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泰真

溫泰真

溫泰真,男,288年出生於太原市。他是西晉時期著名的將領,多次平定叛亂。

基本信息

溫泰真(溫嶠)

人物簡介

溫泰真,即溫嶠(288—329),字泰真,一作太真,是溫羨的弟弟溫襜之子。太原祁縣 (今山西祁縣)人,東晉名將、政治家。初為司隸都官從事,後舉秀才。司徒辟東閣祭酒,補上黨潞令劉琨請為平北參軍,隨府遷大將軍從事中郎上黨太守,加建威將軍督護前錄軍事,又隨府遷司空右司馬,進左長史。西晉末年,匈奴、羯人橫行中原,溫泰真與劉琨死守并州一隅,與之相持。晉元帝即位,除散騎侍郎,歷王導驃騎長史,遷太子中庶子。晉明帝即位,拜侍中,轉中書令。王敦請為左司馬,入補丹陽尹,加中壘將軍持節都督安東北部諸軍事。敦平,封建寧縣公,進號前將軍。晉成帝即位,代應詹為江州刺史,持節都督平南將軍,鎮武昌。蘇峻平,拜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封始安郡公。卒贈侍中大將軍,使持節,謚曰忠武。有集十卷。

生平事跡

溫泰真於西晉太康九年(288年)生於并州太原祁縣都鄉仁義里,於東晉鹹和四年(329年)卒於武昌。溫泰真一生主要事跡,依時間先後,大體可分四個時期。
(一)從太康九年至建興四年(288—316年),早年抗胡鬥爭。
溫泰真起家官為都官從事。都官從事是司隸校尉的屬官,“主察百官之犯法者”。史載當時“散騎常侍庾敳有重名,而頗聚斂,嶠舉奏之,京都振肅”。溫泰真由是知名,而庾反而更加器重溫泰真,認為溫泰真“森森如千丈松,施之大廈,有棟樑之用。”後來的事實證明,庾敳的這個預見是正確的。不久溫泰真又舉秀才,辟東閣祭酒,補上黨潞令。
此後溫泰真一系列升遷差不多都與平北大將軍劉琨有關。劉琨賞識溫泰真除因其道德才能外,可能還與嶠系劉琨姨侄這層特殊的姻戚關係有關。溫泰真從平北參軍起隨琨府遷大將軍從事中郎、上黨太守,加建威將軍,“建興二年,嶠為劉琨假守左司馬,都督上前鋒諸軍事”,後又隨遷司空右司馬,進左長史。這一時期溫泰真最重要的活動是抗擊北方胡族反動統治者的鬥爭。永嘉喪亂,匈奴劉淵、羯人石勒等胡族進逼中原,攻城屠邑,殘害生靈,廣大漢族人民紛紛自衛反抗。劉琨就是當時北方抗胡鬥爭的一面旗幟。溫泰真作為其掾屬,在討擊劉、石的一系戰鬥中屢建戰功,為琨倚重。“於時並土荒殘,寇盜群起,石勒、劉聰跨帶疆場,嶠為之謀,琨所憑恃焉。”溫泰真成為北方抗胡前線的名將之一。
(二)從建武元年至大興四年(317—321年),奉使勸進,建擁立之功。
建興四年(316年)十一月,愍帝被俘,西晉覆亡。次年三月劉琨、段匹石單 遣左長史、右司馬溫泰真及散騎常侍、清河太守榮邵等奉表及盟文勸晉王司馬睿即帝位。臨行前劉琨對溫泰真說:“昔班彪識劉氏之復興,馬援知漢光之可輔。今晉祚雖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河朔,使卿延譽江南,子其行乎?”對溫泰真寄予厚望。同年六月,溫泰真等攜表至建康,慷慨陳辭,深得司馬睿器重,並且“王導、周顗庾亮等皆愛嶠才,爭與之交”。溫泰真從此留在江南,成為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轉折點,在東晉政治舞台上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這一年他才30歲。
