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常山

滇常山

滇常山是植物界唇形目馬鞭草科下的物種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西南部、雲南東南部、中部至西部。

基本信息

滇常山

正文

滇常山
(《植物名實圖考》)

異名

烏藥、臭牡丹(《滇南本草》),臭茉莉(《雲南中草藥選》)。

來源

為馬鞭草科植物滇常山的根及莖葉。

植物形態

滇常山
落葉大灌木,高1~4米。枝暗紅色,有縱向皮孔;幼枝密被污黃色短捲毛茸。葉對生,腎狀卵形至卵形,長4~14厘米,寬4.5~12厘米,先端銳,漸尖,或圓形,基部心形或近截形,全緣或稍帶波狀,或具疏粗鋸齒,兩面均密生短柔毛,有臭氣:葉柄密被污黃色或白色短毛茸。聚傘花序頂生;總花梗長3~5厘米,密生短捲毛茸;次生花梗基部具橢圓形苞片;花柄具線狀苞片;花白色,略帶紅暈,長約1.4厘米;花萼鐘形,紫綠色,外部密生短柔毛,先端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花冠漏斗狀,裂片5;雄蕊4,花絲細。花葯背著;雌蕊1,子房球形,禿淨,柱頭2裂。核果球形或倒卵形,藍黑色,包於宿萼內。花期夏季。
分布雲南、四川。
本植物的花(烏藥花)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

夏季採收,曬乾。

藥材

乾燥莖葉,莖多切成斜片。老莖直徑達1.5~2厘米,皮暗紅色,具縱裂痕,皮孔不顯:斷面中心髓部較大,白色,木部微黃色。幼枝皮黃綠色,可見銹色毛茸;髓部直徑達3毫米,外皮不易剝離,葉腎狀卵形,被細茸毛,乾燥後多皺縮捲曲。葉有臭氣,味辛、微苦。以枝嫩、色綠者為佳。
產於雲南。

性味

①《滇南本草》:"性溫,味辛苦。"
②《雲南中草藥選》:"辛,溫。"

功用主治

祛風,截瘧,行氣,利水。治瘧疾,風濕,水腫,脹悶腹痛。
①《滇南本草》:"消胸膈膨脹,下氣,利小便,消水腫,止氣逆腹痛。"
②《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治瘧疾。"
③《雲南中草藥選》:"祛風活血,消腫,降壓。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

選方

①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滇常山根一至二兩。煎服。
②治高血壓:滇常山根五錢至一兩。水煎去渣,加米酒煮雞蛋一個,內服。
③治痔瘡,脫肛:滇常山葉煮水外洗。(選方出《雲南中草藥選》)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