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廬山後記

該文選自《大雲山房文稿二集》卷三。作者於公元1813年(嘉慶十八年)三月曾游廬山南部,寫了一篇《游廬山記》。同年四月再游廬山西北部,寫了這篇《游廬山後記》。與前篇一樣,兩文重點都是在寫廬山的雲海變幻,但所寫雲海又各具特色。本文游及而提到的景點有十幾處,但都一筆帶過,而重點寫了錦繡谷、“廬山高”石坊、文殊岩三處的雲海,三處雲海又各自不同,再現了廬山雲海瞬息萬變的飛動飄忽之美。

作品原文

自白鹿洞西至栗里[1],皆在廬山之陽;聞其陰益曠奧,未至也。四月庚申[2],以事赴德化[3]。壬戌[4],侵晨,沿麓行。小食東林寺之三笑堂[5]。循高賢堂,跨虎溪,卻游西林寺[6],測香谷泉[7]。出太平宮[8],漱寶石池。甲子[9],渡江覽湓口形勢[10]。乙丑[11],返宿報國寺[12]。大雨,溪谷皆溢焉。
丙寅[13],偕沙門無垢[14],籃輿曲折行潤中[15],即錦潤也。度石橋,為錦繡谷,名殊不佳;得紅蘭數本[16],宜改為紅蘭谷。忽白雲如野馬,傍腋馳去;視前後人,在綃紈中[17]。雲過,道旁草木羅羅然[18],而潤聲清越相和答。遂躡半雲亭,睨試心石,經“廬山高”石坊[19],石勢秀偉不可狀,其高峰皆浮天際。而雲忽起足下,漸浮漸滿,峰盡沒。聞雲中歌聲,華婉動心,近在隔潤,不知為誰者。雲散,則一石皆有一雲繚之。忽峰頂有雲飛下數百丈,如有人乘之行,散為千百,漸消至無一縷,蓋須臾之間已如是。徑天池口[20],至天池寺。寺有石池,水不竭。東出為聚仙亭、文殊岩[21]。岩上俯視,石峰蒼碧,自下矗立,雲擁之,忽擁起至岩上,盡天地為綃紈色,五尺之外,無他物可見。已盡捲去,日融融然,乃複合為綃紈色,不可辨矣。返天池口,東至佛手岩,行沉雲中[24],大風自後推排,雲氣吹為雨,灑衣袂[23]。蹊坐升仙台[24],拊御碑亭[25],雲益重。至半雲亭,日仍融融然耳。無垢辭去,遂獨過鐵塔寺而歸。
天池之雲,又含鄱嶺、神林浦之所未見[26]。他日當贏數月糧居之[27],觀其春秋朝夕之異,至山中所未至,亦得次第觀覽,以言紀焉[28],或有發前人所未言者,未可知也。

作品注釋

[1]白鹿洞:在廬山五老峰下。唐貞觀中李渤與兄涉隱居讀書於此,並畜一白鹿,因名。宋代為白鹿書院所在地。栗里:在廬山西南部,東晉詩人陶淵明曾居於此。這是指作者前次《游廬山記》所游的地方。
[2]四月庚申:四月二十三日,時為公元1813年(嘉慶十八年)。
[3]德化:今江西九江市。
[4]壬戌:四月二十五日。
[5]東林寺:在廬山西北,初建於晉。
[6]西林寺:在東林寺西。
[7]香谷泉:在西林寺後。
[8]太平宮:在東林寺東北。
[9]甲子:四月二十七日。
[10]湓口:在九江西,湓水入江之處。
[11]乙丑:四月二十八日。
[12]報國寺:在廬山西北部。
[13]丙寅:四月二十九日。
[14]沙門:和尚。
[15]籃輿:竹轎。
[16]數本:數株。
[17]綃紈:白色的薄絹紗。
[18]羅羅然:清疏的樣子。
[19]“廬山高”石坊:石坊橫額有“廬山高”三字。
[20]天池口:即天池山山口,在廬山中部偏西。
[21]東出:當為“西出”,聚仙亭、文殊岩均在天池寺西。
[22]沉云:指濃雲。
[23]衣袂:衣袖。
[24]蹊:小路。這時謂從小路走。升仙台:又名白鹿升仙台,在佛手岩西南數百步。
[25]拊:通“撫”。御碑亭:在升仙台南。亭中碑上刻有明太祖朱元璋的《周顛仙人傳》,因名。
[26]含鄱嶺:在廬山中部偏南的半山腰。神林浦:水口名,在星子縣東。這裡指同年三月作者游含鄱嶺、神林浦時所未見過的雲海。該處雲海見作者《游廬山記》。
[27]贏:備足。
[28]以言紀:用文字記載下來。

