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縣王樓年畫

木版年畫在魯南一帶流行甚廣,尤以滕縣王樓木版年畫歷史悠久。 著名收藏家刁統安先生收藏了大量王樓年畫,是王樓年畫收藏和研究的專家。 王貞瑜的孫子王承河成為王樓年畫發展的重要人物,對王樓年畫的弘揚作出了重要貢獻。

木版年畫在魯南一帶流行甚廣,尤以滕縣王樓木版年畫歷史悠久。滕縣王樓木版年畫一般用大紅、粉紅、橘紅、橙綠、黃、黑六色套版,毛邊紙印製,也有用光連紙的。其刻版刀法或剛強有力,或流暢飽滿,色彩鮮艷協調,有強烈的裝飾效果。2008年,著名作家沈泓先生專程從深圳到滕州王樓村調查研究,挖掘整理王樓木版年畫,寫下了專著《滕州年畫之旅》。著名收藏家刁統安先生收藏了大量王樓年畫,是王樓年畫收藏和研究的專家。
滕州王樓年畫年代已久。據載該村的先人自明朝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滕州時,就將山西的年畫藝術帶到了王樓。其後人王弘光特別喜愛年畫,後來專攻刻板印刷,但式樣較單一,多數是喜神、床公床母、天地直符等品種,農閒時就用紅紙印刷一些專門供四鄰八莊的鄉親們用,後來就在集市上賣了,在周圍鄉村也有一定的影響。以後代代相傳。
王樓木版年畫興盛於清朝乾隆年間。王弘光的後人王貞瑜將祖先的年畫進行了繼承發揚,把年畫做到了一定規模。王貞瑜的孫子王承河成為王樓年畫發展的重要人物,對王樓年畫的弘揚作出了重要貢獻。道光年間,王承河的父親王秉元注重了年畫的品種擴大,由原來幾種擴大到30多種,如鬥神、灶君、五子登科、蠟燭、香、缽、黃表、娶媳婦用的床公床母、喜神、麒麟送子等。王承河生於鹹豐年間,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木版年畫的印製,六、七歲就會刻天地皮子、床公床母、喜神等簡單的年畫。在刻版印刷方面王承河采多家之長,不斷創新。為了讓版面多樣化,他大膽地對版面進行了改革,對顏料配兌作了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王建良是王承河的次子,他對刻板有著難得的天賦。他十三歲就跟著父親乾印製年畫和刻板,練就了一手好活路。不論什麼樣的款式和版式都難不住他。在民國21年左右,王樓村年畫達到了鼎盛期。
為了讓全村的窮人都有飯吃,王建良把自己雕刻好的版無償地送給了鄉親們,並指導他們學習技術。當時王樓村是個只有五十多戶的小村子,跟隨王建良學徒的就有三十多人,還有外地多人前來拜師學藝,王振英、王振來、王振林、王振槐、王振森、王兆華、王兆瑞、張福全、馬運臣、黃景坤、郭子清、賈金玉、王子學等幾十個人,這些都成了出名的老藝人。王樓村的王永朋、王永祥、王振修、王振俊等老藝人也都各具特色。
在刻板上最有建樹的是王建良的長子王永恩和次子王永鎮。當時滕州所有的雕版,大約有三分之二都出自他們之手。王建良父子的雕版都有堂號: 恆祥老號、恆祥紙店、義祥書局、滕縣城西、滕西王樓、滕西三里王家樓等字樣。
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破舊立新”,滿滿三間屋極其精緻的雕版,幾乎全部砸爛、焚燒!現在王振軍、王振義、王振相、王振芝家保存的版都是他們想法設法保留下來的珍品。改革開放之後,年畫傳承人王永鎮擔任技術指導,在他的傳授下,王樓村又成為遠近聞名的年畫村。1982年,以王樓木版年畫《狀元及第》為代表的滕州十六幅作品參加山東舉辦的民間工藝品展覽,受到專家們的高度讚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