通過了省文物局驗收,6月27日通過了國家文物局驗收。9月25日至10月10日,國家文物局對各省材料審核,牡丹江邊牆通過初審。
2011年11月6日,在長城資源認定審核會上,牡丹江邊牆正式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中國長城的一部分。這是黑龍江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省內同時被認定為長城資源的還有齊齊哈爾的金界壕。
然而,釐清牡丹江邊牆被認定為長城前的歷史,只是破解諸多謎題的開始。

解密沉睡古長城

“每天迎著朝陽出發,每天都有一次驚喜。”市文物管理站參與牡丹江長城資源田野調查的王玉寶這樣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情。這些如巨龍般沉睡在山野的宏大軍事工程,幾乎每天都會給文物工作者帶來驚喜和觸動。
2008年11月2日,王玉寶正在山間對牡丹江段邊牆進行田野調查,發現一直蜿蜒連綿的牆跡卻在眼前失蹤了,這讓工作人員非常沮喪。可當人們爬至山上619米的高點時,突然出現了一段以石砬子為基礎又加入人工砌築的山險牆。這條寬2-4米,長290米的邊牆,曲折變化,參差錯落,內外絕壁。仿佛一條神龍蜿蜒騰挪,舞動著千年不朽的生命。
正在唏噓讚嘆之時,王玉寶的目光又遭遇了另一重驚喜:前方的一座石砬子小山,極似一個面朝東方的國王,頭戴王冠、額、眉、鼻、口、頜分明。他神態凝重,仿佛正在指揮千軍萬馬。不知是上蒼派下的天將在庇護我們的先民,還是先民們把他們心中的英雄雕成不朽的石像。由於風雨剝蝕,已看不清是大自然的傑作還是先人的巧奪天工。
再向前行,有一段坍塌嚴重的石牆,殘留6-12層不等,內側有2段砌有9米×1米凹槽,明顯是為方便站人瞭望或者射擊之處,間有幾處高3米×3米的正方形石台,似烽火台。還有一個直徑3米,用大石圍成的圓圈,似山泉取水口。不遠處有10米×10米正方形的石砌房基,房基西側有2米×1.8米長方形空心石台,看似灶台。能看到這么多的先民遺蹟,文物工作者被震動了。
這道邊牆向東北59米處,又與長202米、高600米的大石砬子山相接。然後沿著東偏北方向連續排列5座大石砬子,石砬子間隔14-23米不等,均以土牆或者石牆相連。王玉寶驚呼:“這不是碉堡加鐵絲網嗎?”同事們也會意地說:“原來小鬼子那套是從咱們祖先這裡學去的啊!”

長城築造之謎

對邊牆建築方式、特點的調查,是文物工作者重要的工作內容。“牡丹江邊牆是在山頂、山坡或谷底自然原生地面上順山勢就地取土堆築和就地取石壘築的,土質為黃褐色夾砂土,牆體斷面處未見夯層。”市文物管理站副站長申佐軍介紹。

牡丹江邊牆所屬的三段牆體均修築在低山區和中山區群山的山頂上,部分地段的牆體橫截山谷,跨越谷底山溪,一路隨山勢蜿蜒曲折向西北延伸。牡丹江段邊牆和江東段邊牆牆體多有相近之處。根據牆體材質的不同,分為土牆、石牆、山險牆和山險4種類型,谷底、谷底兩側的山坡、較平緩的山頂多是堆築的土牆;石砬子的兩端和石砬子頂部的豁口多是用石塊壘砌的石牆。
石牆多利用自然山體岩石做基礎,毛石乾壘;部分地段在山脊東側或北側削土為牆;部分地段串接石砬子或山脊為牆。山坡、谷底多處修築朝北或東北防禦方向凸出的圓弧形土牆,部分山頂土牆遇渾圓山丘而後繞丘修建,牆體也呈圓弧狀,起到馬面的作用。
鏡泊湖段邊牆只有土牆和石牆兩種類型,牆體沒有牡丹江段邊牆和江東段邊牆那種朝北或東北防禦方向凸出的和繞渾圓山丘的圓弧形牆體,只有騎牆上的38個馬面。
這些建築特點之外,防禦方向也是釐清牡丹江邊牆身世之謎的主要證據。經過對邊牆的系統考證,文物工作者發現,邊牆的防禦方向均是北或東北方向。
有了這些實物的研究和考證,結合牡丹江牡丹江的歷史,牡丹江長城的最終身份呼之欲出。“邊牆主要是唐代渤海國為防禦該國北部的黑水革末革曷聯盟而修建的。(渤海國屬於粟末革末革曷建立的唐代地方政權,受中原政權冊封)”申佐軍介紹。
聯繫牡丹江各處邊牆所在的位置,不難勾勒出當時渤海國的立體防線。牡丹江段邊牆作為第一道古代軍事防禦線,用以封鎖牡丹江左岸交通;岱王山山城和江東段邊牆構成第二道古代軍事防禦線,用以封鎖牡丹江右岸的交通;鏡泊湖段邊牆、城牆砬子山城和重唇河山城形成第三道古代軍事防禦封鎖線,這三道軍事防禦線在牡丹江市東北郊至鏡泊湖段邊牆的這近百公里的地域上,形成此地域的立體式縱深防禦體系。
“牡丹江邊牆是目前發現認定的全國唯一的唐代渤海國時期的長城。”申佐軍說,其作為一個帶有縱深防禦體系的軍事工事,對唐代渤海國的穩定、發展和開疆擴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三段邊牆的存在為研究唐代東北地方政權的軍事防禦的構成,特點,形制,工事,體系等諸多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也為研究唐代東北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的戰爭,發展,民族融合,政權演變乃至唐代東北少數民族發展變化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也為研究中國唐代東北邊疆少數民族考古工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證據。
雖然身世的迷霧已經部分揭開,但這些宛如巨龍的長城還是留下不少懸而未決的謎題。

