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海綿狀腦病

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lopath,簡稱BSE)俗稱瘋牛病(Mad cow disease),是一種慢性消耗性致死性的傳染病,其主要特徵是牛大腦呈海綿狀病變,引起大腦功能退化,精神狀態失常,共濟失調,感覺過敏和中樞神經系統(CNS)灰質空泡化。潛伏期長、病情逐漸加重、終歸死亡。

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lopath,簡稱BSE)俗稱瘋牛病(Mad cow disease),是一種慢性消耗性致死性的傳染病,其主要特徵是牛大腦呈海綿狀病變,引起大腦功能退化,精神狀態失常,共濟失調,感覺過敏和中樞神經系統(CNS)灰質空泡化。潛伏期長、病情逐漸加重、終歸死亡。
一、病原
本病是美國於1985年發現的一種新病,於1954年首次報導。其病原至今仍未確定,有文獻認為該病原類似於綿羊癢病病毒,極微小,難提取,能誘導腦組織產生,電鏡可查到類癢病纖維蛋白。它不能刺激牛體產生炎症反應和免疫反應。常用消毒劑及紫外光消毒無效,136℃高溫30分鐘才能殺死該病原。人們認為瘋牛病病原(朊病毒)除引起牛患瘋牛病外,還可引起人的疾病,如克雅氏病(CJD)、庫魯病(Kuru)、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FI)、新型克雅氏病(vCJD)、格斯綜合徵(GSS);起動物的疾病還有羊癢病(Scrapic)、傳染性水貂腦病(TME)、(黑尾鹿、駝鹿)慢性消耗性疾病(cwd)、貓海綿狀腦病(FSE)等。
二、流行特點
本病主要通過被污染的飼料經口傳染。英國瘋牛病的發生,認為是在1981~1982年間在飼料中添加羊的肉和骨等副產品作為蛋白質來源引起的。一般認為病牛約在出生後的前6個月間被感染,但也不能排除垂直感染的可能性。由於本病潛伏期較長,被感染的牛到2歲才開始有少數發病,3歲時發病明顯增加,4歲和5歲達到高峰,6~7歲發病開始明顯減少,到9歲以後發病率維持在低水平。本病的流行沒有明顯的季節性。
三、臨床症狀
病牛臨床症狀大多數表現出中樞神經系統的變化,行為異常,驚恐不安,神經質;姿態和運動異常,四肢伸展過度,後肢運動失調、震顫和跌倒、麻痹、輕癱;感覺異常,對外界的聲音和觸摸過敏,擦癢。剖檢病牛病變不典型。
四、診斷
本病原不能刺激牛產生免疫反應,故不能用血清學試驗來輔助診斷已感染活牛,生化和血清學數值異常不明顯,剖檢病變不典型。確診需依靠臨床症狀和病死牛腦組織檢查。腦組織切片檢查時,對診斷有意義的剖位是延髓腦閂,即第四腦室尾部中央管起始處。此處可見到弧束核和三叉神經脊束核,99.6%的病例可在這兩個核區發現空泡變性,神經纖維網呈海綿變樣。
五、防治
本病目前無特效治療方法。為控制本病,在英國規定對患牛一律採取撲殺和銷毀措施;禁止在飼料中添加反芻動物蛋白;嚴禁病牛屠宰後供食用。我國也已採取了積極的防範措施,以防止該病傳入我國。對殺滅該病病原比較有效的消毒劑可用1~2摩爾/升的苛性鈉1小時或0.5%以上的次氯酸鈉2小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