元帝即位,以溫泰真為散騎侍郎,後歷王導驃騎長史,遷太子中庶子。太子中庶子職如侍中,乃太子身邊親近之官。因其主掌侍從太子左右,獻納得失,備切問近對,故有晉一代“皆以俊茂者為之,或以郡守參選。”溫泰真深得時為太子的明帝司馬紹信任,“及在東宮,深見寵遇”,並與司馬紹以及當時侍講東宮的庾亮結為布衣之交。溫泰真極盡規諫之職,獻《侍臣箴》,勸導太子“不以賢自臧,不以貴為榮”,“屏彼佞諛,納此亮直”。太子欲起西池樓觀,頗為勞費,溫泰真上疏“以為朝廷草創,巨寇未滅,宜應儉以率下,務農重兵。太子納焉。”又曾諫太子馬射,告誡太子勿“縱一日之娛,忘萬代之基。”司馬紹繼位後能有所作為或與溫泰真早年諫導有關,而溫泰真後來在明帝朝備受重用更當與這段仕歷密切相關。
(三)從永昌元年至太寧三年(322—325年),平定王敦之亂。
東晉政權是在琅玡王氏等大族的扶持下建立的,以琅玡王氏為代表的門閥士族握有軍政大權,直接威脅著封建皇權。為改變主弱臣強不利局面,元帝有意引劉隗、刁協等人為腹心,推行“以法御下”政策,限制大族勢力,加強皇權,導致與琅玡王氏的關係日趨緊張。元、明兩朝握有重兵的王敦先後兩度舉兵內亂,就是這種矛盾激烈衝突的結果。
永昌元年(322年)一月,王敦以誅劉隗、刁協,清君側為名,在武昌起兵反叛。在這次亂中,溫泰真一開始似乎並沒有看清王敦篡晉的政治野心,他曾對周顗說:“大將軍(王敦)此舉似有所在,當無濫邪?”對王敦還抱有一定的幻想。所以當朝廷軍隊節節敗退,太子欲親自帥兵決戰時,溫泰真極力諫止:“臣聞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武,如何萬乘儲副而以身輕天下!”但是當王敦攻入建康,欲誣以不孝之名廢黜太子,動搖晉室根本時,溫泰真真正看清了王敦的險惡用心,挺身回護太子:“鉤深致遠,蓋非淺局所量。以禮觀之,可稱為孝矣。”挫敗了王敦廢立取代的陰謀。
不久,元帝在憂憤中死去,明帝即位。溫泰真拜為侍中,“機密大謀皆有參綜,詔命文翰亦悉豫焉”。又轉任中書令。中書令典掌機要,多承寵任,職權更重。溫泰真在中書令任上可能時間不長就上疏謙辭:“臣才短學淺,文疏不通。中書之職,酬對無方,斟酌輕重,豈惟文疏而已!自非望士良才,何可妄居斯任!”王敦對溫泰真頗受明帝親倚甚為忌恨,故請其為己左司馬,欲拉攏溫泰真。溫泰真在對王敦劣行諫止不果的情況下,“乃繆為勤敬,綜其府事,時進密謀以附其欲”,既保護了自己,又取得王敦的信任。值丹陽尹缺,王敦表請溫泰真為丹陽尹以便在朝廷為己通風報信。溫泰真設法順利還都後向明帝盡奏王敦逆謀。太寧二年(324年)六月王敦果然再次舉兵作亂。這一次王敦的矛頭直指向溫泰真,並發誓要自拔溫嶠之舌。與永昌元年不同的是,王敦最後以兵敗身亡而告終。
在平叛過程中,溫泰真功不可沒。首先溫泰真在亂前提醒朝廷預先防備,“又與庾亮共畫討敦之謀”,使討伐有了充分的準備;其次溫泰真直接參預指揮討伐戰鬥,受命中壘將軍、持節、都督東安北部諸軍事。當王含亂軍主力進逼秦淮南岸時,溫泰真果斷決策,“燒朱雀桁以挫其鋒”,為等待援軍到來爭取了時間;再次溫泰真軍紀嚴明。當他率眾擊敗亂軍,命劉遐等追擊王含、錢鳳時,“劉遐軍人頗縱虜掠,嶠責之曰:‘天道助順,故王含剿絕,豈可因亂為亂也!’”對於溫泰真在平定王敦之亂中作用,《資治通鑑》卷92明帝太寧二年胡注一針見血地指出:“王敦遙制朝權,其所甚害者如郗鑒、溫嶠,終不得以肆其毒,以此知建康綱紀尚能自立也。”
王敦亂平,溫泰真以功封建寧縣開國公,邑一千八百戶,賜絹五千四百匹,進號前將軍。當時王敦僚屬因預亂依制應禁固,溫泰真則疏請原其佐吏,這無疑有助於亂後政局的穩定。太寧三年閏八月,明帝病重,溫泰真以丹陽尹身份與司馬羨、王導、郗鑒、庾亮、陸曄、卞壼七人共同受遺詔輔佐年幼的成帝。歷史再一次把溫泰真推向東晉政治舞台的前沿。
(四)從鹹和元年至鹹和四年(326—329年),平定蘇峻之亂。
