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學

海洋學

學科簡介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它的研究對象是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包括海水、溶解和懸浮於海水中的物質、海洋中的生物、海底沉積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面上的大氣邊界層和河口海岸帶等。 海洋科學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其主要內容包括對海洋的物理、化學、生物和地質過程的基礎研究,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以及海上軍事活動等的套用研究。 由於海洋本身的整體性、海洋中各種自然過程相互作用的複雜性和主要研究方法、手段的共同性而統一起來,使海洋科學成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 在太陽系的行星中,地球處於“得天獨厚”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和質量、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地球的繞日運行軌道以及自轉周期等因素相互的作用和良好配合,使得地球表面大部分區域的平均溫度適中(約15℃),以致它的表面同時存在著三種狀態(液態、固態和氣態)的水,且絕大部分是以液態海水的形式形成一個全球規模的含鹽水體——世界大洋。因此,我們的地球又稱為“水的行星”。 全球海洋總面積約3.6億平方公里,約占地表總面積的71%。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約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球海洋的容積約為13.7億立方公里,占地球總水量的97%以上。如果地球的地殼是一個平坦光滑的球面,那么就會是一個表面被2600多米深的海水所復蓋的“水球”。 世界海洋每年約有50.5萬立方公里的海水在太陽輻射作用下被蒸發,向大氣供應87.5%的水汽。從海洋或陸地蒸發的水汽上升凝結後,又作為雨或雪降落在海洋和陸地上。陸地上每年約有4.7萬立方公里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或沿地面注入河流,或滲入土壤形成地下水,最終注入海洋,從而構成了地球上周而復始的水文循環。 海水是—種含有多種溶解鹽類的水溶液。在海水中,水占96.5%左右,其餘則主要是各種各樣的溶解鹽類和礦物,還有來自大氣中的氧、二氧化碳和氮等溶解氣體。世界海洋的平均含鹽量約2.5%,而世界大洋的總鹽量約為4.8億億噸。假若將全球海水裡的鹽分全部提煉出來,均勻地鋪在地球表面上,便會形成厚約40米的鹽層。 目前在海水中已發現的化學元素超出80種。組成海水的化學元素,除了構成水的氫和氧以外,絕大部分呈離子狀態,主要有氯、鈉、鎂、硫、鈣、鉀、溴、碳、鍶、硼、氟等11種,它們占海水中全部溶解元素含量的99%;其餘的元素含量甚微,稱為海水微量元素。 溶解于海水中的氧、二氧化碳等氣體,以及磷、氮、矽等營養鹽元素,對海洋生物的生存極為重要。海水中的溶解物質不僅影響著海水的物理化學特徵,而且也為海洋生物提供了營養物質和生態環境。 海洋對於生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和組成,與許多低等動物的體液幾乎一致,而一些陸地高等動物,甚至人的血清所含的元素成分也與海水類似。研究證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海洋,而且絕大多數的動物生活在海洋中。在陸地上,生物集中棲息在地表上下數十米的範圍內,可是在海洋中,生物棲息範圍可深達一萬米。因此,研究生命起源的學者把海洋稱作“生命的搖籃”。 海洋作為地球水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大氣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成為控制地球表面的環境和生命特徵的一個基本環節。 由於水具有很高的熱容量,因此世界海洋是大氣中水汽和熱量的重要來源,並參與整個地表物質和能量平衡過程,成為地球上太陽輻射能的一個巨大的儲存器。在同一緯度上,由於海陸反射率的固有差異,海面單位面積所吸收的太陽輻射能約比陸地多25~50%。因此,全球大洋表層海水的年平均溫度要比全球陸地上的平均溫度約高10℃。 由於太陽輻射能在地球表面上分布的固有差異,赤道附近的水

分支學科

海洋科學研究和科學理論呈現出日益增強的整體化趨勢。隨著海洋科學的發展,揭示的海洋現象越來越多,因此學科的劃分也就越來越細,研究領域也越來越廣。近幾十年來對海洋現象和過程的深入研究發現,各分支學科之間是彼此依存、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每一分支學科只有在整個海洋科學體系的相互聯繫中才能得到重大發展。

現代海洋科學的研究體系,大體可以分為基礎性學科研究和套用性技術研究兩部分。基礎性學科是直接以海洋的自然現象和過程為研究對象,探索其發展規律。套用性技術學科則是研究如何運用這些自然規律為人類服務。

