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縣海城鎮

海豐縣海城鎮

海豐縣海城鎮位於海豐縣中部,與城東鎮、附城鎮組成海豐縣城,是海豐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面積50.89平方公里。1993年被省定為衛星鎮,2003年列入廣東省中心城鎮、汕尾市技術創新專業鎮,是海內外、港澳台同胞投資創業的寶地。

概況

海城鎮海城鎮
海城鎮位於海豐縣中部,與城東鎮、附城鎮組成海豐縣城,是海豐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面積50.89平方公里,轄13個社區(海珠社區新橋社區 龍門社區 南門社區 新安社區 龍津社區 新園社區 城西社區 城北社區 北門社區 雲嶺社區 新城社區 總寮社區),9個村委(蓮花、召貢、蓮光、桂望、南埡、新望、萬中、長埔、埔仔),常住人口13.6萬人。1993年被省定為衛星鎮,2003年列入廣東省中心城鎮、汕尾市技術創新專業鎮,是海內外、港澳台同胞投資創業的寶地。

經濟概況

改革開放的浩蕩春風,使海城插上騰飛的翅膀。海城鎮堅持“工業強鎮、商貿旺鎮、農業穩鎮”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新型工業、第三產業、現代化農業。同時狠抓項目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較好地增強了經濟發展後勁。2011年,該鎮工業總產值26.28億元,同比增長7.7%,特別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21625.1萬元,增幅高達119%;完成農業總產值1.71億元,比增14.3%。2003年規模以上企業13家。
為切實加快鎮域經濟發展步伐,該鎮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加強對食品生產加工、茶葉生產加工、服裝製造加工和電子製造等產業的扶持引導。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該鎮積極引進農業名優特產品種,進一步引導發展大規模種養業。2011年,該鎮增加了4家縣級農業龍頭企業,蓮苑茗茶系列產品還被授予“2011年汕尾十大金牌農業產品”稱號。該鎮有效發揮縣城中心區和蓮花山旅遊區的經濟輻射功能作用,重點發展商貿、旅遊、餐飲、住宿、休閒、購物等產業,繼續做大做強做優“美食一條街、服裝一條街、電器一條街、食品一條街”,促進了市場經濟的日益活躍。2011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42.7億元,比增10.3%;社會商品零售總額77.45億元,比增36.8%。全年完成稅收收入9078萬元;其中:國稅完成3246 萬元,地稅完成5832萬元。
同時,該鎮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建設宜居海城的重要抓手,切實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加快了中等城市建設步伐,發展後勁明顯增強。引進汕尾市歲寶百貨有限公司、海豐縣凱鏇實業有限公司和海豐港威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等多個大型實業企業,全年實際吸收外資4376萬美元。繼續實施“和諧征地、親情征地”的各項工作措施,妥善解決了碧桂園、縣北三環公路、縣教育園區、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等建設項目的征地遺留“尾巴”,加快了各大建設項目的推進力度。2011年,全鎮社會固定資產完成投資總額20.48億元,比增30%。該鎮下大力氣抓好基礎設施建設,認真克服建設項目多與資金嚴重不足的矛盾,大力實施路道暢通和亮化工程;籌集資金220萬元,完成了安全飲水工程;籌資近200萬元,完成了山塘、陂頭和排洪排污渠道等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了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該鎮高度重視惠民強農工作,認真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加大了村容村貌的整治力度,積極開展名鎮、名村、示範村創建活動。大力促進家電、汽車機車下鄉補貼資金的落實,全年完成種糧補貼90多萬元,提高了惠民惠農的普及面。2011年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289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5914萬元,分別比增11%和10.7%。全鎮綜合實力明顯增強,雄居全縣乃至全市鄉鎮領先地位。

