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位於四川省,瀘州市。瀘州職業技術學院是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一所綜合性的實施全日制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由原瀘州教育學院、四川省水利機電學校、瀘州師範學校合併而成。

基本信息

學院概況

辦學歷史

學院南大門學院南大門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於2002年4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由原瀘州師範學校(前身為始建於1901年的川南經緯學堂,1902年欽定為川南師範學堂)、瀘州教育學院(前身為創建於1958年的瀘州大學)、四川省水利機電學校(1964年建成的隸屬省水電廳的重點中專)三校合併而成,是一所由瀘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在百年辦學歷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辦學資源和辦學經驗,為國家培養了近10萬名各類人才。學院堅持“瞄準社會需求,培養創業技能,造就優秀人才”的辦學理念和“傳承百年文化、服務地方產業、助推區域發展”的辦學思路,弘揚“自強不息,勤奮敬業”校訓精神,實施“質量立校,文化塑校,人才強校”發展戰略,主動適應瀘州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了各類職業技術人才1萬餘人,畢業生大多成長為地方行業、企業的技術與管理骨幹,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辦學條件

學院南大門學院南大門
學院圖書館學院圖書館
學院在校全日制大專學生6649人,現有占地面積655.1畝,規劃用地1500畝;建築面積150862㎡,其中擁有教學及輔助用房69344m,行政辦公用房8325m,實踐場地占地面積21571m,校內實驗實訓室178間,生產性實驗實訓基地7個,教學儀器設備總值4133萬元;有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142個;建有一個國家職業技能鑑定站、能開展數控車工、模具工、施工員、測量員等68項職業技能及職業資格的培訓和鑑定工作。建有覆蓋全校的網路系統,搭建了教育教學信息化管理平台;學院館藏紙質圖書45.2萬冊,數字資源16TB;現有在職教職工529人,專任教師402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95人,高級工程師、高級實驗師等其他高級職稱11人,博士、碩士(含在讀)214人,長駐外籍教師2人;程式設計師、工程師、建造師等各類“雙師型”教師227人;四川省突出貢獻專家1人,省級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1人,市級學術技術帶頭人3人,市級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2人,市級拔尖人才3人,市級教學名師13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建立了由200多名行業企業專家、經理、技術能手組成的兼職教師資源庫。

教學單位

學院設有機械工程系、電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建築工程系、人文社科系、商學院、外語系、藝術系、基礎部等9個教學系部。

發展定位

學生實訓學生實訓
瀘州市人民政府把學院發展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把學院作為瀘州產業發展急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提供基地、產業升級換代的技術服務基地、新農村建設基層管理人才培養基地、區域職業教育統籌發展的龍頭,高度重視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建設、發展。

學院立足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建立了“瀘州市高技能人才培養戰略聯盟”、“瀘州市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等合作平台,初步形成“四合四共”(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政園企校”四方共建機制,逐步完善“五位一體”(校地發展共生一體、校企合作產教一體、專業產業對接一體、人才培養工學一體、技術研發校企一體)辦學模式。

學生實訓學生實訓
學院是“省委組織部大學生村幹部創業培訓基地”、“市委組織部農村基層幹部培訓基地”、“四川省勞務培訓基地”、“四川省鄉村旅遊實用人才開發示範單位”、“瀘州市白酒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瀘州市裝備製造業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瀘州市現代服務業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川滇黔渝結合部教育培訓中心骨幹學校”、“瀘州市教育系統幹部和教師培訓基地”。

教育成果

學生獲獎學生獲獎
建院來,學院狠抓內涵建設,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截至2011年3月,學院建有省級精品課程5門;省級教改項目9項;省級精品教材建設項目1項;科研項目有科技部項目1項,省級項目27項,市級項目98項,橫向項目18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教育科研成果獎17項,市級科技進步獎5項,市級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33項;教師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60餘篇,其中《機械工程學報》等一級期刊論文6篇,EI和ISTP收錄11篇;教師獲專利8項。2007年以來,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均達97%以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評價總體滿意率達95%以上;自2007年來,學生在Honda中國節能競技大賽、全國高校市場行銷大賽總決賽、“眾友杯”全國電子專業人才設計與技能大賽、全國旅遊院校服務技能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國家級大賽中獲一等獎12人次、二等獎31人次、三等獎65人次,在省級各項技能比賽中獲一等獎9人次、二等獎24人次、三等獎21人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領導班子