海洋中發生的自然過程,按照內秉屬性,大體上可分為物理過程、化學過程、地質過程和生物過程四類,每一類又是由許多個別過程所組成的系統。對這四類過程的研究,相應地形成了海洋科學中相對獨立的四個基礎分支學科:海洋物理學、海洋化學、海洋地質學和海洋生物學。

海洋物理學是以物理學的理論、技術和方法研究發生於海洋中的各種物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主要包括物理海洋學、海洋氣象學、海洋聲學、海洋光學、海洋電磁學、河口海岸帶動力學等。

物理海洋學主要研究海水的各類運動(如海流、潮汐、波浪、行星波、湍流和海水層的微結構等),海洋同大氣圈和岩石圈的相互作用規律,海洋中聲、光、電的現象和過程,以及有關海洋觀測的各種物理學方法。

海洋化學是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學組成、物質分布,化學性質和化學過程的學科。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海洋水層和海底沉積以及誨洋一大氣邊界層中的化學組成、物質的分布和轉化,以及海洋水體。海洋生物體和海底沉積層中的化學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化學問題等。海洋化學包括化學海洋學和海洋資源化學等分支。

海洋地質學是研究地球被誨水淹沒部分的特徵和變化規律的學科。主要研究內容為:海岸和海底地形,海洋沉積的組成和形成過程,大洋地層學、洋底岩石的岩性、礦物和地球化學,海底地殼構造和大洋地質歷史,海底的熱流、重力異常、磁異常和地震波傳播速度等地球物理特性。海洋地質學當前研究的重大課題是海底礦產資源的分布和成礦規律,大陸邊緣(包括島弧——海溝系)和大洋中脊為主的板塊構造,以及古海洋學等。

海洋生物學是研究海洋中一切生命現象和過程及其規律的學科,主要研究海洋中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海洋生物的分類和分布、形態和生活史、生長和發育、生理和生化、遺傳,特別是生態的研究,以闡明海洋生物的習性和特點與海洋環境之間的關係,揭示海洋中發生的各種生物學現象及其規律,為開發、利用和發展海洋生物資源服務。海洋生物學包括生物海洋學、海洋生態學等分支學科。

如同自然科學中的其他學科一樣,海洋科學的各個基礎分支學科不僅互相聯繫,互相依存,而且互相滲透,不斷萌生出許多新的分支學科,如海洋地球化學、海洋生物化學、海洋生物地理學、古海洋學等。

另一方面,海洋科學的研究,特別是在早期,具有明顯的自然地理學方向,著重於從自然地理的地帶性和區域性的角度研究海洋現象的區域組合和相互聯繫,以揭示區域特點、區域環境質量、區域差異和關係,形成了區域海洋學。

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海洋資源開發技術與日俱新,因此需要專門研究如何把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套用到實踐中去,解決生產技術問題。這樣,在海洋科學研究中就逐漸分化出一系列技術性很強的套用學科和專業技術研究領域。

如海洋工程,它始於為海岸帶開發服務的海岸工程。到了20世紀後半期,世界人口和經濟迅速增長,人類對蛋白質和能源的需求量也急劇增加,因此海洋工程又增加了深海採礦、經濟生物的增養殖、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海洋能的開發利用、海洋水下工程、海洋空間開發等內容。

海洋科學研究成果的套用,由於服務對象不同,還相應地形成一些相對獨立的套用性學科,如海洋水文氣象預報、航海海洋學、漁場海洋學、軍事海洋學等。

但是,如同其他自然科學研究一樣,任何學科分類和體系都不是最終的封閉系統,隨著對海洋研究的深化和擴展,海洋科學的學科分類和體系將不斷地有所更新和發展。

海和洋的區分

廣闊的海洋,從蔚藍到碧綠,美麗而又壯觀。海洋,海洋。人們總是這樣說,但好多人卻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們彼此之間是不相同的。那么,它們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關係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溫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世界共有4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夏季,海水變暖,冬季水溫降低;有的海域,海水還要結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節,海水會變淡。由於受陸地影響,河流夾帶著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濁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沒有自己獨立的潮汐與海流。海可以分為邊緣海、內陸海和地中海。邊緣海既是海洋的邊緣,又是臨近大陸前沿;這類海與大洋聯繫廣泛,一般由一群海島把它與大洋分開。我國的東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邊緣海。內陸海,即位於大陸內部的海,如歐洲的波羅的海等。地中海是幾個大陸之間的海,水深一般比內陸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個。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裡來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還不能作出最後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繫著。

