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骨常山族

雞骨常山族

花皮膠藤族,拉丁學名:Alstonieae G. Don ,是夾竹桃科的一族,有2屬,雞骨常山屬與盆架樹屬。

基本信息

簡介

花皮膠藤族花皮膠藤族

花皮膠藤族,拉丁學名:Alstonieae G. Don ,是夾竹桃科的一族,有2屬,雞骨常山屬Alstonia R. Br. 與盆架樹屬Winchia A. DC.

所有種屬

代表植物:盆架樹代表植物:盆架樹

盆架樹屬

分類地位: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菊亞綱 Asteridae
龍膽目Gentianales
夾竹桃科 Apocynaceae
代表植物:盆架樹
所屬科 夾竹桃科
分布量 世界:2種;中國:1種
引種狀況 非引種
形態特徵:盆架樹屬Winchia A. DC. ,夾竹桃科,2種,分布於印度緬甸越南印度尼西亞,中國有盆架樹W. calophylla A. DC. 1種,分布於雲南海南島。常綠喬木;枝輪生;葉對生至輪生;花組成頂生聚傘花序;花萼5裂;花冠高腳碟狀;雄蕊與柱頭離生,內藏;雌蕊由2個合生心皮組成;子房半下位,胚珠多數;蓇葖果合生,有兩端被緣毛的種子。
所有物種:
盆架樹

雞骨常山屬

所屬科 夾竹桃科
分布量 世界:50種;中國:6種
引種狀況 非引種
分布:Alstonia R. Br. 雞骨常山屬,夾竹桃科,約50種,分布於熱帶非洲亞洲波里尼西亞,中國有6種,產西南部和南部。形態特徵:其中糖膠樹A. scholaris (L. ) R. Br. 含豐富乳汁,可提制口香糖原料,雞骨常山A. yunnanensis Diels根供藥用,有降血壓作用。 葉輪生;花白色,排成頂生或近頂生的傘房花序式傘形花序;萼短,5裂;花冠高腳碟狀,喉部無毛或有到毛,裂片短;花葯與住頭分離,內藏;心皮2,離生,每心皮有胚珠多顆;蓇葖2,長而纖弱,有兩端被長毛的種子。

滇雞骨常山

別名:紅辣樹、白虎木、野辣椒、三台高、野辣子、永固生、紅花岩托、四角楓
歸經:肺;肝經
中藥化學成分:
枝葉含利血平(reserpine)。根中含維洛斯明鹼(vellosimine),薩杷晉鹼(sarpagine);另含有霹靂蘿芙木鹼(perakine),降馬枯星鹼(normacusine) B,四氫鴨腳木鹼(tetrahy- droalstonine),維諾任鹼(vinorine),洛柯寧鹼(lochnerinine),11甲氧基-19-羥基它波於鹼(11-methoxy-19-hydroxytabersonine), 偽阿枯米京鹼(pseudoakuammigine),鴨腳樹葉鹼(picrinine),去乙醯基匹克拉林鹼-3,4,5-三甲氧基苯甲酸酯(deacetylpicraline-3,4,5-trimethoxybenzoate),柯南鹼(corynanthine),育享賓(yohimbin),17-乙醯基薩杷晉鹼(17-acetylsarpagine),6-表杷晉鹼(6-episarpagine),還含3,4,5-三甲氧基肉桂酸甲酯(methyl-3,4,5-trimethoxycinnamate)。
功效:
截瘧;清熱解毒;止血消腫
考證:
出自《中藥材品種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雞骨常山,生昆明山阜。弱莖如蔓,高二、三尺。長葉似桃葉,光韌蹙紋。開五尖瓣粉紅花,灼灼簇聚,自春徂秋,相代不絕。結實作角,翹聚梢頭。圃中亦植以為玩。
科屬分類:夾竹桃科
拉丁文名: Caulis et Folium seu Radix Alstoniae Yunnanensis
主治:瘧疾;感冒發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腫瘡毒;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生態環境:生了海拔1100-2400m的山坡或溝谷地帶灌木從中。
各家論述:
1.《昆明藥植調查報告》:治瘧疾
2.《雲南中草藥選》:消炎,止血,接骨,止痛。治肝炎。
採收和儲藏:根秋、冬季採挖,葉夏季采,洗淨,曬乾或鮮用。
資源分布: 分布於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動植物形態:
直立灌木,高1-3m。多分枝,具乳汁,枝條具白色突起皮孔。葉3-5片輪生;無柄或具極短的柄;葉片薄紙質,倒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窄楔形,全緣,長6-18.5cm,寬1.3-4.5cm,葉面深綠色,葉背灰綠色,兩面被短柔毛,葉腋間及葉腋外密生腺體。花紫紅色,數朵組成頂生或近頂生的聚傘花序,被柔毛;花萼片披針形,長約1.5mm,外面被短柔毛,內面無毛,邊緣有緣毛;花冠高腳碟狀,花冠筒長1-1.3cm,中部膨大,外面無毛,內面被柔毛,裂片長圓形,長2-6mm,寬1-3mm;雄蕊著生於花冠筒中部,花葯長圓形,內藏,長約2.5mm;子房高1.5mm,無毛,花柱6mm,柱頭棍棒狀,先端2裂;花盤由2枚舌狀鱗片組成,與心皮互生。蓇葖果2枚,離生,線形,先端具尖頭,長3-5cm,直徑約4mm,無毛。種子多顆成鑲嵌式排列,兩端被短緣毛。花期3-6月,果期7-11月。
功效分類: 解毒藥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根呈圓柱形,稍彎曲,常有分枝,長10-25cm,直徑1.5-3cm,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皮部薄,常脫落,木部白色。質堅硬,難折斷,折斷面裂片狀,類白色。氣微,味苦。枝多切成厚約1mm的斜片。老枝直徑6-8mm,外皮灰褐色,具縱紋,皮孔細小,突起,斷面中心髓部細小而中空,木部白色;嫩枝較細,青灰色,外皮易剝離,髓部中空較大。葉輪生,多皺縮捲曲,展平後呈橢圓狀或卵狀長圓形至披針形,全緣。氣微,味苦。
性味: 苦;性寒;小毒
藥材基源: 為夾竹桃科植物雞骨常山的根或枝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出處:《中華本草》

雞骨常山雞骨常山

雞骨常山
簡介:直立灌木,高1-3m。有乳汁。葉3-5枚輪生,倒卵狀或橢圓狀披針形,無柄。花紫紅色,花冠筒中部膨大,裂片開張呈碟狀。中國特有種。分布於雲南、貴州、廣西、生於海拔1100-2400m處的山坡或溝谷地帶。
【別名】雲南雞骨常山、三台高、野辣子、永固生、紅辣樹、白虎木、細骨常山、紅花岩托、紅花矮陀陀、小苦桃、五颱風、四角風
【來源】夾竹桃科鴨腳樹屬植物雞骨常山Alstonia yunnanensis Diels,以根、葉入藥。秋冬挖根,洗淨曬乾或鮮用;夏季采葉,曬乾。
【性味歸經】苦,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解熱截瘧,止血,止痛。用於瘧疾,口腔炎,內服兼外用治骨折,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3~5錢,水煎或泡酒服,研末沖服,每次1錢。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
【注意】忌酸、冷、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夾竹桃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