遺址價值

牡丹江邊牆對唐代渤海國的穩定、發展和開疆擴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三段邊牆的存在對研究唐代東北地方政權的軍事防禦構成、特點、形制、工事、體系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也為研究唐代東北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的戰爭、發展、民族融合、政權演變乃至唐代東北少數民族發展變化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牡丹江邊牆的存在和發現,為研究中國唐代東北邊疆少數民族考古工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證據。

文物的破壞

隨著生產生活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讓邊牆毀損面臨著進一步加劇的趨勢。隨著村鎮、開發區、風景區的建設以及私企的延伸布局,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於淺山區的開發,而是逐漸向中山區甚至高山區推進,砍伐、修路、取土、採石均對邊牆造成較大破壞。來自相關部門的數據顯示,“十一五”以來,邊牆的毀損,幾乎是過去20年的總和。
文物工作者調查發現,寧安江東邊牆的斗溝子沙場段、永樂南山段、種畜場東山段,牡丹江邊牆的四道車嶺子段、封家段、新豐大水沖溝段等多處牆段毀損嚴重,有的已經夷為平地,其中多數為人為毀損。在新豐23號邊牆的牆體上,文物管理人員曾發現過附近村民挖的菜窖,更惡劣的是,邊牆遺址附近的土基還被人為地開了運輸木材的路。由於體制、經費、人員等各種原因,這些牆段尚未得到及時的保護,更談不上維修。
而在整體層面,對邊牆的保護又一度缺少總體的保護規劃。據了解,牡丹江邊牆自發現以來僅僅限於調查研究,只編制過三道關、鏡泊湖兩段的保護區規劃,沒有編制總體的保護規劃,更無明晰的保護思路。“為了更好地保護這處千年歷史的文化遺產,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國家文物局要求,以及加強遺址的保護與利用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同時考慮到隨著生產、生活的現代化進程,遺址及其環境受到日益嚴重的威脅與壓力,亟需做好《牡丹江邊牆保護規劃》的修編工作。”這幾乎已成為牡丹江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共識。
損毀嚴重的另一個側面是,邊牆保護力量的薄弱。涉及牡丹江邊牆保護與管理的只有牡丹江文物管理站和寧安文物管理所兩個單位,其中牡丹江文物管理站編制8人、寧安文物管理所編制8人,管理範圍大,工作強度高,經費保障低,限制了牡丹江邊牆保護工作的全面開展。

文物的未來

1981年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下發【黑政發(1981)15號檔案】,城牆砬子山城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下發【黑政發(2005)5號檔案】,重唇河山城被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另外,牡丹江邊牆相關的多處重要位置都豎立了諸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的說明碑和文物保護界樁,以此提示人們關注和保護邊牆。
1989年3月20日,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在《關於對重點文物保護區用地規劃的批覆》中,公布了牡丹江邊牆保護範圍和措施:牆體及兩側5米以內為特別保護區,嚴禁動土、動石、毀牆、砍樹;牆體兩側5米—10米為重點保護區,禁止動土、挖坑、挖溝、築路;牆體兩側10米—20米為一般保護區,要保護好地形地貌,禁止築路、建房。
更重要的是,“作為中國長城資源的一部分,牡丹江邊牆保護項目,已經列入國家文物局長城專項‘十二五規劃’。”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副站長申佐軍介紹。
規劃的總體思路也逐漸明晰,“要儘快編制實施全面的牡丹江邊牆保護規劃方案,加強地方政府對文物保護的干預力度,積極爭取國家項目庫和地方政府經費,對牡丹江邊牆實施3—5個保護項目工程,強力遏制牡丹江邊牆毀損加劇的趨勢。”申佐軍說。
在未來,要實現邊牆險情基本排除;加強保護,合理利用,增加文物旅遊景點;鏡泊湖段逐步納入遺址公園;提高安全防範水平,確保不發生安全責任事故。到2015年,將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邊牆保護體系,文物會得到全面有效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