成帝繼位後外戚庾亮執掌朝政,他提倡法治,主張集權,再次激化了與地方勢力的矛盾。當時庾亮最為疑懼的是據上流有威名的荊州刺史陶侃和握強兵藏匿亡命的歷陽內史蘇峻。鹹和元年八月庾亮派他的“布衣之交”溫泰真為都督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作為朝廷外援西防陶侃。同時庾亮又不顧眾臣強烈反對,強征蘇峻回京藉以削奪其兵權。蘇峻不從,遂聯合對庾亮不滿的豫州刺史祖約共同起兵。鹹和二年(327年)十月,一場新的動亂爆發了。如果說溫泰真在平定王敦之亂中與諸將平分秋色的話,那么在平定蘇峻、祖約之亂中溫泰真則是關鍵的核心人物。正如本傳所說:“時陶侃雖為盟主,而處分規略一出於嶠。”這個評價應該說是十分公允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早預準備,首倡赴難。庾亮下詔征蘇峻,溫泰真在“累書止亮”不聽的情況下,“欲帥眾下衛建康”,但庾亮卻去信阻止說:“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讓溫泰真按兵不動。鹹和三年春正月,溫泰真不顧禁令,移軍尋陽,隨時準備入救建康。二月,建康失守,庾亮逃奔尋陽。尋陽成為援軍討伐蘇峻的大本營。
2、高瞻遠矚,力推盟主。溫嶠、庾亮討伐蘇峻決心雖然堅決,但以江州之力恐難平亂。故溫泰真接受了其從弟溫充建議,力推位重兵強的荊州刺史陶侃為盟主。但陶侃卻因當初明帝遺詔未受顧命而懷恨在心,故以“吾疆場外將,不敢越局”為由推辭。溫泰真固請之,陶侃才勉強同意,後又中途變卦召還先行出發赴難的軍隊。溫泰真再與陶侃書,懇請陶侃“進當為大晉之忠臣”,“退當以慈父雪愛子之痛”,共救社稷之難。於是陶侃、溫泰真聯軍同赴京師,“戎卒六萬,旌旗七百餘里,鉦鼓之聲震於百里”。溫陶聯盟使討伐有了強大的軍事保證。
3、顧全大局,維護團結。鹹和三年五月,陶侃軍至尋陽。當時傳言陶侃可能要殺庾亮以謝天下,這樣勢必會影響聯軍團結。庾亮自己也心懷恐懼。溫泰真出計讓庾亮主動去陶侃處謝罪。“亮引咎自責,風止可觀,侃不覺釋然。”陶侃遂與庾亮、溫泰真同赴建康救難,避免了聯軍因內部不和導致分裂的危險,為後來諸軍同心協力平定叛亂創造了條件。
4、辭嚴義正,挽勸陶侃。儘管聯軍人多勢眾,但因蘇峻亂軍驍勇善戰,以致建康平叛戰鬥並不順利。溫泰真累戰不勝,軍中乏食,向陶侃借糧。陶侃不肯借糧,並為保存實力竟然提出要撤軍西歸。平叛偉業有可能因此半途而廢。溫泰真懇辭挽留,並嚴正指出:“今之事勢,義無鏇踵,譬如騎虎,安可中下哉!公若違眾獨返,人心必沮;沮眾敗事,義旗將回指於公矣。”又經諸將勸說,陶侃“乃分米五萬石以餉嶠軍”。後嶠將毛寶燒蘇峻糧地,陶侃才決定留下繼續與溫泰真並肩戰鬥。
5、創建廟、台,激揚鬥志。當聯軍與蘇峻相持不決之際,溫泰真創建行廟,廣設壇場,並“親讀祝文,聲氣激揚,流涕覆面,三軍莫能仰視。”對於鼓舞士氣,效死決戰起到了重要作用。後蘇峻因醉酒墜馬被殺,溫泰真又立行台,布告天下,至者雲集,為最後勝利的到來奠定了基礎。鹹和四年二月,聯軍攻克石頭城,奮威長史滕含(《資治通鑑》卷94成帝鹹和四年條記為建威長史滕含部將曹據)抱成帝奔溫泰真船。歷時一年四個月的蘇峻之亂終於被平息。
鹹和四年三月因平蘇峻功,溫泰真拜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封始安郡公,邑三千戶,達到了他政治生命的頂峰。當時朝議欲留其輔政,但溫泰真“以導先帝所任,因辭還藩。”再次體現了他以大局為重的可貴精神。
鹹和四年(329年)夏四月,在江州治所武昌,溫泰真因拔齒中風而卒,年僅42歲。[1]