歷史人文

海城鎮於東晉鹹和六年起即為海豐縣治所在地,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84)設興賢坊。民國伊始劃為一區,1950年成立海城鎮。是海豐縣政府駐地,我黨無產階級著名革命家、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彭湃烈士的故鄉,中國第一個工農紅色政權誕生地,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
農民運動領袖彭湃、著名音樂家馬思聰、“核彈之父”彭仕祿、國際體操金獎獲得者黃曼丹、國際雜技“金小丑”金獎獲得者陳小潔等均為海城驕子。紅宮、紅場和彭湃故居、烈士陵園、方飯亭等歷史文物保護單位,是人們緬懷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海城的歷史文化底蘊深遠、燦爛輝煌。

彭湃故居

彭湃故居座落於海豐縣中風景秀麗的龍津河東面的海城鎮橋東社,悠悠的龍津水就繞彭家門前流過。彭湃故居坐北向南,面臨龍津河,原始建於清末,主樓雙層,面寬3間12.9米,進深10.9米,前廊子仿西式建築,樓板加鋪花磚。風火式山牆,總建面積266平方米。彭湃同志在這裡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代代。彭湃的書齋“得趣書室”就在故居東側。由於彭湃投身革命運動,彭家的家財家產和故居,都為革命作過貢獻。《海豐文物志》中記載:1925年3月,廣東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徵到達海豐後,周恩來同志和革命軍的蘇聯軍事顧問鮑羅廷及加倫將軍曾在此住宿,一起研究工作。《海豐文物志》又記載:1925年6月,革命軍回師廣州,軍閥陳炯明殘部重陷海豐城,故居遭焚毀,只遺下牆基。解放後,人民政府撥款修圍牆加以保護。1962年7月7日廣東省人民委員會頒布該舊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含得趣書室)。1986年,國家文物局撥款15萬元按原貌重建,並陳列彭湃烈士生平文物展覽。現在,彭湃故居正以新的面貌公開開放,中外遊客絡繹不絕地前來瞻謁,也寫下了許多優美詩詞。

馬思聰
馬思聰馬思聰
小提琴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廣東海豐人。1912年5月7日,馬思聰作為馬家的第五個兒子,出生在廣東海豐縣海城鎮幼石街上的一座深宅大院裡,小名艾。馬思聰的父親馬育杭同廣東的風雲人物陳炯明是總角之交,後來當上了廣東省的財政廳長,這才得以維持9個兒女的一大家的生活。馬思聰的父母都不懂音樂,但廣東的戲劇之鄉所獨有的地方戲劇音樂深深地影響著童年的馬思聰。1923年,11歲的馬思聰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隨大哥來到法國,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先後就學於南錫音樂學院、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1929年初,馬思聰因家境突變回國。在香港、廣州、上海等地演出,被譽為“音樂神童”。後1930年再次赴法,向畢能蓬(Binembaum)學作曲。1931年,廣東省政府官費資助,馬思聰再次赴法留學,第二年歸國,任中國第一所現代“私立音樂學院”院長,主要在廣州、香港、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從事演出;同時,又先後在廣州音樂院、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音樂系任教。1932年馬思聰與他的女弟子王慕理結婚。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多年轉輾於華南、西南各地堅持從事頻繁的演出,並先後任中山大學教授、中華交響樂團指揮、貴陽藝術館倌長等職。1945年抗戰勝利後,先後擔任台灣交響樂團指揮、廣州藝術音樂系主任、上海中華音樂學校校長、香港中華音樂院院長等。1950年後任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併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音樂創作》主編等職。由於文革原因,1967年1月,赴美國定居,從事作曲、教學工作。1987年5月20日美國費城逝世。2007年12月14日,馬思聰異國辭世20年後骨灰歸葬廣州,同日《馬思聰全集》在廣州藝博院舉行首發式。周總理生前曾說過一句話:“我平生有兩件事深感遺憾,其中之一就是馬思聰50多歲離鄉背井去美國,我很難過。”彭仕祿
彭仕祿彭仕祿
彭仕祿,1925年出生於海豐縣海城鎮城橋東社。彭湃的兒子。彭仕祿3歲時母親蔡素屏犧牲,4歲時父親在上海龍華就義,後隨祖母周鳳逃亡香港、澳門。7歲時被七叔彭述帶往汕頭,交由地下黨組織把他托給支持革命的窮苦人家撫養。為避免敵人“斬草除根”,他輾轉一家又一家,不斷易姓改名,認百家父母、兄弟姐妹,吃百家飯菜,穿百家衣裳。為了求生存,他當過小乞丐、傭人、放牛郎、繡花工。1933年和1936年兩次被捕,後在祖母周鳳和黨組織營救下獲釋。1939年他參加東江縱隊當特務隊員。半年後,黨組織把他送回香港轉赴重慶,見到敬愛的周恩來。1940年底彭仕祿到延安,先是讀書,後在延安中央醫院當護仕。1943年組織又讓他繼續念書,被評為模範學員。1945年“八·一”參黨。讀書後即任化工技術員,1951年被派往蘇聯留學。學成回國後,曾任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副總工程師、副院長、總設計師、六機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水利電力部副部長、總工程師、核工業部總工程師等職。 彭仕祿領導和參與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製工作獲得成功,1985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作為總設計師,彭仕祿為特等獎第一獲獎人。1988年獲國防科工委頒發的總設計師榮譽狀。在我國核動力科學技術發展中(核潛艇、核電站),彭仕祿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技術成就,為我國核能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不可磨滅的貢獻,不愧是核能技術領域卓越的開拓者與帶頭人之一。在國際核能動力技術界也具有很高聲譽。1987年開始他的熠熠生輝的人生軌跡,被英國出版的《世界名人錄》中年年輯入。他是中共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黨代會代表,十二大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是四屆及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八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八屆人大環資委委員。

