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國際風箏會

濰坊國際風箏會

濰坊是風箏的發祥地。早在20世紀30年代,濰坊就曾舉辦過風箏會。解放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濰坊風箏又煥發了生機,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風箏展覽和放飛表演。1984年4月1日,在美國友人大衛·切克列的熱心幫助和山東省旅遊局的大力支持下,首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拉開帷幕。1988年4月1日,第五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召開主席團會議。會上與會代表一致通過,確定濰坊市為“世界風箏都”。1989年第六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期間,成立了由美國、日本、英國、義大利等16個國家和地區風箏組織參加的“國際風箏聯合會”,並決定把總部設在濰坊。

簡介

濰坊國際風箏會濰坊國際風箏會吉祥物
中國濰坊自古以來就有春季放風箏的風俗,1984年當地政府發揚這一優秀民間文化傳統,倡導舉行國際風箏會,當年就有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新加坡日本、原聯邦德國、香港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17個風箏團、隊、100多名放飛員前來赴會。首屆風箏會於1984年4月1日在濰坊市體育場舉行,濰坊市風箏協會主席鄒立桂和美國西雅圖風箏協會主席戴衛·傑克列,先後在開幕式上致詞,12,000名風箏愛好者參加了開幕式。當天下午,各風箏團、隊進行放飛表演,近10萬觀眾到場觀看。會後,國外近百家新聞機構、國內45家新聞單位對這屆風箏會作了報導。原來在國內外知名度不算太高的濰坊市,隨著風箏會的舉行,一下子名滿天下。從此,每年4月初都在濰坊市舉行一屆國際風箏會,規模越來越大,規格越來越高,內容越來越豐富。因為有這樣一個風箏會,濰坊市當之無愧地成了世界風箏之都

背景

濰坊國際風箏會濰坊國際風箏會

濰坊是風箏的發祥地。早在20世紀30年代,濰坊就曾舉辦過風箏會。解放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濰坊風箏又煥發了生機,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風箏展覽和放飛表演。1984年4月1日,在美國友人大衛·切克列的熱心幫助和山東省旅遊局的大力支持下,首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拉開帷幕。1988年4月1日,第五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召開主席團會議。會上,有美國西雅圖風箏協會主席戴衛·傑克列提議,與會代表一致通過,確定濰坊市為“世界風箏都”。1989年第六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期間,成立了由美國、日本、英國義大利等16個國家和地區風箏組織參加的“國際風箏聯合會”,並決定把總部設在濰坊。從此,濰坊成為世界風箏文化交流的中心。

濰坊國際風箏會是我國最早冠以“國際”,並有眾多海外人士參與的大型地方節會。其創立的“風箏牽線、文體 搭台、經貿唱戲”的模式,被全國各地廣為借鑑。國際風箏會的舉辦,讓世界了解了濰坊,也使濰坊更快地走向了世界,極大地促進了濰坊經濟旅遊業的發展。為了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打好節會牌、唱好節會戲的新路子,從第16屆開始,嘗試市場化運作的辦會模式,使風箏會越辦越好,吸引了眾多遊客,風箏會期間還同時舉辦了魯台貿洽會壽光菜博會濰坊工業產品展銷會昌樂珠寶展銷訂貨會臨朐奇石展銷會等經貿活動。據不完全統計,風箏會期間,前來濰坊進行體育比賽、文藝演出、經貿洽談、觀光旅遊、對外交流、理論研討、新聞報導、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國內外賓客近60萬人。

濰坊市被各國推崇為“世界風箏之都”,國際風箏聯合會的總部就設在濰坊風箏博物館。濰坊也是中國的風箏之鄉,製作歷史悠久,屬中國三大風箏派系之一,與京、津風箏齊名鼎立,享譽中外。濰坊風箏題材多樣,具有濃郁的鄉土風味和民間生活氣息。每年4月20日至25日舉行,每年都有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參賽。節慶的活動內容包括:舉辦開幕式,放飛儀式,國際風箏比賽,國內風箏大獎賽,評選風箏十絕,參觀風箏博物館,觀看楊家埠民間藝術表演,參觀民俗旅遊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娛樂等。

歷史文化

濰坊國際風箏會1984年4月1日至3日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勝利召開

濰坊是世界風箏的發源地,世界上第一隻風箏就誕生在這裡。濰坊民間精湛的風箏扎制工藝和高超的放飛技巧,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聲譽。