作品譯文

從白鹿洞往西到栗里,都在廬山的南面;聽說它的北面更加寬曠神秘,沒有去過。 四月庚申日,我因為有事到德化。壬戌日,凌晨,沿著山腳前行。在東林寺的三笑堂吃了點東西。沿著高賢堂,跨過虎溪,來游西林寺,到了香谷泉旁邊。出了太平宮,在寶石池喝水。甲子日,過江一覽湓口的形勢。乙丑日,回來住宿在報國寺。天下大雨,溪谷的水都滿了。
丙寅日,帶著叫無垢的小和尚,乘竹轎子在潤中曲折行走,這裡叫做錦潤。度過石橋,叫做錦繡谷,這名字及其不好;這裡出過幾株紅蘭,應該改名叫紅蘭谷。忽然間白雲就象野馬一樣,在腋邊飄過去了;看前後的行人,好像就在薄紗之中。白雲過後,路旁的草木羅羅發響,清越的聲音相互答和。於是踏上半雲亭,斜看試心石,經過“廬山高”石坊,石頭的形勢挺秀高拔無法描述,它們的高峰都飄浮在天際。雲彩忽然從腳下升起,慢慢上浮慢慢瀰漫,山峰都被淹沒了。聽到雲中的歌聲,華美婉轉動人心弦,雖然就隔著一潤,但不知道唱歌的是誰。白雲飄散,每一塊大一石都有一片雲環繞。忽然峰頂有雲從數百丈飛下,就象有人駕著飛行,然後飄散位千百縷,慢慢消失至一絲都沒有了,一會的功夫就這樣了。沿著天池口的路,到了天池寺。寺里有個石頭池,水從不枯竭。東邊高處是聚仙亭、文殊岩。在岩上俯視,石峰蒼翠碧綠,從下面向上矗立,白雲環繞,忽然就飄到岩上來了,把天地都像是薄絲紗的顏色,五尺之外,看不見別的東西。白雲都散盡時,日光和煦,天地又成了薄絲紗的顏色,無法分辨了。返回到天池口,向東到了佛手岩,在濃雲中行走,大風從身後推來,把雲氣吹成雨,淋在衣服上。踏上並小坐在升仙台,撫摩御碑亭,雲氣更加濃重了。到了半雲亭,太陽又暖和了。無垢告辭而去了,我於是獨自經過鐵塔寺回去了。
天池的雲,又是我在含鄱嶺、神林浦所沒有見到的。哪天應該帶足了幾個月的糧食來住,觀察這裡春秋、早晚的差異,到山裡沒有去過的地方,也可以一一觀覽,用文字記載下來,興許有前人沒有提到的,也不一定。

作品賞析

該文選自《大雲山房文稿二集》卷三。作者於公元1813年(嘉慶十八年)三月曾游廬山南部,寫了一篇《游廬山記》。同年四月再游廬山西北部,寫了這篇《游廬山後記》。與前篇一樣,兩文重點都是在寫廬山的雲海變幻,但所寫雲海又各具特色。本文游及而提到的景點有十幾處,但都一筆帶過,而重點寫了錦繡谷、“廬山高”石坊、文殊岩三處的雲海,三處雲海又各自不同,再現了廬山雲海瞬息萬變的飛動飄忽之美,使讀者似置身其中,嘆為觀止。

作者簡介

惲敬(1757—1817),字子居,號簡堂,武進(今江蘇常州市)人。公元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舉人,以教習官京師,歷富陽、新喻、瑞金等縣令,以廉聲卓異,擢南昌府同知,改署吳城同知。為人負氣,尚名節,為忌者誣劾,以失察去官。敬肆力於古文辭,其古文得力於韓非李斯,與蘇洵為近,風格較自然奔放。與張惠言等創立“陽湖派”。著有《大雲山房文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