教育機構

彭湃中學

是一所縣立完全中學,廣東省一級學校。原名“海豐中學”,原校址為現“海豐中學”所在地——南門湖畔。現校址坐落於“諸勝畢會”的海豐縣城北郊、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彭湃故居
執地五坡嶺。該校以中國早期革命烈士彭湃同志的名字命名,學校素以愛國主義傳統和革命精神培育英才為教育特色,是一所有九十年歷史、具有光榮革命傳統而名聞遐邇的老校、名校。聯考成績名列本地區前茅。

海豐中學

是一所縣立完全中學,縣一級學校。坐落於素有“文化墨池”美稱的南門湖畔,校園碧波環繞,環境幽雅,繁華似錦,四季飄香。原身為海豐縣縣政府。國中成級名列前茅。

海豐縣陸安高級中學

縣一級學校,坐落於海豐縣城內,學校前身陸安師範學校創建於1918年。2000年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轉為高級中學。校園布局合理、環境優美,校園面積約9萬平方米。 (舊址已合併入彭湃中學,校區安排為高一學生就讀。陸安高中新校址為原海豐公學校區。)

海豐縣海城鎮第三中學

創建於1997年9月坐落於海城二環路雲嶺山下。 學校占地面積四萬二千平方米,現有教學樓一棟,教室36間,實建面積八千八百多平方米,是一所擁有106位教師2500多位學生的新建初級中學。 中考成績在本地區一直名列前茅。

海豐縣紅城中學

創辦於1958年,是縣城地區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學,汕尾市“一級學校”,汕尾市“綠色學校”。

海豐縣梅隴中學

坐落於海豐縣重鎮梅隴鎮內,前身私立梅峰初級中學創辦於1942年秋,校址在梅隴西山梅峰古剎(現校址為梅隴鎮北郊廣汕公路旁),1952年更名為海豐縣第三中學。2001年12月通過等級評估,成為海豐縣一級學校。