從1984年開始,一年一屆的濰坊國際風箏會,對發掘風箏文化,弘揚風箏藝術,加強與世界風箏的交流、合作,都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中外風箏文化的交流,豐富和發展了濰坊的風箏文化。

濰坊風箏的起源,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里掛著一隻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而濰坊是發明風箏和放飛風箏最早的地方。風箏是濰坊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她歷史悠久,從有文字記載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據考證,風箏起源於遠古時期東夷人以鳥為圖騰的原始宗教崇拜。中國的風箏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文獻中“墨子削木為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和魯班削竹木為鳶,“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到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後,人們開始用紙裱糊繪製風箏;隨著社會的發展,風箏又成為重要的軍事工具,人們利用風箏進行測距、傳訊、越險、突圍,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距離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

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

濰坊國際風箏會風箏廣場一角
箏”的名字。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於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並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在唐宋時期,清明節踏青、盪鞦韆、放風箏,風箏又成為一種節慶風俗,至明清盛極一時。曹雪芹在“紅樓夢”70回中生動地描寫了大觀園中姐妹們放螃蟹、美人、大魚、鳳凰、沙燕等各種風箏的情景。可以說,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這時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從唐宋開始,中國風箏向世界流傳,先是朝鮮日本、馬來亞等東南亞國家,然後傳到歐洲和美洲等地。歐洲產業革命以來,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那裡向著飛行器發展,經過英國的凱利,澳大利亞的哈格瑞夫和德國的李林達爾等人,最後在美國由萊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載人成功飛行的飛機。

中國到了宋朝,風箏已有很大發展,品種增加,性能提高,並與人民生活發生了密切的聯繫。如《武林舊事》中記有“少年郎競放紙鴦,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線絕者為負”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蘇漢臣的“百子圖”中也都有放風箏的場面。明朝畫家徐渭寫過很多與風箏有關的詩,如“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鳶。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經放鷂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駐遊春馬,閒看兒童斷線時。”到了清朝,玩風箏之風更盛。傳說慈禧叫太監跑到天津找“風箏魏”給他扎過一個“壽星老騎仙鶴”風箏玩。現在故宮裡還藏著三隻傅儀玩過的大風箏。

濰坊風箏博物館

濰坊國際風箏會濰坊風箏博物館

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原濰坊風箏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大型風箏博物館,建築面積8100平方米,建築造型選取了濰坊龍頭蜈蚣風箏的特點,屋脊是一條完整的組合陶瓷巨龍,屋頂用孔雀蘭琉璃瓦鋪成,似蛟龍遨遊長空伏而又起,設計風格在國內獨樹一幟。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旨在收藏、陳列古今中外的風箏珍品及有關風箏的文物資料。在共約2000平方米的展室里,介紹了風箏的歷史、分類、創新以及濰坊國際風箏會、風箏界友好往來和濰坊的概況。展覽以1000餘只風箏精品、300餘件翔實的風箏文物資料以及照片、文字繪畫、複製品等,全面、客觀地展現了濰坊風箏所獨有的題材廣泛、造型優美、繪製精細、色彩艷麗的風格,介紹了富有構思大方、造型誇張、色彩對比鮮明、注重飛翔性能、研究價值較高的外國風箏;重現了1988年各國風箏組織代表推舉濰坊為“世界風箏都”及1989年“國際風箏聯合會”成立的重大史實。此外,我館還設有書畫、民俗、奇石、工藝品、景德鎮精品瓷器等展廳,生動展示了中華民族璀燦文化所獨具的藝術魅力。

首屆風箏節

1984年4月1日至3日,由山東省旅遊局和濰坊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了首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來自美國、日本、荷蘭、澳大利亞、英國、新加坡、聯邦德國、香港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17個團體共185人,與濰坊市的兩個放飛隊,進行了放飛表演。放飛和展出的風箏達74個品種,受到了外國友人的讚譽。日本著名書法家梅舒適揮毫讚譽“風箏藝術濰坊第一”。

會議期間和會後一段時間內,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家新聞機構,國內45家新聞單位,對這次風箏會作了專題報導,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了《風箏之鄉》,山東電影製片廠拍攝了《濰坊國際風箏會》等。這次風箏會,促進了濰坊市人民與各國人民的友好交往,對開發濰坊旅遊資源,全面振興濰坊經濟起了良好的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