院長

賀元成,男,1965年1月出生,四川廣安人,中共黨員,博士,教授。1984年7月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曾任原四川輕化工學院教研室主任、系總支副書記、系總支書記、院長助理,四川理工學院原人事處處長,現任瀘州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賀元成教授主要從事機械工程、製造業信息化技術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省、市重點科研項目11項,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1項、“自貢市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瀘州市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完成省級教改項目4項,獲“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二、三等獎”各1項。在核心期刊和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四十餘篇,主編、出版教材5部。2002年入選四川省傑出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計畫,獲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資助。全國高校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會西南分會常務理事,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理事,四川省機械工程學會理事,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

副院長

鄧安容

女,1963年1月生,重慶銅梁人,中共黨員,化學教育碩士,副教授,職業規劃師(GCDF)。市第五次黨代會代表,省第十一屆人大代表。曾任原瀘州教育學院團委副書記兼學生處副處長(主持團委工作)、組織部部長兼人事處處長、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組織人事處處長,現任瀘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鄧安容同志主要從事職業指導教育教學和研究工作,以及職業規劃諮詢、服務工作,先後發表論文多篇,曾被評為省、市“優秀團幹部”、市“優秀教師”、市“師德標兵”,省就業工作先進個人。
彭濤

男,1965年3月生,四川瀘州人,本科學歷,副教授,國家級國語檢測員。1987年7月參加工作,歷任原瀘州師範學校教務科副科長、教務科科長,瀘州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副處長、人文系副主任、教務處處長、教育教學質量監控中心主任,現任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
彭濤主要從事“現代漢語”、“古代文學”的教學、科研,主持“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課程模組化體系構成”、“區域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及管理模式研究”等省、市級科研課題7項,公開發表科研論文近10篇。

紀委書記

張爽,女,1977年6月生,四川瀘州人,中共黨員,本科學歷,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歷任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團委幹事、團委副書記、團委書記、黨委工作部部長,現任瀘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

張爽同志學生管理、團組織建設、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經驗豐富,曾被評為瀘州市團務工作先進個人、瀘州市優秀團幹部、四川省優秀團幹部,現分管學院紀檢監審、宣傳統戰、信息化建設工作,協管黨務工作。

調研員

靳如榮,男,1952年11月出生,四川古藺人,中共黨員,大專學歷,現任瀘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委員、副院級調研員。

靳如榮同志於1970年入伍,歷任戰士、見習幹事、幹事、幹部股長、科長,邊防團政委,四川省水利機電學校黨委書記、瀘州職業技術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等職。曾在西藏軍區無線電管理學校學習電信通訊畢業,84年南京國際關係學院三年情報專業畢業,四川省委黨校法律專業畢業,1987年因工作成績突出榮立三等功。

院長助理

張直明,男,1965年5月生,四川南充人,中共黨員,碩士,瀘州市造價工程協會常務理事。1988年7月參加工作,歷任原瀘州教育學院教務科科長、院辦公室副主任、總務處副處長,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建築系主任、後勤服務公司總經理、基建設備處處長、國有資產管理處處長,現任瀘州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助理

張直明同志主要從事建築、基建維修及後勤的管理、研究工作,曾多次被評為院優秀教師,院優秀共產黨員,院優秀教育工作者。

辦學理念

瞄準社會需求,培養創業技能,造就優秀人才

一、辦學思路

傳承百年文化、服務地方產業、助推區域發展

二、校訓精神

自強不息,勤奮敬業

三、發展戰略

質量立校,文化塑校,人才強校

四、“政園企校”共建機制

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
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