海豐縣赤坑中學

坐落於海豐縣赤坑鎮內,前身是海豐縣第四中學,是一所有40多年歷史的完全中學

私立仁榮中學

學校現占地面積68000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8000萬平方米,目前投入資金3500多萬元,經四年的持續性投入,發展迅速,學校規模正健康地往繼定目標進發。學校校園優美,一年四季鮮花芬芳。學校現有教學班48個,學生近3000人,教職員工170多位。

私立海豐縣廣播電視大學

海豐縣廣播電視大學創辦於1984年8月,海豐電大無論在硬體建設方面,還是在軟體建設方面,在全省縣級電大中均屬一流水平。現有中、高級職稱教師約占教師總數60%以上,並向外聘請了近30名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教師。他們是本地區大、中專學校教學經驗豐富的在職教師。 另外,私立學校還有英豪中學和德成中學。 海豐縣陳潮中學 海豐陳潮中學位於海豐的聯安鎮,原身是聯安第一中學,為在紀念黃花崗72烈士之一的陳潮,在加上陳潮是聯安人,所以名叫陳潮中學。是一所有50多年歷史的中學。

旅遊景點

1、方飯亭

位於海豐縣城北面的五坡嶺上(編者註:彭湃中學後面),坐西北向東南,占地960平方米。前面分五層34級台階,台階上面是一幅長20米、寬13米的月台,中心建一重檐攢尖頂,通高9米。亭內後側再置一廡殿頂小石亭,高3.9米,內豎一碑,高2.7米,寬0.9米,刻文天祥畫像。該亭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當年方飯五坡嶺時不幸被捕而建,故取名“方飯亭”。 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為讚頌[文天祥]的浩然正氣,由邑生[吳子昌]提請廣東提學章朴庵恩準,令海豐知縣杜表、縣丞陳義、教諭林右、訓導萬秉和等協力同心,於五坡嶺上建立“表忠祠”。不久,惠州守備[陳祥]又建“忠義牌坊”於“表忠祠”之前(祠之南面),又建“方飯亭”於祠之後。惠州知府[甘公亮]從其家鄉廬陵取得文天祥畫像,勒像於石,並於畫像石碑上題刻其〖衣帶銘〗:“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石亭兩傍嵌刻“熱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嶺外更何人”的對聯,傳為明代狀元[林大欽]所寫。亭前月台還樹一碑刻:“一飯千秋”四字。(見同治版《海豐縣誌》卷下 · 詞瀚) 明、清兩朝曾多次重修此亭。後來,“表忠祠”和“方飯亭”被侵華日軍飛機炸毀。現存的方飯亭是解放後重修的,但[文天祥]的畫像碑刻是原有的。 編者按: [方飯亭]現規劃於海豐縣彭湃中學校內。學校師生經常在方飯亭前舉辦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以勵後輩的愛國情操。每年都有海內外遊客前往拜謁,是他們海豐之行的必經之地。

2、中國紅場

海豐紅宮紅場舊址:位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海城鎮人民南路13號。紅宮原為建於明代的海豐學宮, 紅場始建於洪武十二年(1379),坐北朝南,現保存有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和東西廡等建築,大成殿建築面積240.7平方米。1927年10月在中共東江特委領導下,海陸豐人民舉行第三次起義,奪取了政權。11月18~21日在學宮大成殿召開了海豐工農兵代表大會,出席這次大會的代表有311名,中共中央委員彭湃同志在大會上作了政治報告,南昌起義部隊紅二師師長董朗、黨代表顏昌頤等同志在大會上發表演說。會議通過了“沒收土地案”等 8項政治綱領,宣布成立海豐縣蘇維埃政府,當時會場四周和街道牆壁都刷成紅色,會場內用紅布覆蓋牆壁,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在此誕生,因此把學宮改稱“紅宮”。 此後,革命政權的許多重要會議都在這裡召開。紅場舊址在紅宮東側,原為“東倉埔”,占地22000多平方米,海豐蘇維埃政權成立後,彭湃同志號召在此地興建紅場大門和司令台。大門門額上浮塑“紅場”二個大字,為彭湃手書,兩邊浮塑有“剷除封建勢力,實行土地革命”的對聯,紅場中央設有傳聲台。1927年12月1日在這裡召開了5萬多人參加的大會,慶祝海豐蘇維埃政府成立。 1928年1月2日董朗、顏昌熙等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與葉鏞、袁裕、徐向前等率領的廣州起義部隊在此勝利會師。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頒布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在紅場中心安放了彭湃烈士銅像。舊址現闢為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

