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胎病

滑胎病

滑胎病是指連續3次以上自然發生墮胎、小產的婦科病證。一般妊娠3個月以內,胎兒尚未成形而墮者為墮胎;妊娠3個月以後,胎兒已成形而墮者為小產。

簡介

連續3次以上自然發生墮胎、小產的婦科病證。一般妊娠3個月以內,胎兒尚未成形而墮者為墮胎;妊娠3個月以後,胎兒已成形而墮者為小產。
滑胎主要因先天不足、房勞過度、孕後縱慾損傷腎氣,胎失所系;或素體氣血不足,大病久病失血耗氣,胎失所養;或素體陰虛內熱,胞絡不固等引起。常見證型有:①腎氣虧虛型滑胎。屢孕屢墮,腰膝酸軟,眩暈耳鳴,神疲乏力,面有黯斑,夜尿多,舌淡,有齒痕,脈沉弱。治宜補腎固胎,方用補腎固沖丸。②氣血虛弱型滑胎。屢孕屢墮,神疲乏力,心悸氣短,舌淡,脈細弱無力,治宜益氣養血,方用固胎丸等。③陰虛內熱型滑胎。屢孕屢墮,兩顴潮紅,手足心熱,煩躁不寧,口乾,形體消瘦,舌紅,脈細數。治宜養陰清熱,方用二黃散合二至丸等。
本病類似於西醫學的習慣性流產。但有些古代醫著所言滑胎,是指臨產催生的方法,不是“滑胎”病證,不屬此處說明範圍。
出《經效產寶》卷上。
①病名。指連續發生三次以上的自然流產者。即現稱之習慣性流產。亦名數墮胎。多因氣虛、腎虛、血熱、外傷等原因導致屢孕屢墮。治療參氣虛滑胎、腎虛滑胎等各條。
②指治法。即用潤胎益氣藥,使子易生。《經效產寶》用訶子丸(訶子、檳榔、川芎、吳茱萸),自妊娠七八個月服至分娩前;或用束胎丸(白朮、枳殼)從妊娠八個月服至臨產。

病因病機

主要機理是沖任損傷,胎元不固,或胚胎缺陷,不能成形,故而屢孕屢墮。常見分型有腎氣虧損和氣血兩虛等。
一、腎氣虧損
先天稟賦不足,腎氣未充,或因孕後房事不節,縱慾所傷,以致腎氣虧虛,沖任不固,胎失所系,而致屢孕屢墮遂為滑胎。
二、氣血兩虛
素體虛弱,氣血不足,或飲食、勞倦傷脾,氣血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耗氣傷血,都可導致氣血兩虛,沖任不足,不能載胎養胎,故使屢孕屢墮而為滑胎。

辨證論治

本病主要以滑胎及伴見的症狀、、舌象、脈象作為辨證的依據。對某些臨床表現不典型的病例,可藉助婦科檢查和有關實驗室檢查找出病因,以便採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虛則補之”是滑胎病證的主要施治原則,並應掌握“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在未孕前宜以補腎健脾、益氣養血、調固沖任為主。妊娠之後或懷疑有孕之後,即應保胎治療,不要等到流產先兆症狀出現才去保胎。服藥期限應超過以往滑胎月份之後,且無胎漏、胎動不安徵象時,方可停藥觀察之。
一、腎氣虧損型
主要證候:屢孕屢墮,甚或如期而墮,頭暈耳鳴,腰酸膝軟,精神萎靡,夜尿頻多,目眶黯黑,或面色晦黯,舌淡,苔白,脈沉弱。
證候分析:腎虛沖任不固,胎失系載,故屢孕屢墮;腎虛髓海不足,空竅失養,故頭暈耳鳴;腎虛命火不足,陽氣不能外達,則精神萎靡,目眶黯黑,或面色晦黯;腎虛膀胱失約,則小便頻數,夜尿尤多;腰為腎府,腎主骨,腎虛則腰酸膝軟。舌淡,苔白,脈沉弱,為腎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腎固沖安胎。
方藥舉例:補腎固沖丸(《中醫學新編》)。
菟絲子、續斷、巴戟天、杜仲、當歸、熟地、鹿角霜、枸杞子、阿膠、黨參、白朮、大棗、砂仁
方中菟絲子、續斷、巴戟、杜仲、鹿角霜補腎益精髓,固沖安胎;當歸、熟地、枸杞子、阿膠滋腎填精養血而安胎;黨參、白朮、大棗健脾益氣以資化源;砂仁理氣安胎,使補而不滯。全方合用,使腎氣健旺,胎有所系,載養正常,則自無墮胎之慮。
二、氣血兩虛型
主要證候:屢孕屢墮,頭暈眼花,神倦乏力,心悸氣短,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
證候分析:氣血兩虛,沖任不足,不能養胎載胎,故使屢孕屢墮;氣血兩虛,上不榮清竅,則頭暈眼花,外不榮肌膚,則面色蒼白,內不榮臟腑,則神倦乏力,心悸氣短。舌淡,苔薄,脈細弱,為氣血兩虛之徵。
治療法則:益氣養血安胎。
方藥舉例:泰山磐石散(《景岳全書》)。
人參、黃芪、當歸、續斷、黃芩、川芎、白芍、熟地、白朮、炙甘草、砂仁、糯米
方中人參、黃芪、白朮、甘草補中益氣以載胎;當歸、白芍、川芎、熟地補血以養胎;砂仁、糯米調養脾胃以安胎;續斷補腎強腰以固胎;白朮配黃芩為安胎要藥。全方合用,有雙補氣血,固沖安胎之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