現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鏇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衝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衝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乾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覆地形雲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里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青島)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廣州)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煙臺)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島)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

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單位網址連結 廈門)

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青島)

中國水產科學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上海)

中國水產科學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廣州)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中國海洋大學(青島)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

浙江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系

北京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籌)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

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科學研究院

河海大學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海洋工程研究所

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

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北京)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北京)

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青島)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天津)

國家衛星海洋套用中心(北京)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北京)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大連)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青島)

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上海)

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廣州)

及各漁業局下屬水產研究機構、海洋環境預報和海洋環境監測站

海洋學相關知識(五)

海洋反照率
海灘旋迴
海上輸油氣管線
海灘剖面
海洋壓力水聽器
海水光散射儀
海水保守成分
浮游生物指示器
海洋光學遙感
海水主要成分
海洋高能環境
浮游生物泵
海洋重力調查
海上油氣開發工程
海上油氣勘探
海水顆粒物
海水非保守成分
海洋微表層
海檻
海洋觀測技術
海損事故
海洋腐殖質
海洋能轉換
海底區
海上拖運
海上安裝沉放
海水自淨作用
海洋磁力梯度儀
海冰密集度
海洋天然烴
海水腐殖質
海洋生藥學
海水離子遷移率
海水離子締合模型
海水磁導率
海崖
海洋地震漂浮電纜
海洋地震剖面儀
浮游細菌
海洋生化資源
海洋玷污
海洋環境預報
海洋環境質量
海洋環境評價
海岸階地
海洋環境監測
海洋地貌學
浮游生物記錄器
海洋環境化學
海水污染物背景值
海洋地球物理調查
海產栽培
海水成分恆定性
海洋地熱流調查
海底構造學
海岸效應
海產養殖
海流計
海水電導率
海灘岩
海洋折射地震調查
海上裝卸油系統
浮游生物網
海底完井
海底聲反射
海水密度
海底地震儀
海底地層剖面儀
海底
海洋天然產物化學
海平面變化
海洋聲散射體
海氣熱交換
海洋能源
海洋地震調查
海槽
浮游生物當量
海洋磁力儀
海洋碎屑
海洋地磁調查
海洋地磁異常
海洋生物聲學
海洋地球物理學
海洋生物噪聲
海圖基準面
海洋地層學
海底採礦
海洋同位素化學
海洋反射地震調查
海冰鹽度
海岸沙丘
浮游生物學
浮浪幼體
海洋光化學
海洋元素地球化學
海上貯油裝置
海底混響
海洋沉積學
海水透明度盤
海水透明度
海水透射率儀
海底散射
海洋氣溶膠
海洋氣團
海洋氣候學
海水腐蝕
海洋有機地球化學
海水碳酸鹽系統
海洋地震儀
海洋農牧化
海堤
海洋技術
海洋管理
海山
海洋鹽差能
海底谷
海洋重力儀
海洋水文學
海底管道
海洋天然產物
海底高原
海浪譜
海浪
海侵
海岸帶
海洋鋒
海洋重力異常
海洋輻射傳遞
海洋噪聲
海洋化學資源
海洋調查
海洋腐蝕
海底熱液
海岸工程
海底擴張
海洋生物地球化學
海洋生物化學
海水雪花
海水營養鹽
海洋環境科學
海洋環境容量
海洋環境噪聲
海洋環境保護
海洋環境
海水狀態方程
浮遊動物
海洋湍流
海水水質標準
海水微量元素
海洋污染物
海水化學
海洋氣象學
海洋氣候
海洋有機化學
海洋政策
海塘
海洋開發
海洋工程水文
海水二氧化碳系統
海洋工程地質
海洋工程
浮游植物
海洋溫差能
海洋地球化學
海流能
海洋污染
海洋資源化學
海水淡化
海洋能發電
海洋工程學
海洋學
海底峽谷
海洋生態學
海水
海洋物理化學
海峽
海灣
海流
海洋資源
海洋科學
海洋生物學
海洋生態系
浮游生物
海洋法
海洋微生物
海洋聲學
海洋地質學
海洋化學
海洋光學
海洋
海水分析化學
海底隧道
海底電纜
海底熱泉
海岸
海鹽縣
海洋物理學
海平面
海岸線
海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