3、海豐紅宮

紅宮原是明代學宮,始建於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清兩代,時壞時修,曾多次修葺,且有改卜
巽和改建。民國初年,改為海豐通俗圖書館。1927年10月,在中共東江特委和彭湃的領導下,在‘八一’南昌起義部隊紅二師的幫助下,海陸豐人民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奪取了政權,於同年11月18日至21日在這裡召開了海豐縣工農兵代表大會。大會會場四周和街道牆壁都粉刷紅色,會場內用紅布覆蓋牆壁,貼上標語。大會開得莊嚴、隆重、成功。大會上,彭湃作了報告,並且大會決定把學宮改稱為紅宮。以後,革命政權的很多重要會議都在這裡召開,成了革命的搖籃。 展品 大成殿旁邊的兩廂配殿已改作革命文物展覽室。裡面展出了:彭湃許多珍貴的遺物,1927年縫製的中國共產黨黨旗、農會旗和工會旗,海豐人民三次起義的土炮、大刀等,宣傳畫,1921年出版的《新海豐》、《赤心周刊》,紅二軍、紅四軍使用過的武器和物品等......真是不勝枚舉。

4、海豐蓮花山

地理知識 蓮花山位於海豐縣北部的蓮花鎮內,蓮花山脈是嶺南四大山脈之一,這裡是山脈主峰,海拔1377m。主峰方圓5000多公頃。蓮花山主峰高聳,雲霧繚繞,旁有銀屏山,形成山巒連綿,峽谷陡峻,飛瀑瀉潭,松林蔥翠,有“雄”、“奇”、“秀”、“幽”特色。“雄”指主峰聳立、高插天際,山形峻峭,氣勢雄偉。“奇”指群山起伏,峰巒重疊。引人遐想連翩”。“秀”指山峭壁之上松木蒼茫,峭壁之下澗水潺潺、青山綠水、秀色可餐。“幽”指水隨山轉,迂迥曲折、玉龍噴須、空谷無聲。 蓮花山的氣象景觀也頗具特色。平時山峰上雲纏霧繞、裊裊飛升。當夏天在山上小憩,頓覺肌膚生涼,與山
下炎炎烈日比之有如兩個季節。當在山間忽遇下雨,真讓人感其“半天下雨,不知來頭”的意境 特產“蓮花仙茶” 蓮花山有特產“蓮花仙茶”、“蓮花第一泉”,和苦刺心茶。在蓮花山深谷有大可合抱、老態龍鍾千年老樹;這裡的泉水水質純、口感好,故以蓮花之泉泡蓮花仙茶,味道清純、沁人心脾,生津提神。苦刺心茶則是清熱解毒、疏風解郁,止痛止癢的保健飲料。 旅遊價值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由於蓮花山所具有的特色是為神宿仙遊境地,故“雞鳴寺”就建於此。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印真和尚擇址於蓮花山與銀瓶山雙峰環抱的雞心石半山腰上建成“山腳庵”。庵堂建成後,廟人常聞半嶺雞鳴聲,便又取名“雞鳴寺”。此後,香火鼎盛,善信、商賈雲集,成為海豐縣最為旺盛的佛門寺院,旅遊勝地。該寺於戰爭年代被損,至1989年由港澳同胞、社會民眾捐資重建。現建成外山門、金雞報曉大型石雕,三大士閣、大雄寶殿。主體建築占地4800m2。周圍還營造了千畝果樹、萬畝松林。 按總體規劃,目前正在興建先人功德堂、避暑山莊、度假村娛樂場、天然游泳場和賓館、酒家、商場配套設施;進而建動物園、萬花園等景區。

