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市鎮

潭市鎮

潭市鎮隸屬湘鄉市。1950年置潭市鄉,1962年改公社,1984年建鎮。位於市境中南部,面積127.8平方公里,人口4.8萬。鎮政府駐易家祠堂。湘黔鐵路過境。轄潭台、大坪、九倫、小車、高倫、秀豐、鶴塘、錦橋、雙江口、石塘、南嶺、榔石、大江、桃坪、新樂、柏門、永明、黃泥、西泉、西田、潭市、群益、躍進、清風、清和、安樂、洞山、九雁、長城、清泉、榨坪、沙塘、新民、新坪、上新、新鋪、新天、新石、清江、青陂、民主、安全、建新、白銀等45個村委會和四總、潭台、街後3個居委會。鄉鎮企業有鈾礦、瓷土礦、鍛壓廠、榨油廠。農業主產水稻,兼產紅薯、茶葉、蠶繭、黃花。特產桐油、茶油。有三國蜀相蔣琬建的報恩寺遺蹟。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潭市鎮潭市鎮鎮局會議

潭市歷來是湘鄉名鎮。1981年正式建鎮,為湘鄉三個建制鎮之一。1995年撤區並鄉建鎮,將原月山區新鋪鄉併入,形成現在的潭市鎮。
潭市鎮地處漣水河北岸,湘鄉市中部,距湘鄉市城區20公里。東與泉塘鎮毗鄰,西與棋梓鎮接壤,南與山棗鎮相望,北與月山鎮交界。鎮域區內交通十分便利,湘黔鐵路潭邵高速公路婁湘公路橫貫鎮境,交通發達。
潭市鎮國土總面積為127.8平方公里(折合19.17萬畝),占湘鄉市國土面積的6.4%,其中耕地面積47130畝,園地2661畝,林地7485.5畝,水域11629.5畝,屬典型的丘陵區。潭市鎮現轄3個居委會,45個村,473個村民小組,12748戶,47668人,其中勞動力3.6萬人。人口密度為383人/km2,人均耕地面積0.96畝。潭市鎮擁有國小10所,中學2所,醫院2所。

資源優勢

(1)交通優勢。潭市鎮區位條件較好,交通也較發達。湘黔鐵路縱穿鎮域,鎮內有一個火車站;湘棋公路橫跨潭市鎮,還有婁湘公路和即將建成的上瑞高速公路(潭邵段)穿過鎮境。鎮內村村通公路,鄉間機耕道四通八達,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網路,可憑藉交通優勢加強與周邊縣市的聯繫,發揮經濟輻射和物資集散功能。
(2)資源優勢。潭市鎮資源豐富,特色突出。油茶、蠶桑是潭市鎮的特色農業。潭市鎮有5萬畝油茶林,年可產茶油300噸,蠶桑2000畝,年產蠶繭300擔。另外潭市鎮山地面積大,可利用山地和牧草資源,大力發展山羊等草食動物。

農業建設

潭市鎮潭市鎮
潭市鎮創新農企合作模式“無農不穩”,要發展建設好新農村,關鍵要讓農民增加收入。潭市鎮歷來有種桑養蠶的傳統,如何讓傳統養蠶業助農增收,成了鎮黨委的研究課題。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只有走農業產業化的路子。為此,他們為農戶引進富農蠶桑有限公司,採取“公司+農戶+科研機構”的模式。這樣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又減輕農民的風險。富農蠶桑公司首期投入300萬元,建立了500多畝的蠶種基地,1000多畝的桑樹基地。到2009年,桑樹基地將達2000多畝,而這些基地全部建在荒灘河堤上。該公司在免費給農戶提供蠶苗、桑苗的同時,給農民每畝補貼150元。為了保障農民的利益,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該公司與農戶簽訂了蠶繭最低保護價契約。湖南農科院蠶桑研究所向農戶提供所需的桑樹種苗、蠶苗,同時提供技術支撐。特別是在育苗的時候,公司和研究所派出技術人員長期入駐基地,提高成活率。這樣,原來一張蠶繭好的時候也只有25公斤左右,而現在一張蠶繭可以達到40多公斤。以小車村為例:2007年,該村蠶桑年產值達300多萬元,農民勞務收入、租地收入、蠶繭收入達30多萬元,帶動農戶100多戶。到2010年,潭市鎮種桑面積達4500畝,產值達1500多萬,農民收入將超過800多萬。

潭市鎮有油茶4萬多畝,品質純正。主要由分散的農戶經營,針對此種情況,潭市鎮準備對油茶也進行公司化運作,引進公司或者成立油茶合作社,進行規範化管理和經營。預計僅此油茶一項,潭市鎮人均年將增加收入200多元。