五、“五位一體”辦學模式

校地發展共生一體
校企合作產教一體
專業產業對接一體
人才培養工學一體

技術研發校企一體

院系設定

商學院

商學院是由瀘州職業技術學院與瀘州老窖集團共建的瀘州職業技術學院二級學院(公辦學院)。
商學院秉承“凝聚眾智、勤思篤行、造就人才、傳播文明”的理念,開設有行銷與策劃、市場行銷、電子商務、旅遊管理、金融與證券、會計電算化、物流管理、釀酒技術8個全日制專科專業,同時定向培養農村行政管理人才,現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在校學生1300餘人。
商學院現有專職教師41人,其中博士2人,碩士33人,副教授10人,講師13人。在培養社會各行業緊缺人才的同時,商學院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社會培訓和管理諮詢活動以服務社會,已完成近百餘項省市級科研課題,並為瀘州及周邊地市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提供數百項員工培訓、發展規劃、組織管理診斷等管理諮詢活動,贏得社會好評。

信息工程系

信息工程系是學院首批建設的系部,現有行業實用型人才需求量較大的動漫設計與製作、圖形圖像製作、軟體技術及計算機套用技術4個招生專業;擁有一個項目經驗豐富、創新能力強、充滿朝氣、蓬勃向上的教學團隊,共有專兼職教師41人,其中博士、碩士29人,正副教授7人,講師20人。教師承擔了省、市和院級科研課題、教改項目28項,出版教材10多部,在國內外公開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

電子工程系

電子工程系是學院建設重點建設的工科系,開設有套用電子技術(省級示範建設專業)、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微電子技術、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樓宇智慧型化工程技術5個專業,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和一流的實驗實訓設施。系部有專兼職教師40餘人,其中正、副教授8人,講師21人,研究生15人,高級實驗師、實驗師5人。電子工程系在中央財政支持下建成了電工電子與自動化國家級實訓基地。

機械工程系

機械工程系是學院重點建設的工科系,開設機電一體化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汽車技術服務與行銷、模具設計與製造、機械製造與自動化、機電設備運行與維護六個專業,依託我系建有瀘州機械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瀘州機械產業科技服務中心和工程機械智慧型最佳化設計瀘州市重點實驗室,系瀘州市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單位

建築工程系

建築工程系現開設有建築工程技術、建築裝飾工程技術、工程造價三個專業,總計在校生近2000人。系部學生管理規範、嚴格;師資雄厚,現有教師55人,其中副教授5人,高級工程師2人,講師和工程師20人,項目經理和技術負責人6人,“雙師型”教師20餘人,國家註冊建造師、造價工程師、投資諮詢工程師、招標師、監理工程師12人。

藝術系

藝術系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教師團隊,其中教授、副教授12人,碩士研究生8人。教學科研成果顯著,現已建省級、院級精品課程各一門,在研四川省教育廳重點研究課題一項、院級教改項目5項、市級課題17項,主編、參編教材5部,教師學術論文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46篇。

人文社科系

人文社科系底蘊深厚、薈萃著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其歷史可追溯至1901年創立的川南經緯學堂國文科。百餘年來,為川南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新聞等領域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為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人文社科系現有專兼職教師5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6人,講師24人,瀘州市知名教師6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2人(含在讀),碩士學位人員19人(含在讀);國家級國語檢測員2人、省級國語檢測員6人;省級組織教育活動檢測員2人,市級組織教育活動檢測員5人;市級三筆字檢測員4人;國家高級心理諮詢師3人,高級營養師2人,育嬰師2人。教師立項省、市、院級科研、教改課題40餘項,出版教材8本。人文社科系設有教育科學、中文、文化傳播與套用三個教研室,成立了國語培訓檢測、秘書職業資格考試培訓、教師技能檢測三個技能檢測中心。

外語系

外語系現有英語教育和套用英語2個專業,在校生500多人。畢業生綜合素質高,就業前景廣,廣泛就職於中國小、培訓集團、政府機關、外貿公司、海外等。
外語系創辦於1975年,是川南地區最早建立的專門培養和培訓中國小英語教師的基地,在川南地區乃至全川擁有良好的社會信譽和廣泛的社會影響。設有大學英語等級考試、全國國際商務英語資格認證、全國外經貿從業人員職業資格認證考試考點。現有專兼職教師36人,長駐外籍教師3人,正、副教授11人,碩士研究生25人,13人曾到國外留學學習。擁有先進的多媒體語言實驗室、國際貿易仿真模擬綜合實訓室、英語口語口譯實訓室、英語射頻廣播站、英語自主學習中心、外文圖書館等,為學生提供聽、說、讀、寫、譯的學習資源。外語系廣泛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包括美中友好志願者項目、愛德基金會外教合作項目,並與美國東西大學建立了姐妹學校合作關係;開展了維和部隊官兵英語口語培訓、瀘州市機關事業單位外賓接待翻譯等對外培訓與服務。

