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光學

海洋光學

海洋光學是研究海洋的光學性質、光在海洋中的傳播規律和運用光學技術探測海洋的科學。它是海洋物理學的分支學科,又是光學的分支學科。光電子學方法是海洋光學測量的主要手段,雷射技術的發展,例如可調諧雷射、水中新型藍-綠雷射、高時間解析度雷射技術等,已成為海水雷射光譜研究的重要手段,是發展海洋探測雷射雷達的技術基礎。

海洋光學海洋光學儀器
海洋光學是研究海洋的光學性質、光在海洋中的傳播規律和運用光學技術探測海洋的科學。它是海洋物理學的分支學科,又是光學的分支學科。光電子學方法是海洋光學測量的主要手段,雷射技術的發展,例如可調諧雷射、水中新型藍-綠雷射、高時間解析度雷射技術等,已成為海水雷射光譜研究的重要手段,是發展海洋探測雷射雷達的技術基礎。基礎研究中包括實驗和理論兩方面。實驗方面主要運用現場和實驗室的測量方法進行海洋光學性質的研究。在理論研究方面,海洋輻射傳遞理論是海洋光學的主要理論基礎,從輻射傳遞方程出發,主要運用隨機模擬方法和蒙特卡羅法,建立各種輻射傳遞模型,再選擇水質穩定的海區進行海中輻射場的精確測定,研究其變化規律。

發展簡史

海洋光學國際地球物理年紀念郵票
早在19世紀初,就有人用透明度盤目測自然光在海中的鉛直衰減。從19世紀末開始,海洋學家才比較注意研究海洋的光學性質,並結合海洋初級生產力的研究,用光電方法測量海洋的輻照度。到了20世紀30年代,瑞典等國的科學家設計製造了測定海水的線性衰減係數、體積散射係數和光輻射場分布的海洋光學儀器,進行了一系列現場測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60年代中期,是海洋光學的發展時期:1947~1948年,瑞典科學家在環球深海調查中(“信天翁”號),首次將海洋光學調查列入重要的海洋調查計畫,測量了輻照度、衰減和散射等;1950~1952年,丹麥人在環球深海調查中,致力研究了重要海區的初級生產力和光輻照之間的關係;1957~1958年,在國際地球物理年(IGY)的調查中,測量了北大西洋的水文要素和光學參數,並研究其相互的關係;美國蘇聯法國等國,相繼建立了實驗基地,詳盡研究了海水固有光學性質和海洋表觀光學性質之間的關係;美國R.W.普賴森多費爾提出了比較系統的海洋光學理論,發展了海洋輻射傳遞理論;一些學者對水中能見度理論、海洋光學測量模型、光輻射場與海水固有光學性質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

6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近代光學、雷射、計算機科學、光學遙感和海洋科學的發展,海洋光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特別是結合信息傳遞的要求,用蒙特卡羅方法較好地解決了雷射在水中的傳輸、海面向上光輻射與海水固有光學性質之間的關係等問題,使海洋光學從傳統的唯象研究轉入物理的和技術的研究。

研究內容

海洋光學海洋光學調查
基礎研究中包括實驗和理論兩方面。實驗方面主要運用現場和實驗室的測量方法進行海洋光學性質的研究。可見光波段是能透入海中的電磁波的主要波段,其傳播規律決定於海洋水體的散射和吸收等性質。各海區的光學性質和海洋水體的組分密切相關,因此海洋光學調查是研究區域海洋光學性質的主要手段。在理論研究方面,海洋輻射傳遞理論是海洋光學的主要理論基礎,從輻射傳遞方程出發,主要運用隨機模擬方法和蒙特卡羅法,建立各種輻射傳遞模型,包括分層結構海洋水體、均勻海洋水體、海洋-大氣系統、窄光束水中傳輸等模型,再選擇水質穩定的海區進行海中輻射場的精確測定,研究其變化規律。

海面光輻射研究 
主要研究日光射入海洋後,經過輻射傳遞過程所產生的、由海洋表層向上的光譜輻射場。它是光學遙感探測海洋的主要信息來源,是建立光學海洋遙感模型的重要依據(見海面向上光輻射)。

水中能見度 
主要研究水中的視程和圖象在水中的傳輸問題。由海洋輻射傳遞方程出發,可導出水中對比度傳輸方程和水中圖象傳輸方程,用以研究水中的圖象系統(見水中能見度)。

雷射與海水的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雷射在水中受到的散射、吸收及其所遵循的傳輸過程。70年代以後對海水雷射螢光和海水受激拉曼散射的研究,為雷射測水深、海水的化學分析和海洋的溫度、鹽度按深度的分布,打下了基礎。

海洋水體的光學傳遞函式 
用線性系統理論研究海洋水體對光的散射和吸收的過程。主要研究海水點擴展函式、海水光學傳遞函式與海水固有光學參數的關係。它是建立海洋雷射雷達方程和水中圖象系統質量分析的重要依據。