經濟發展

潭市鎮潭市鎮鐵路建設
潭市鎮悠久,物資豐富。自古以來以種養業與手工作坊為主,且比較發達。解放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更加迅速,農民生活得到較大的改善。
以糧豬為主的傳統農業得到穩定發展。農業的主要產品糧食早在1993年就實現了畝產過噸糧,並保持了穩定。1999年,潭市鎮糧食總產量達到3.68萬噸,畝產1080公斤。在穩定糧食總產、提高單產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品質,積極調整農業內部結構,推廣雜產稻、優質稻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作物。現潭市鎮擁有油茶林5萬畝,年產茶油300噸;蠶桑2000畝,年產蠶繭300擔;柑桔420畝,年產柑桔25.2噸,年產小水果38.9噸。以生豬為主的養殖業重點放在改良品種、提高品質上,1999年潭市鎮飼養生豬12萬頭,其中三元雜交及良良豬占12%,出欄肉豬10.3萬頭。除此這外還利用山坡草地發展、羊等草食動物,1999年潭市鎮發展牛5500頭,羊1.15萬隻,家禽50萬羽。
潭市鎮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5%。財政收入年均增長7%。農民人均純收入在2001年增至2550元,年均增長10.7%。農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75%的農戶建起了樓房,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5平方米;農民普遍實行打井取水,達到飲用水衛生標準;廣播電視已經普及,現潭市鎮有電視機1.5萬台,農村電話電腦機車“新三件”飛入尋常百姓家。現潭市鎮已有電話3500多部,手機1000多台,BP機到處可見,已不足為奇,電腦125台,機車3400輛,各類汽車760輛。農民的生育觀念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晚婚晚育、優生優育、計畫生育已逐漸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2000年末潭市鎮總人口為47868人,人口出生率15.49%,計畫生育率86.14%,人口自然增長率千分之五點四三。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較憶,社會治安基本好轉,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潭市鎮正在朝著城鎮化的目標大步邁進。

教育基地

潭市鎮潭市鎮捐贈活動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3周年,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教育人們勿忘歷史,不忘國恥,同時告慰先烈。潭市鎮黨委、政府決定在潭市觀音閣處修建抗日陣亡英雄紀念碑。8月15日上午9時,抗日陣亡英雄紀念碑正式破土動工,潭市鎮黨政領導以及社會各界愛國仁人善士前往原抗戰實地,弔唁陣亡英靈。

1945年1月16日,日寇攻占潭市,在觀音閣山上建築碉堡為重要據點。17日國軍第73軍第45團一營攻打觀音閣後山之敵,敵軍憑藉觀音閣山頂地勢險要,紅軍久攻不克,由第一排排長楊通順率20名士兵組成敢死隊,攀崖爬行至觀音閣山腰距敵約40米處,乘敵人重機槍換子彈這一瞬間,將手榴彈投進碉堡,敵軍碉堡炸毀了,紅軍全營衝鋒前進,敵軍慘敗。但楊排長等8名官兵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戰爭結束後,英雄們的遺體就埋在他們戰鬥的地方——觀音閣山頂上。

紀念碑落成後,將與原來詩詞長廊、觀音閣、聖帝殿一起,成為一個集人文山水佛學、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的多功能旅遊觀光景點。

展望未來

潭市鎮潭市鎮建設
加快新農村建設,就必須要發展當地經濟,讓農民增收,就必須解放思想。新上任的潭市鎮黨委、政府一班人把這個議題擺在首要位置。他們派出10多個調研組,分赴潭市鎮45個村,廣泛聽取村民意見,同時向在外發展的家鄉人發出意見徵求函,通過交流,找出關鍵問題。潭市鎮從抓公路建設開始,在潭市鎮已有湘棋線、金中線、潭洋線、安九線等公路開工建設。同時,針對上瑞高速貫穿全境,他們積極向上級主管部門反映,爭取在潭市鎮開設高速公路出口,現已獲批,正進入勘察設計階段。這樣,潭市鎮初步形成了兩縱兩橫外加一道環線的交通網。為了加快鎮區建設,潭市鎮千方百計籌集資金100多萬元,對鎮上主要街道進行硬化。2007年,潭市鎮村道硬化達85公里,通暢率77%,2008年通暢率可達85%。潭市大橋,是一座民間集資480多萬修建的橋樑,由於向過往行人車輛收費,在方便兩岸民眾的同時,也增加了民眾的負擔。鎮黨委對此高度重視,通過多方聯動,現在該橋已經列入了“渡改橋”計畫,幾年之後,將取消收費,真正成了一座便民橋。路修通了,橋修好了,怨氣少了,人氣自然也就旺了,也為招商引資創造了有利條件。潭市鎮瓷廠,占地面積40多畝,原來無人問津,現在,商家紛紛找上門來洽談。大家都看到了一個商機:潭市便利的交通將為他們帶來滾滾財源。

對現有工業改造升級,“無工不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工業的發展。潭市鎮黨委一班人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他們主動聯繫企業,深入企業,幫企業排憂解難,幫助企業改造升級。三友特種鐵合金有限公司負責人深有體會地說:在鎮黨委的扶持和指導下,三友公司成功改造升級為湖南聯大錳業公司,投資600多萬元,2008年產值可達2000多元萬,利稅過150萬元是沒有問題的。估計完全改造後,產值可達6000多萬元,利稅過400多萬元,地方政府功不可沒。一番話道出了地方政府與地方經濟的息息相關。湘鄉市鑄鍛機械廠是有著較長歷史的手工作坊,如何讓這家面臨倒閉老企業重新煥發生機,鎮黨委一班人進行調研後認為:企業煥發生機,只有進行技術提升。鎮黨委派出專人為該廠跑技術,跑資金。該廠的產值已由原來不足30萬元,到現在產值超300萬元。鎮黨委書記陳星輝告訴記者:準備在2009年再投資100萬元進行技術改造提升,到時該廠產值可以達到1000萬元,利稅可達80多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