5、海豐雞鳴寺

海豐雞鳴寺俗稱“半嶺庵”。位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北部蓮花山森林管理區,距海豐縣城14公里,在蓮花與銀瓶兩山環抱的雞心山上。始建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為高僧印真和尚向合邑縉紳商戶募款所創建,原址在寺對面5里之蓮花山下,因破曉時慈任常聞雞心山有公雞啼鳴,認為靈瑞而遷於今址。寺後群峰疊起,翠秀異常。沿山門踏階而上,徑旁松杉交翠,鬱鬱蔥蔥,涼風習習。周圍有“如來盤石”、“獼猴奇石”、“犀牛望月”、“玉龍噴須”、“三井回音” 等自然景觀;並有開山祖師印真和尚墓塔、明末天然奇石彌勒佛像、東洋古銀幣等文物古蹟;還有生長於山上500多年的長葉竹柏和6.5米仙茶古樹、土沉香、巴戟天等國家保護的珍稀樹種。 故雞鳴寺自古以來就是人們遊覽的著名景區。雞鳴寺歷代均有高僧住持。清光緒年間,著名詩人、書法家江逢辰與該寺方丈唯心法師相善,在寺中品嘗仙茶“龍頭鳳尾”之後,讚不絕口;題詩曰:“寄語山僧好持券,每年須寄數斤嘗。”蓮花山茶遂遐邇聞名。 1987年,陸豐定光寺釋達觀和尚幾經跋涉,尋到雞鳴寺舊址,決心師承印真復建雞鳴寺。翌年農曆五月二十六日成立雞鳴寺籌建理事會,年底由潮州開元寺釋定持方丈主持,舉行奠基典禮。 1989年農曆三月十七日,由開元寺堂主釋弘歉法師和南岩寺當家釋弘如法師舉行重建動工儀式。1999年底,省佛協副會長、光孝寺首座大和尚釋宏滿被聘為該寺方丈。 現雞鳴寺已初具規模,建成恢宏壯麗、氣象莊嚴的大雄寶殿,殿內奉祀三寶佛。並先後建成外山門、三大士閣、禪房、鐘鼓樓、素菜館等,占地面積約5 萬平方米。山門牌坊“雞鳴寺”為著名書法家、前中國佛協會長趙朴初所題,並有釋定持、朱帆、余藻華等名家題撰的楹聯墨寶。

6、海豐雲蓮寺

雲蓮寺,位於汕尾市海豐縣蓮花山主峰東側海拔800米處,峰巒疊翠,雲霧繚繞,茂林修竹,泉水潺潺,風景優美。初名雲蓮宮,始建於明末(1644年)。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擴建,易名雲蓮寺。1934年,毀於戰火。 
1993年冬,經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重建並登記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陸續修建了圓通寶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萬佛塔、外山門、拜亭、齋茶館、僧舍、蓮花池、放生池、人工湖等。全寺占地27萬平方米。 2000年,雲蓮寺禮請時任省佛教協會會長新成大和尚任方丈,成立寺務委員會,鄭炎華居士任副主任,負責寺院的日常管理工作。根據《宗教事務條例》等宗教法規和佛教有關教制規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了《廣東省海豐縣蓮花山雲蓮寺民主管理規定》共5款40條。寺務委員會認真落實民主管理規定,加強寺院管理和道風建設,努力建設和諧文明的佛教活動場所,寺院各項工作逐步規範化。2001年、2002年被汕尾市表彰為“佛教文明寺庵”,2004年9月被廣東省佛教協會表彰為“佛教先進集體”,2004年12月被省民族宗教委授予“廣東省文明宗教活動場所”稱號,2007年12月又被省佛教協會授予“模範寺院”稱號,2008年4月被省民族宗教委授予“廣東省模範宗教活動場所”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