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橋

“洛橋”,一作“上洛橋”,即天津橋,在唐代河南府河南縣(今河南洛陽市)。當大唐盛世,陽春時節,這裡是貴達士女雲集遊春的繁華勝地。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洛橋》

【作品別名】《上洛橋》

【創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李益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作品原文

洛橋

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

那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

作品格律

此詩用韻方式為首句不入韻仄起式;其韻腳是:下平二蕭(平水韻)。

金谷園中柳,

⊙●○○●

春來似舞腰。

○○●●△

那堪好風景,

⊙○●○●

獨上洛陽橋。

●●⊙○△

(說明:○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詩詞鑑賞

“洛橋”,一作“上洛橋”,即天津橋,在唐代河南府河南縣(今河南洛陽市)。當大唐盛世,陽春時節,這裡是貴達士女雲集遊春的繁華勝地。但在安史之亂後,已無往日盛況。河南縣還有一處名園遺址,即西晉門閥豪富石崇的別廬金谷園,在洛橋北望,約略可見。詩人春日獨上洛陽橋,北望金谷園,即景詠懷,以寄感慨。

它先寫目中景。眺望金谷園遺址,只見柳條在春風中擺動,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條的伎女在翩翩起舞,一派春色繁榮的好風景。然後寫心中情。面對這一派好景,此時只有詩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華的洛陽橋上,覺得分外冷落,不勝感慨系之。

詩的主題思想是抒發好景不長、繁華消歇的歷史盛衰的感慨,新意無多。它的妙處在於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所造成的獨特意境和情調。以金谷園引出洛陽橋,用消失了的歷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現時繁華,這樣的構思是為了激發人們對現實的關注,而不陷於歷史的感慨,發人深省。用柳姿舞腰的輕快形象起興,仿佛要引起人們對盛世歡樂的神往,卻以獨上洛橋的憂傷,切實引起人們對時世衰微的關切,這樣的手法是含蓄深長的。換句話說,它從現實看歷史,以歷史照現實,從歡樂到憂傷,由輕快入深沉,巧妙地把歷史的一時繁華和大自然的眼前春色融為一體,意境浪漫而真實,情調遐遠而深峻,相當典型地表現出由盛入衰的中唐時代脈搏。應當說,在中唐前期的山水詩中,它是別具一格的即興佳作。

作者簡介

李益

(748-829)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家居鄭州(今屬河南)。李益公元769年登進士第,公元783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趙;公元797年任幽州節度使劉濟從事,公元800年南遊揚州等地,寫了一些描繪江南風光的佳作;公元820年後入朝,歷秘書少監、集賢學士、左散騎常侍等職;公元827年以禮部尚書致仕。他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其邊塞詩雖不乏壯詞,但偏於感傷,主要抒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他擅長絕句,尤工七絕;律體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詩集》二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