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廬山

游廬山

廬山風光以“奇、秀、險、雄”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現主要有12個景區、37個景點、230個景物景觀。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游廬山 

【創作年代】東晉

【作者姓名】慧遠 

【文學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游廬山

崇岩吐清氣,幽岫棲神跡。

希聲奏群籟,響出山溜滴。

有客獨冥游,徑然忘所適。

揮手撫雲門,靈關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騰九霄,不奮沖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作品賞析

慧遠的這首詩,曾得到劉程之、王喬之、張野等人的尊奉唱和,這是他遺留下來唯一的一首詩,作為名跡具有重要的意義。

詩開頭四句寫廬山景色。“崇岩”指香爐峰。“吐清氣”,即唐李白《望廬山瀑布》中說的“生紫煙”。“棲神跡”,指的是殷周之際,匡裕先生受道於仙人,在此即岩成館的故事。“希聲”典出《老子》:“大音希聲”。意謂動之極,響之極,還而聽而不聞。“山溜滴”,即山流的涓滴,這是用來反襯廬山的靜。

“有客”以下六句,抒寫游山的情懷,交代游山的目的。這“客”指的是詩人自已。他獨自在山林間走著,同時在思索著人生宇宙的妙諦玄機。這說明他重神遊而不重身游。他徑然而行,忘乎所適。“雲門”,指渠口。詩人將自己游山賞景悟道比作是“撫雲門”。“靈”,即“靈府”,指心。詩人說他心無關隘阻塞,所以不必求什麼疏辟。周流的慧心叩開玄扃,便也就觸悟到道理不為所隔了。

最後四句,詩人作了這樣一個設問:怎樣才能騰飛到九天之上而又不用展開沖天的羽翮(翅膀)呢?這意思是說:怎樣才能超乎物外而心游無極呢?他又自己作答:如自己心能達到妙境,則不管所趣(趨)何方都是一樣。“妙同”則“趣自均”忘他還進一步發揮道:有了這一體悟,實是超過“三益”說了。“三益”典出《論語·季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也。”這是儒家的說法。

作者簡介

慧遠(334一417)俗姓賈氏,雁門樓煩(山西寧武)人。少遊學於後趙主石虎統治下的許昌、洛陽,為諸生,兼通儒道之學。後出家為僧,師從釋道安於恆山,隨至襄陽。前秦末,南下荊州。後居山,公元386年(東晉太元十一年)江州刺史桓依為立東林寺(時釋慧永先居西林),居寺三十餘年,大弘彌陀淨土之法,結社蓮宗,東林寺成為淨土宗的發源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