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後指標

滯後指標,經濟學術語之一,指的是巨觀經濟波動的敏感性指標的一類,滯後指標是指相對於國民經濟周期波動,在指標的時間上落後,例如某指標的高峰或谷底均比國民經濟周期的高峰或谷底落後若干個月,則稱該指標為滯後指標。

概念

巨觀經濟波動的敏感性指標的一類。
巨觀經濟波動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復甦四個階段,它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性的,而且必然會通過一定的經濟指標的變化反映出來。這些指標稱為敏感性指標,通常按周期循環的時間性區分為三類,即領先指標一致同步指標與滯後指標。
滯後指標是指相對於國民經濟周期波動,在指標的時間上落後,例如某指標的高峰或谷底均比國民經濟周期的高峰或谷底落後若干個月,則稱該指標為滯後指標。

特點

這種指標在經濟活動中會造成信息反饋滯後,不與經濟運行同步,往往使巨觀控制成為“馬後炮”,有時甚至起到副作用,以至造成和加強經濟運行軌跡的搖擺。滯後指標在時間上落後於同步指標,它在國民經濟中可作為過剩和失衡的標誌。通過滯後指標的觀察和分析,可以對先行指標的預警進行驗證,促使先行指標的預警更加準確,以便有效地進行巨觀調節。

主要內容

我國的滯後指標主要有:全民固定資產投資商業貸款財政收支、零售物價總指數、消費品價格指數、集市貿易價格指數等共6項。滯後指標有助於驗證領先指標所表示的經濟趨向是否真實
日本的滯後指標(日語為:遲行指數)一般包括6項指標:僱傭保險領取者數、固定僱傭人數(製造業)、法人事業稅調整額、借貸平均利息(地方銀行)、家庭消費支出、消費者物價指數。其中僱傭保險領取者數為反向指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