與其他學科關係

海洋光學海洋光學與物理海洋學的研究密切相關
海洋光學與物理海洋學的研究密切相關。測定海水的光學性質,為研究海流上升流海洋鋒水團海洋細微結構等提供了另一種有效的手段;隨機海面的光學研究,為遙測海浪方向譜建立了物理模型,並為現場測定海浪要素提供了快速而又有效的手段。

海洋生物初級生產力(見海洋生物生產力)的研究和調查,與海中輻照度的分布、海水輻射能密度分布、海中輻射能的貯存等有直接的關係,例如輻照度為海洋初級生產力方程的主要參數。探測海洋的光學遙感感測器的波段、視場角和動態範圍等參數,都要根據海面光譜輻射的數據來確定(見海洋光學技術)。海洋輻射傳遞理論,是水色光學遙感方法的基礎。

海洋光學的發展目的與近代光學的發展密切相關:光電子學方法是海洋光學測量的主要手段,雷射技術的發展,例如可調諧雷射、水中新型藍-綠雷射、高時間解析度雷射技術等,已成為海水雷射光譜研究的重要手段,是發展海洋探測雷射雷達的技術基礎。近代光學信息處理和信息傳遞理論,為海洋中光信息傳遞的研究及隨機量的統計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礎。

性質

海洋光學太陽通過海面形成海洋輻射場
太陽和天空輻射通過海面進入海中所形成的海洋輻射場分布,主要表現為輻亮度分布、輻照度衰減、輻照比和偏振特性等所有與輻射場有關的光學性質。

輻亮度(L)  
表示單位立體角dΩ和單位發射面積dA發出的輻射通量,L=d2F/dAcosθdΩ。θ是光束與dA的法線的夾角。水中的輻亮度分布由海洋輻射傳遞方程來決定。輻亮度沿深度z 的變化,由垂直衰減係數к所決定。射到海面的日光中大約50%是紅外輻射,其中大部分被水深一米以內的表層所吸收,所以在水下測得的太陽光譜的峰值正好處於對海水有最大透射率的藍綠光附近,雖然它們的入射功率還不到太陽總入射功率的1/10,卻是水下光譜的主要成分,甚至在水深 600米處還能用光電法測到。水下能見度主要依賴這段光譜,它對水下動物是很重要的。實測表明:水下太陽垂直平面內的輻亮度角分布隨深度而變化,在表層有明顯的峰值,隨深度增加,峰值減小,最大值逐漸移向天底角,深度達20個衰減長度後,輻亮度趨於對稱的極限分布,此時輻亮度衰減係數к趨於極限值k,k與方向無關,且小於μ值。因而漸近極坐標曲面就是一個圍繞垂軸鏇轉、偏心率為k/μ的橢球。k/μ只取決於固有光學性質,與大氣光學狀態和海況無關。普賴森多費爾在標量輻照度衰減係數к0為常數的假設下,用輻射傳遞理論完成了漸近分布存在性的數學證明。

輻照度(E)
表示入射到無限小面元上的輻射通量dF與該面積之比。輻照度隨深度z 的增加而按指數律衰減,以海平面為基準,法線向上的單位面元上接收到的輻射通量,稱為向下輻照度Ed;法線向下的單位面元上接收到的輻射通量,稱為向上輻照度Eu,它們的分布與太陽高度角、光的波長和海水深度有關。一般海區表層水的Ed的極大值處於波長為480~500nm處。在大洋水中,隨深度的增加,此峰值移向 465nm。在懸浮顆粒和黃色物質較多的混濁海區,由於選擇吸收的結果,使極大值移向綠光。輻照度在海洋深層(100~500m)的光譜分布只局限於很窄的藍光區,其向下輻照度的衰減係數кd也趨於常數,約為0.03。特別令人注意的是,對海洋初級生產力有重大影響的上升流區域,浮游植物富集,кd的光譜分布和葉綠素的光譜吸收曲線十分相似。稱為輻照比(反射比)。R 值隨波長、海水的混濁度和深度而變化,一般為1~10%。天空光是部分偏振的,太陽的直射光是非偏振的,然而經海面折射進入海水後,隨其天頂角的增大而產生部分偏振。當透射光被海水和懸浮顆粒散射時,它的偏振分布會有很大的變化。太陽方位角不同時,垂直面上的偏振分布不同。偏振度隨著深度的增大而逐漸減小,到達輻亮度極限分布的深度後,偏振度也達到極限值。

發展

海洋光學中,不少課題有待於深入研究:①基礎理論方面。鑒於單色光輻射傳遞模型已不能滿足多光譜水色遙感的要求,必須進一步研究海洋輻射傳遞的逆問題,尤其是淺海和表層光譜輻射傳遞、非均勻水體光譜輻射傳遞、海-氣系統光譜輻射傳遞逆問題的物理模型和計算方法。雷射在水中單程的平衡態的傳輸過程的研究,已不能滿足雷射雷達探測海洋的要求,必須深入研究窄光束反向多次散射的輻射傳遞和非平衡態輻射傳遞模型及其計算方法。②實驗技術方面。傳統的船測方法已不能滿足近代海洋光學發展的要求,必須發展海洋光學參數的遙測方法,研究新的海洋光學測量模型,以發展新的測量技術和測量儀器。同時,應著重加強套用研究,在海洋光學中不斷引入近代光學方法和雷射新技術,繼續開拓海洋光學在海洋開發、海洋要素的探測及海洋技術中的套用。