區位優勢

1.瀘州地處交通要塞

瀘州位於川滇黔渝三省一市交界處,公路、鐵路、航空、航運四通八達,有著長江上游第一深水港和酒城之美稱,是川南交通要塞和工業重鎮。

瀘州市主要領導在2010年四川省“兩會”上,描繪了未來瀘州的美好藍圖:四川第一大港所在地;隆納、成自瀘、瀘赤、瀘宜、瀘渝、納黔6條高速公路交匯地;擁有川南重要支線機場——雲龍機場;內江—瀘州城際鐵路、渝昆高鐵的交通節點;到2012年,瀘州城市面積100km,城市人口100萬。

瀘州處於“長江沿江發展軸”、“成渝經濟圈”中的交通樞紐核心區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在川內各市州中,瀘州與重慶接壤面積最寬、直接距離最近,處於西部資源富集區向集中消費地過渡帶上。川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農產品資源和工業原料,成渝的市場、產業、技術和信息等資源,雲貴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這些要素在瀘州形成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最佳交匯點,為學院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地理條件。

2.瀘州系川南工業重鎮

瀘州市明確提出“立足四川、依託重慶、融入成渝、拓展滇黔”的發展定位,打造“中國優質白酒主產地、全國循環經濟示範區、四川能源產業高地、四川工程機械製造業基地”的總體目標,全力實施“四個四”發展戰略,做大做強“四大產業”(酒業、化工、能源、機械製造),建設“七大園區”(酒業集中發展區、化工園區、經濟開發區、合江臨港工業園區、機械工業集中發展區、瀘縣中小企業創業園區、輕工業園區),打造“四大中心”(現代商貿物流中心、旅遊組織中心、教育培訓中心和區域中心城市)。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川南新經濟成長極,瀘州處於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市委通過了《關於加快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的決定》,勇擔引領川南經濟成長極的重任。

瀘州釀酒工業歷史悠久,同時擁有兩種不同香型的國家名酒“瀘州老窖”和“郎酒”而馳名中外,這在全國也屬唯一。省委書記劉奇葆同志多次到瀘州視察,對白酒產業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別作出了要建設長江上游名酒經濟帶,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建設“中國白酒波爾多”等指示,為做大做強白酒產業指明了方向。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瀘州正在舞動“瀘州老窖”和“古藺郎酒”兩大龍頭,進行“千百萬”酒業及園區(產值1000億、利潤100億、白酒工業園區10000畝)建設。酒業集中發展區正成為瀘州市白酒工業的集聚區、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和城市發展的新組團。白酒產業作為瀘州四大產業的首要產業,四年來得到快速發展。2008年銷售收入167.9億元,2009年銷售收入252.2億元,2010年完成白酒產量98.4萬千升(占全省的42.8%),銷售收入352.5億元(占全省的33.4%),實現利稅81.9億元。

“十一五”期間,全市GDP從2005年的285.2億元躍升至2010年的714.8億元,五年五大步,連跨5個100億元大關,年均增長15.2%,2009、2010年增幅均居全省第四,2010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7.6億元。僅2011年1月11日開工的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擴區工程、古藺郎酒“名酒·名鎮”建設、玉柴重工西部基地、長江液壓件高性能液壓件基地等14個項目就投資300億元,其中酒業、機械、電力等項目投資近100億元。

學院課題組通過市場調研和分析得出,我市機械製造類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約為6000人/年,其中應屆高職畢業生的需求量約為2000人/年,而市內高職學院可畢業600人/年,因此,我市高職機械製造類專業人才遠遠滿足不了本地企業需求。瀘州老窖、郎酒及其他中小型白酒企業尚缺失20000人的行銷執行隊伍。2010年底,僅瀘州老窖集團前往我院開出100餘名白酒行銷人員的招聘大單,表明了白酒企業迫切需求行銷人才的現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