人物軼事

《世說新語》里記載了多則有關溫泰真的軼事,摘錄四則如下(第一則出自《世說新語·假譎第二十七》,後三則出自《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
1.溫公卻扇
溫公喪婦。從姑劉氏家值亂離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屬公覓婚,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難得,但如嶠比,云何?”姑云:“喪敗之餘,乞粗存活,便足以慰吾餘年,何敢希汝比?”卻後少日,公報姑云:“已覓得婚處,門地粗可,婿身名宦盡不減嶠。”因下玉鏡台一枚。姑大喜。既婚,交禮,女以手披紗扇,撫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玉鏡台,是公為劉越石長史,北征劉聰所得。
2.溫太真輸賭
溫太真位未高時,屢與揚州、淮中估客樗蒱(古代玩類似擲色子之類的遊戲),與輒不競。嘗過,大輸物,戲屈,無因得反。與庾亮善,於舫中大喚亮曰:“卿可贖我!”庾即送直,然後得還。經此數四。
3.溫公喜慢語
溫公喜慢語,卞令禮法自居。至庾公許,大相剖擊。溫發口鄙穢,庾公徐曰:“太真終日無鄙言。”
4.飲酒彌日
衛君長為溫公長史,溫公甚善之。每率爾提酒脯就衛,箕踞相對彌日。衛往溫許,亦爾。

歷史評價

縱觀溫泰真一生,從早年抗胡鬥爭、奉使勸進,到平定王敦、蘇峻之亂,可謂“功格宇宙,勛著八表”。
《晉書》史臣讚頌溫泰真“辭親蹈義,申胥何以尚焉!封狐萬里,投軀而弗顧;猰窳千群,探穴而忘死。竟能宣力王室,揚名本朝,負荷受遺,繼之全節。言念主辱,義聲動於天地;祇赴國屯,信誓明於日月。枕戈雨泣,若雪分天之仇;皇輿鏇軫,卒復夷庚之躅。微夫人之誠懇,大盜幾移國乎!”這是溫泰真一生輝煌業績的真實寫照。
陶侃在溫泰真卒後亦上表稱讚溫泰真:“故大將軍嶠忠誠著於聖世,勛義感於人神,非臣筆墨所能稱陳。”此乃陶侃肺腑之言。
溫泰真二次救晉室於危亂之中,在江州任上亦“甚有惠政,甄異行能”,深受民眾愛戴,在他死後“江州士庶聞之,莫不相顧而泣。”可見他在民眾心中的地位。

溫泰真墓

溫泰真墓位於南京北郊郭家山西南麓,是一座大型單室穹窿頂磚構墓葬。墓葬發現於2001年2月中旬,墓葬由斜坡墓道、封門牆、甬道、墓室等部分構成,甬道內設一道木門,磚室全長7.49米。墓葬儘管早年被盜,但仍出土金、琥珀、銅、鐵、石、瓷、陶等質地文物80餘件。最為珍貴的是墓室前部發現的一塊近方形磚質墓誌。墓誌隸書,豎行左讀,凡10行104字。錄文並標點如下:
祖濟南太守恭,字仲讓,夫人太原郭氏。父河東太守襜,字少卿,夫人潁川陳氏,夫人清河崔氏。使持節、侍中、大將軍、始安忠武公、并州太原祁縣都鄉仁義里溫嶠,字泰真,年四二,夫人高平李氏,夫人琅玡王氏,夫人廬江何氏。息放之,字弘祖。息式之,字穆祖。息女膽。息女光。
溫泰真墓是迄今為止南京地區發現的墓主身份明確、地位最高的東晉勛臣墓葬。

家譜世系

先祖:溫序(次房)
……
高祖:溫恕
曾祖:溫恢
祖:溫恭(仲讓)
父:溫襜(少卿)
自身:溫嶠(泰真)
子:溫放之(弘祖)、溫式之(穆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