相關學科

光學、幾何光學、波動光學、大氣光學、量子光學、光譜學、生理光學、電子光學、集成光學、空間光學、物理學、力學、熱學、光學、聲學、電磁學、核物理學、固體物理學、大氣科學、氣候學、物候學、古氣候學、年輪氣候學、大氣化學、動力氣象學、大氣物理學、大氣邊界層物理、雲和降水物理學、雲和降水微物理學、雲動力學、雷達氣象學、無線電氣象學、大氣輻射學、大氣光學大氣電學平流層大氣物理學、大氣聲學、天氣學、熱帶氣象學、極地氣象學、衛星氣象學、生物氣象學、農業氣象學、森林氣象學、醫療氣象學、水文氣象學、建築氣象學、航海氣象學、航空氣象學、軍事氣象學、空氣污染氣象學。

海洋學相關知識(五)

海洋反照率
海灘旋迴
海上輸油氣管線
海灘剖面
海洋壓力水聽器
海水光散射儀
海水保守成分
浮游生物指示器
海洋光學遙感
海水主要成分
海洋高能環境
浮游生物泵
海洋重力調查
海上油氣開發工程
海上油氣勘探
海水顆粒物
海水非保守成分
海洋微表層
海檻
海洋觀測技術
海損事故
海洋腐殖質
海洋能轉換
海底區
海上拖運
海上安裝沉放
海水自淨作用
海洋磁力梯度儀
海冰密集度
海洋天然烴
海水腐殖質
海洋生藥學
海水離子遷移率
海水離子締合模型
海水磁導率
海崖
海洋地震漂浮電纜
海洋地震剖面儀
浮游細菌
海洋生化資源
海洋玷污
海洋環境預報
海洋環境質量
海洋環境評價
海岸階地
海洋環境監測
海洋地貌學
浮游生物記錄器
海洋環境化學
海水污染物背景值
海洋地球物理調查
海產栽培
海水成分恆定性
海洋地熱流調查
海底構造學
海岸效應
海產養殖
海流計
海水電導率
海灘岩
海洋折射地震調查
海上裝卸油系統
浮游生物網
海底完井
海底聲反射
海水密度
海底地震儀
海底地層剖面儀
海底
海洋天然產物化學
海平面變化
海洋聲散射體
海氣熱交換
海洋能源
海洋地震調查
海槽
浮游生物當量
海洋磁力儀
海洋碎屑
海洋地磁調查
海洋地磁異常
海洋生物聲學
海洋地球物理學
海洋生物噪聲
海圖基準面
海洋地層學
海底採礦
海洋同位素化學
海洋反射地震調查
海冰鹽度
海岸沙丘
浮游生物學
浮浪幼體
海洋光化學
海洋元素地球化學
海上貯油裝置
海底混響
海洋沉積學
海水透明度盤
海水透明度
海水透射率儀
海底散射
海洋氣溶膠
海洋氣團
海洋氣候學
海水腐蝕
海洋有機地球化學
海水碳酸鹽系統
海洋地震儀
海洋農牧化
海堤
海洋技術
海洋管理
海山
海洋鹽差能
海底谷
海洋重力儀
海洋水文學
海底管道
海洋天然產物
海底高原
海浪譜
海浪
海侵
海岸帶
海洋鋒
海洋重力異常
海洋輻射傳遞
海洋噪聲
海洋化學資源
海洋調查
海洋腐蝕
海底熱液
海岸工程
海底擴張
海洋生物地球化學
海洋生物化學
海水雪花
海水營養鹽
海洋環境科學
海洋環境容量
海洋環境噪聲
海洋環境保護
海洋環境
海水狀態方程
浮遊動物
海洋湍流
海水水質標準
海水微量元素
海洋污染物
海水化學
海洋氣象學
海洋氣候
海洋有機化學
海洋政策
海塘
海洋開發
海洋工程水文
海水二氧化碳系統
海洋工程地質
海洋工程
浮游植物
海洋溫差能
海洋地球化學
海流能
海洋污染
海洋資源化學
海水淡化
海洋能發電
海洋工程學
海洋學
海底峽谷
海洋生態學
海水
海洋物理化學
海峽
海灣
海流
海洋資源
海洋科學
海洋生物學
海洋生態系
浮游生物
海洋法
海洋微生物
海洋聲學
海洋地質學
海洋化學
海洋光學
海洋
海水分析化學
海底隧道
海底電纜
海底熱泉
海岸
海鹽縣
海洋物理學
海平面
海岸線
海冰

物理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